殲-20高速降落跑道突發險情,機頭搖擺不定,機翼擦地火花四濺

作為我國第一款五代機,殲-20戰機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戰機在世代上已經不落後美國,甚至其部分性能較美軍F-22戰機還有所超越,所以這款戰機一有消息便牽動著國人的神經。

7月9日,解放軍官方媒體便向外界披露了關於殲-20從設計研發到首飛打靶試驗等一系列細節,讓人們知道了這款神乎其神的五代機究竟是如何問世的。

殲-20高速降落跑道突發險情,機頭搖擺不定,機翼擦地火花四濺

報道稱,殲-20戰機整個研發流程沒有一張圖紙,所有設計均形成數字化體系,得益於這種變革型的研發流程,殲-20從立項到列裝我軍只用了20年時間,相比F-22戰機也不逞多讓。

如此高技術含量的研發理論,背後是科研人員的辛勞與汗水。報道稱,殲-20總設計師楊偉的辦公室的燈總是到深夜才熄滅,然後凌晨五六點又重新亮起。技術工人張泰軍調侃道,職工天天泡“酒吧”(久趴),幹部天天進“夜總會”(夜間總開會)。

殲-20高速降落跑道突發險情,機頭搖擺不定,機翼擦地火花四濺

此外,報道還透露了殲-20戰機在試飛階段遇到的一次極其危險的狀況。當時正值盛夏,殲-20試驗機在完成進行起飛試驗後,高速俯衝向跑道,不料險情陡生!

據中航工業成都所飛控部特級專家李建平回憶道,當時殲-20正在著陸段拉平機身,機頭突然左右搖擺不定,機翼因此與地面發生摩擦,頓時濺起火花四濺。

殲-20高速降落跑道突發險情,機頭搖擺不定,機翼擦地火花四濺

幸運的是,在飛行員完美的控制下,殲-20逐漸平穩下來,除了機翼刮傷外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事故當天,李建平帶領團隊通宵達旦對此次事故進行分析總結,認定這是一次業界罕見的人機耦合振盪(APC)現象。

該現象成因較多,但著陸時發生最為危急,美軍F-22驗證機也曾出現過類似事故,機毀人亡。但這個問題沒有難倒李建平攻堅團隊,他們通過理論推導和計算機仿真模擬,成功定位了人機耦合振盪現象的發生原因,提出數項改進措施,使得殲-20後續試飛順利進行。

李建平也因此獲得省部級創新科技獎,他將帶領飛控部科研人員一起,為祖國戰機事業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