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爲什麼把皇位傳給溥儀?爲什麼不傳給載灃呢?

努力的崔粑粑


慈禧太后為什麼不直接傳位載灃而要指定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位繼承人,這個問題其實也挺簡單的。

這麼說吧,如果載灃繼位的話,那麼清朝最末三位皇帝就是同治、光緒、載灃,那麼,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名字:

同治載淳、光緒載湉、載灃。


發現沒有?他們都是載字輩,這就是說,堂兄弟關係!

您覺得這合適嗎?

事實上,當時提議直接傳位載灃的奏議也不是沒有,如張之洞就提出,從同治到光緒再到溥儀,已經連續三個皇帝是幼年繼位,所謂“主少國疑”,幼年皇帝對治理國政非常不利,更何況在當時國家危亡的情況下!


對此提議,慈禧太后也不是沒有認真考慮過,但最終還是否定了。其理由是,按照世系,光緒皇帝繼位是兄弟輩繼位,這已經是破例,如果再來一個載灃,那世系紊亂無以復加,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載灃繼位將會引發極大的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考慮下,慈禧太后還是決定由溥儀繼位,令其父載灃為攝政王,代行皇帝職權,這算是解決了世系問題,同時也不影響實際的行政。

事實上,慈禧太后做如此考慮並不是在臨終之前才拍腦袋做的決定,而最起碼在1905年即作此安排。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慈禧太后深知光緒皇帝沒有生育能力,不得不早做安排。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其在庚子年後就曾作為特使出使德國,之後其接班的跡象也十分明顯。

尤其1905年溥儀出生後,載灃的地位更是火箭一樣上升,其二十幾歲便進入軍機處,很明顯就是作為w接班人培養的。關於這點,就連當時的一些外國媒體也看出來了。

作為,國人就沒必要裝外賓了吧。


坑爹史冊


慈禧死前,讓3歲的溥儀繼承光緒皇帝的皇位,溥儀的生父載灃,則被冊封為攝政王,總攬朝政。

很多人認為,慈禧寧肯讓3歲的孩子繼位,也不讓正當年的載灃繼位,是因為她的權欲太大,希望能夠繼續垂簾聽政。

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因為溥儀是在1908年被確立為皇儲。當時,慈禧已經垂垂老矣,而且多病,她自知即將不久於人世。果然,這年的年底慈禧就死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算慈禧權欲再大,但將死之人了,不會還想著垂簾聽政的事情了。

慈禧選擇溥儀繼位,是有苦衷的。

當年,慈禧年僅19歲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駕崩,沒有留下一兒半女。慈禧為了保住皇太后的位子,依然決然地選了同治的堂弟光緒皇帝繼位。如此一來,同治一支就絕了。

當時,慈禧的打算是這樣的:等光緒皇帝生了兒子,立即過繼給同治皇帝,使他的香火不斷。

可惜,事與願違,光緒皇帝一生不育。他不僅沒能解決同治皇帝的問題,他自己也成了絕戶。

於是,光緒死後,慈禧就選了光緒的親侄子溥儀繼位。但是,溥儀是過繼給了同治皇帝,做了同治皇帝的兒子。同時,鑑於光緒皇帝的情況,讓溥儀“兼祧”光緒皇帝。意思是,溥儀一人,既當同治的兒子,也當光緒的兒子,但以當同治的兒子為主。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慈禧才不得不選了3歲的溥儀繼位。


趣談秘史




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光緒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同樣是愛新覺羅之後。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慈禧太后把光緒皇帝抱了過來,作為同治皇帝的接班人。

從此在朝廷中間還形成了這樣一個決議,光緒皇帝的兒子將來要過繼給同治皇帝,作為帝國的接班人。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光緒皇帝和同治皇帝一樣,都沒有生育能力。

當初是把光緒皇帝從小就放在自己的身邊去培養,也類似過繼。

在慈禧太后死前,又把載灃給兒子抱養過來,作為大清帝國的接班人進行培養,這就是後來的溥儀皇帝。



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把載灃立為大清皇帝呢?

