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長城一柳條邊

清朝總是自詡在大一統王朝中唯有大清沒修築過萬里長城。事實上清初在東北也修築一條類似於長城的大工程一柳條邊。1644年,清朝定鼎中原,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大部分"從龍入關”享福去了,東北地區是滿足人的龍興之地,做為將來退身的準備,嚴禁關裡的漢人去東北採參打獵和開墾荒地。為此滿清政府招集流民歷經四十餘年修築一條2600餘里的柳邊牆。一號稱綠色長城。東北地區柳條邊呈人字型。從吉林至開原威遠堡稱新邊。從威遠堡向西南到山海關,從威遠堡向東南風凰城到山海關的稱老邊。柳條邊的修築方法是用土修成高寬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5尺遠種3株柳樹,中間用繩子連結起來形成一道柳條,實際上是柳條籬笆,在籬笆牆外挖深寬各8尺的壕,以防逾越。在沿邊交通要道和險要處用磚石建邊門,門樓上辦公,樓下門洞通道兩側為駐兵營陸和拘留犯禁人的監獄。邊門管理非常嚴格"內外人出入必登籍以記”凡出入邊門均持當地官方開結的印票,從指定的邊門驗票出入,否則以私入″禁地"論罪。康熙年間,人囗激增邊內旗田不夠分配,糧不足支。清政府分別於康熙14年,25年,和36年三次將老邊牆向外拓展。老百姓稱"三展皇邊》。邊牆向北拓展120裡,因侵佔蒙旗大片土地,蒙古王公聯合反對,朝庭不得己又將柳條邊南退40裡。民間有“三展皇邊倒退四十里”的說法。以威遠堡為中心的“人”字型中心也是內蒙古,盛京和寧古塔分界線。清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人口激增,自然災害嚴重大批流民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柳條邊到東北開墾荒地定居。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中國邊疆地區新危機,沙俄不斷窺伺東北地區,黑龍江將軍上書清朝要求招流民開墾荒地增加賦稅收入。道光皇帝時期,逐漸解除對東北地區的封禁。河北,山東無業遊民數千萬人帶著先進農業技術闖關東,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民族大遷徙。如今柳條邊被開墾成糧田,只留下少數痕跡成為歷史記憶。


东北长城一柳条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