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加密貨幣即將崩潰!事實真的如此嗎?

諾貝爾獎得主:加密貨幣即將崩潰!事實真的如此嗎?

近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在發表於《紐約時報》的文章中稱,貨幣的發展史就是不斷降低交易成本的歷史,而數字貨幣則大大與這一趨勢背道而馳。同時數字貨幣也不像法幣那樣有政府背書,一旦投機者失去信仰,它就會徹底崩塌,而現在這個過程正在發生。

其實,這並不是比特幣第一次遭權威專家唱空了,早些時候,在米爾肯研究所全球會議小組討論會上,“末日博士”Nouriel Roubini就表示表示數字貨幣只是泡沫,他指出目前數字貨幣持有者仍然是通過交易所來清算其交易,而這些交易所既沒有監管政策,也沒有做到去中心化,人為操作的風險很大。另外,Roubini還反覆強調比特幣沒有分權只是多頭。

面對“末日博士”Nouriel Roubini、經濟學家Paul Krugman等重量級人物頻頻爆出的唱空言論,國外一網站研究加密貨幣的計量經濟學家、數學家Juan M. Villaverde一一進行了總結和澄清,也解決了不少幣圈人心中的疑惑:

諾貝爾獎得主:加密貨幣即將崩潰!事實真的如此嗎?

1、加密貨幣有限的供應量會導致通貨緊縮,並不適合流通

Villaverde覺得雖然比特幣的情況的確如此,但通貨緊縮貨幣理論的實際含義是,人們更傾向於花費容易獲得的金錢,並囤積稀少的、供不應求的財富,這個言論對於黃金來說很適合。

此外,他指出比特幣只是眾多加密貨幣中的一種,並非所有加密貨幣都是供應量有限,例如,以太坊就沒有最大的供應量。加密貨幣可能帶來通貨緊縮,也可能導致通貨膨脹,與傳統法幣相似,並且加密貨幣擁有的功能更多,其優勢和潛力也更大。

諾貝爾獎得主:加密貨幣即將崩潰!事實真的如此嗎?

2、加密貨幣是一個泡沫,因為它們是公司憑空打印的貨幣

Villaverde表示,說這話的人一般指的是ICO而非加密貨幣,而初創公司發行非原生代幣是為了籌集發展資金,與現在的股票很相似。此外,即使在ICO領域,所有不會產生價值的加密貨幣項目都會消亡,市場會自動淘汰它們,這一點與傳統公司發行股票時的做法,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諾貝爾獎得主:加密貨幣即將崩潰!事實真的如此嗎?

3、加密貨幣是一種時尚,因為它沒有實際用途。

說到加密貨幣的實際用途,Villaverde則提到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和DApp(去中心化應用)。智能合約允許雙方在不需要相互瞭解或信任的情況下創建一筆交易,並且雙方都可以確保合同中規定的行為將嚴格按照規範執行,從而不需要擔心任何一方、中央權威或任何腐敗機構的干預或操縱。

而DAPP則是大大擴展了加密貨幣的使用場景,國內外均有案例在表明,加密貨幣遠不止炒幣這一單一作用,。像是國外的steemit,一種新型的社交媒體平臺,用戶在該平臺發佈內容(文章、圖片、評論)後,根據用戶的投票和評論等規則,可得到一種系統獎勵代幣Steem,而Steem可以換成現金或其它數字資產。而在國內比較出名的,則是以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手機挖礦軟件(如時間鏈APP、網易星球等),它幫助人們實現了個人數據價值,用戶在這些APP內的一切網上行為,諸如聊微信、看新聞、玩遊戲等,都將轉化為可量化的數字貨幣,而這些數字貨幣可以向官方兌換現金,收益十分豐厚。它們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副業甚至是主業,即新型礦工。

諾貝爾獎得主:加密貨幣即將崩潰!事實真的如此嗎?

4、加密貨幣的技術架構太過複雜,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經濟、法制體系

Villaverde指出,現有的基礎設施只適合陳舊的技術。例如,第一批汽車不得不在鄉村土路上行駛,而這些道路本來是專為馬車設計的,它們不能在土路上正常運行。基礎設施總是設法跟上先進技術的步伐。他指出,儘管目前的金融和法律體系很難讓區塊鏈技術大展身手,但這些都會更新換代以跟上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的發展步伐。

對於這幾個專家的觀點,你更同意哪一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