原因很簡單,這不符合皇權繼承傳統,只能從前一任皇帝的皇子中進行選擇。

如果前一任皇帝沒有兒子,就要從他最親的兄弟中間挑一個過來。不管是光緒皇帝,還是溥義皇帝,採用的都是這種模式。

載灃作為光緒皇帝的弟弟,是沒有辦法過繼給光緒的,只能讓載灃的兒子過繼給光緒。

當然,慈禧太后讓載灃做了攝政王,在當時也是權傾朝野,自然也是相當重要的。


新知傳習閣


光緒皇帝三十八歲駕崩。此時,慈禧太后已經操持朝政四十七年,慈溪對自己的健康與長壽頗為自信,因為她一生沒患過大病在,得知光緒皇帝彌留之際,依然精神很好,思路清晰。

面對病情進入垂危階段的光緒帝,慈禧太后對於皇位繼承人的設計與安排,依然以自己繼續垂簾聽政為前提。

在光緒皇帝的生命進入彌留之際,對於皇位的繼承人,《慈禧外紀》有這樣的記載:慈溪說話如初,毫無悲傷和糊塗之感,聲音洪亮,安排井井有條,堅定不移,眾人皆為驚奇。

慈禧太后對於光緒帝的繼承人實際早有安排。光緒帝沒有子嗣,二三十歲年齡就處於青壯年的時期就百病纏身,呈現衰老之態。

他的喜歡珍妃,慈禧太后卻把侄女給他當皇后,珍妃和慈禧矛盾不斷。在朝政,自己又受制於慈禧太后,身為皇帝之位,卻不能行使皇帝之職。心情極度苦悶。

慈禧把榮祿的女兒收做乾女兒,她將乾女兒嫁給載灃,其目的就是讓乾女兒生的孩子以後過繼給光緒帝,繼承皇位。作為一個操持朝政多年的慈禧,不能不考慮皇位繼承人這件關係大清帝國的重要事情。

所以,慈禧還是很重視皇位繼承人血統的。

溥儀是道光皇帝的後代,溥儀的母親是慈禧太后的養女,這個養女就是朝臣榮祿的女兒,溥儀叫榮祿姥爺。榮祿是滿洲正白旗,屬於上三旗。

所以慈禧如此安排繼承人,也是十分重視愛新覺羅和葉赫那拉家族之間的關係,而慈禧本人也是屬於葉赫那拉家族。

慈禧太后再一次直接主導了皇位繼承人,不足三歲的溥儀繼承了皇位,這一幕與同治帝死後,慈禧決定光緒為皇帝繼承人如出一轍。

慈禧太后從不足四十歲主持朝政到七十四歲,三十多年來的歲月磨礪,從未消磨掉她對權利追求的執著渴望。她那確立皇位繼承人的方式一直就是堅定不移的。

所以說,光緒駕崩後,慈禧選擇年僅3歲的溥儀繼位有兩個目的:一、首先保證皇室的血統。二、選幼小的皇帝以便於繼續垂簾聽政。

如果讓載灃繼位,把老太后慈禧放到什麼位置呢?載灃和慈禧是叔嫂關係,載灃做了皇帝會加封妻子為皇后,慈禧成了什麼?可能什麼也不是啦!沒地位了,沒名分了,沒權利了。所以,假如換任何一個人,也不會讓小叔子去做皇帝。


莫天聾


沒有詳細證據能夠證實光緒皇帝並非自然死亡的傳聞。另一方面,這可能也不僅僅是個巧合而已,當時慈禧太后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同時光緒皇帝的病情也迅速加重,最終在1908年11月23日駕崩。在他發現自己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天,他在一張紙上寫下了下面一段話:“朕乃醇親王之次子,皇太后親選朕繼承大統,然對朕時有不滿。回望近十年來朕所受之苦痛,袁世凱及某人難辭其咎。一旦時機成熟,朕望儘快將袁斬首”。這份遺詔最終落到了皇后的手裡,使得他的遺願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了。躺在病榻上將近彌留之際的光緒皇帝已不能講話,周圍守候他的人看到他用力揮動右手食指,好像在空中畫圈。這很可能是個無意識的動作而已,不過袁世凱名字的第一個字“袁”和表示“圓形”“圓圈”之意的“圓”字同音。如此一來,有關光緒皇帝臨終的故事迅速傳開,說他在生命最後關頭,用手勢不停重複著那個他最痛恨的名字一袁世凱、袁世凱..........按照傳統禮制,在皇帝彌留之際就應該儘速給他穿上壽衣,不過光緒皇帝固執不穿,太監們只好等他歸天后才給他穿上。

官方宣佈年僅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逝於瀛臺之涵元殿。慈禧當即召集攝政王載灃和軍機大臣奕劻、世續、張之洞、鹿傳霖、袁世凱,宣佈:一,立溥儀為嗣皇帝,入承大統;二,以溥儀承繼同治皇帝之嗣,兼承光緒皇帝之祧;三,溥儀正在沖齡,著攝政王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他的訓示裁度施行。待溥儀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親裁政事。雖然當時慈禧太后的健康狀況也足以令人擔憂,不過她很可能是希望自己在光緒皇帝死後,能夠再多活些年,因此又一次選了一個孩子溥儀做繼位人,以利於慈禧進一步掌控中央權力。慈禧太后即然不肯立溥倫為繼位人,同樣的原因也不會立載灃為繼位人。載灃出使德國,並未使得他的政治視野獲得多少拓展,眾所周知的是他與他過世的兄長一樣,對袁世凱充滿憤恨。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袁世凱極力推薦溥倫做為繼位人,而不贊同冊立醇親王的幼子,對袁世凱懷恨在心的醇親王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他的很大威脅。為同治皇帝選立嗣子的老問題,在過去曾一度帶來諸多麻煩,現在皇太后大筆一揮解決了,慈禧太后下諭,新皇帝將作為同治皇帝與光緒皇帝的兼祧繼承人。這一處置方法之前從未採用過,行事堅定老練的皇太后又一次開了先例!





來今雨軒39655858


有關聯的人物

道光帝旻寧為咸豐帝和醇郡王之父。

咸豐帝奕詝為道光帝第四子,是清朝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

慈禧

為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載淳之母,晚晴時期的實際掌權者。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帝同慈禧的兒子,死後無子。

光緒帝載湉為醇郡王奕譞之子,母親為慈禧的妹妹,死後無子。

醇郡王奕譞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兄弟,光緒帝之父。襲醇郡王爵位,光緒登基後加封為醇親王,世襲罔替。奕譞在配合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後,被慈禧重用。

宣統帝溥儀為載灃之子,光緒帝之侄,末代皇帝。

醇親王載灃為奕譞之子,宣統帝之父,光緒帝的異母兄弟,襲醇親王,為清末攝政王。

故事背景

從上面的人物介紹我們就可以看出兩點重要內容:

一、同治帝、光緒帝、醇親王是屬於“載”字輩,宣統帝是“溥”字輩。

二、光緒帝、醇親王、宣統帝都是出自奕譞這一脈,而慈禧是依附在咸豐帝奕詝這一脈的。

實際上從年號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同治為東西太后同而治之,光緒為延道光之緒。實際上光緒帝並不是過繼給咸豐帝而獲得帝位的,他承載的是祖父道光帝的道統。

一方面同治、光緒二帝都絕嗣了,這預示著王朝行將末路。另一方面,慈禧專權,皇帝成了傀儡。慈禧牢牢的掌控著權勢,這基本上決定了晚清皇帝們悲慘的命運。

原因分析

雖說晚清時期國弱民貧,內有天災人禍,外有列強虎視眈眈,但對於滿清統治集團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誰是當家做主的人。慈禧當政46年(1862~1908),她的政治理念就是整人、管人,所以她會整人但不會整事。

在我看來,慈禧立溥儀不立載灃的原因有三:

一、彼時載灃已經成年,繼位即當政。慈禧雖說沒多少年好活的了,但對於享受權力的人來說,奪權無異於奪了性命。若載灃繼位,再加上其父兄的政治勢力,未免不能對慈禧的政治地位產生威脅;

二、“載”字輩的已經有了同治、光緒兩位皇帝了,再立載灃為帝,不是讓天下人嘲笑清室後繼無人嘛;(實際上就是後繼無人)

三、倘若立了載灃為帝,其帝位還是要傳給溥儀的,這樣的話奕譞一脈將會至少出三位皇帝,這一脈佔據帝位應該是無法撼動了,慈禧可能心有不甘。(民間傳說慈禧曾親自帶人砍了奕譞墳頭上的白果樹,就是為了斷絕他這一脈的王氣)

綜上所述,慈禧立溥儀不立載灃是其“整人、管人”政治理念的延續,並沒有過多的考慮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當然,天下之勢,浩浩蕩蕩,不管她立誰都一個樣。清朝在“老佛爺”手中折騰了46年,該亡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討論!


歸去來兮Roc


自古國不可一日無君,光緒死後無論慈禧願不願意都必須有一個皇帝來撐門面。而光緒帝在世時傾向於新法、改革,也因此最終與慈禧發生利益衝突。

按照慈禧與光緒的立場,基本可以分為西太后的頑固派和光緒的變法派。但事實上,慈禧並不是不想改革,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圍繞在慈禧周圍的實權派幾乎都是“頑固派”,屬於既得利益者,因此一旦變法,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因此,在光緒死後,新皇必須是能夠維繫慈禧利益的,即使今後仍需變法,那麼一旦再次提倡新學,影響帶傳統的讀書人的利益而發生動盪,也可以推出新皇帝來背鍋。因此,一個更易於控制的傀儡皇帝才更符合慈禧的利益。

另一個原因,在戊戌變法中,西方列強是偏袒皇帝的,使一個簡單的內政問題上升到了國際關係問題,出逃的變法人員還發起了一個“保皇會”,這都讓慈禧做出必須立一個能夠完全掌控的新皇的抉擇。相對載灃(可百度看履歷),這個人有一定的膽識和擔當,絕不是甘於人下的傀儡之選。


吃飯不刷碗1


眾所周知,道光皇帝之後,清朝的衰落進一步加劇。兩宮太后專權亂政,牝雞司晨,民不聊生!

1908年的一天,載灃受封為攝政王,其子溥儀冊封嗣皇帝。本來這是一件令人十分高興的事,但卻又不太合乎情理,放著壯年的載灃不用而用年僅三歲的孩童,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大清國正處於生死之間,一個孩童能力挽狂瀾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慈禧已經習慣了高高在上,大權獨握的優越感,這點從幹掉光緒就可以看出來,如今光緒將死,他如果還想繼續掌握朝政,最好的方式就是輔佐一個孩子上位,繼續自己垂簾聽政的生活。如果是成年的載灃,他也就沒了繼續垂簾聽政的資格。

第二、溥儀的血脈純正,並且其母親是自己最寵愛的大臣榮祿的外孫。

第三、載灃只是一個讀書人,心中並沒有做一國之君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只讀聖賢書,可能慈禧也看出了載灃的想法,讓他做攝政大臣,一方面便於分權,一方面也便於自己繼續垂簾聽政。

我想以上三點就是慈禧做這道選擇題的思路吧!

各位看官如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指摘!


微歷史看客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了很多晚清倫理上的問題,皇帝生育能力出現了問題,給清王朝帶來了很大的困惑。

還是需要從同治皇帝說起,同治皇帝死而無後使得清王朝陷入了繼承人的危機。那麼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後,清朝的近支皇族召開御前會議商議繼承人的問題。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將目光放在了溥字輩的皇族當中,但是這其中並沒有適合的人選,一時間人們犯了難,到底該怎麼辦呢?

在這種情況之下,慈禧太后建議從同治的兄弟裡面選。最終選擇了七王爺家的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光緒的含義其實就是道光的後人。

那麼,以怎麼樣的形式來立的光緒呢?

說同治帝死而無後,所以立他的弟弟載湉為皇帝,希望他日後有子嗣,然後再過繼給同治。

說白了就是光緒帝是暫時的,為的就是日後有兒子再接同治的班。

可問題是光緒皇帝也沒有生育能力,所以只能重新再找皇帝的接班人。剛開始慈禧太后選的五王爺家的孫子溥儁,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慈禧太后就已經考慮皇帝接班人的問題了。

立溥儁的聖旨當中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當初立光緒就是為了日後有子嗣過繼給同治,可是光緒皇帝沒有孩子,因此只能再選一個。溥儁,被過繼給同治做兒子,立為大阿哥,養在宮中,以備日後接班。

只不過八國聯軍侵華,這場鬧劇擱淺。

庚子國難之後,慈禧便開始有意培養載灃,首先把權臣榮祿的女兒下嫁給載灃,以增強載灃的影響力。日後,二人生子溥儀。又派其出訪德國學習,目的就是讓他見世面,以備日後治國。

倫理上載灃早就不能成為接班人了,但是慈禧太后依舊將載灃推上了政治的前臺。


爾爾泛泛


我個人的理解是 慈禧即使到了最後一刻 也沒有放棄自己還能扛過去 病重新好起來的可能 慈禧非常迷信 認為自己是天庭西王母下凡 天授其權統治大清江山 到了生命最後幾天 周圍人一直在勸慈禧 說些些小病 老佛爺定能平安扛過去 萬壽無疆 包括慈禧自己估計也相信這種可能性 但到了最後一刻 慈禧感覺不妙 才先立了繼承人 以備不測 但又留了兩手準備 萬一自己病好了 又延壽幾年 新皇年幼 自己還能垂簾聽政 如果立了載豐 載豐是中年人 則不好再要回大權 而其實 載豐和溥儀 本身就是親父子 載豐憑著後期忠於慈禧 為人忠厚誠實逐漸獲得慈禧信任 成為重臣 把皇位給他兒子 封他本人為攝政王 等於把國家權利給他們家了 載豐不是皇帝 其實也跟皇帝沒什麼兩樣 清朝的攝政王制度 參考當年的多爾袞 等於皇帝年幼的時候 代行皇帝之權 所以 皇帝 攝政王 左手換右手 以後也沒太大差別 慈禧就人生中第三次立了幼年皇帝 到死都不放權利 但可惜晚清朝中人才凋敝 載豐雖然努力維持 大清朝還是在三年後宣佈落幕 因此 說慈禧使清朝多統治了幾十年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