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這兩天的朋友圈,被一個來自河北的寒門女孩刷屏了。她名叫王心儀,出生在河北棗強縣一個普通的農村貧困家庭。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母親身體不好經常感冒,一病就是好長時間。姥爺患有高血壓、哮喘病。兩個弟弟一個即將升入高三,一個還未上小學。一家6口全指望著家裡的5畝地和父親微薄的外出務工收入。

可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王心儀仍然以高考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而當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門口時,她還正隻身一人在外打工。

很多網友都被她的樂觀和自信打動了,而她高考前在全校師生面前的那句宣言,“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們便沒有辜負這段青春、這段韶光”也成為金句。還有她那封情真意切的《感謝貧窮》一文,更是看哭了許多人。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我是土地的兒女,也深深地愛戀著腳下堅實而質樸的黃土地: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於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靄,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

據悉,她愛好廣泛,畫畫、唱歌、演講她都喜歡。她關注時事,熱愛閱讀,長期擔任班長,有超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她樂於助人,經常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和她當過同桌的同學都會進步。她愛好寫作,很小就展現出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王心儀的班主任張秀英這樣評價她,“她,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只知道學習的學生。”

面對這樣貧困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這樣全面優秀的孩子,不僅讓人心生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父母,才培養出了這樣優秀的孩子?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看完了王心儀文字中描述的她和母親的些許日常,人們才發現,原來,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身後,必定有一個優秀的父母。

母親從小就教育她讀書,自強自信。讓她比別人早一年上學,讓她比別的孩子更早地擺脫矇昧與無知。她早早地教她背詩算數,以至於她一歲時就能夠背下很多唐詩。

她對女兒幾年前寫給她的詩歌一直很珍視,時隔多年仍記憶猶新,一直叮囑女兒以後有機會一定要發表。

母親從小就教育她自強,自立自尊。面對愛心人士的資助,她教育她說,“非常感謝社會對我們這個家庭的關照,只要是自己家庭所能負擔的,絕對不能向別人請求資助。我們一家人省吃儉用,辛苦一點,也沒什麼,一家人只要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心願,錢還是去幫助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吧”,“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將來以後有能力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回報國家和社會。”

她還告訴她,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的成長。生活的苦難和挫折,都是她成長道路上的財富。

母親教育她踏實,不浮躁要樸素。

當同學嘲弄她“土的掉渣”的棉襖時,她只對哭著回家慼慼訴說的女兒說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母親給予了她很多的理解和愛。她每次都在電話裡告訴她,“你在學校過得好媽媽的身體就沒問題,千萬不要為了省錢而忽略了身體”。她對她和弟弟日日接送,從不間斷,哪怕是大雪的天氣,也要裹著棉襖,頂著風,走到學校來接女兒。

而一路上,她和孩子們一邊玩雪,一邊一起交流著他們當天學習的新知識。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報道稱,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

這些佔比不多的寒門學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從小就被父母教導,知識改變命運,逆境輩出英傑,而且他們最大可能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

前不久,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泰國短片《豆芽兒》觸動了很多父母。小女孩想種植豆芽兒,賣菜的媽媽就鼓勵她試試。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後,媽媽仍然鼓勵女兒再試試。她們像玩遊戲通關一樣不停地嘗試,終於,豆芽兒在瘋長。接著,媽媽問她,“我們要不要種點別的?”女孩信心滿滿地說,“我們試試。”

最後,女孩從泰國最底層的菜市場走了出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現在已經在瑞典攻讀博士,獲得sarnrak項目的獎學金,實現了命運的逆襲。

誰也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的貧窮是他無法選擇而又無能為力的,但鼓勵孩子自信自強,最大限度地保護激發他的好奇心,培養他獨立高貴的人格,卻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事實證明,那些出生貧困,但足夠優秀的孩子,他們的身後,都站著一對好父母。貧窮的出身和父母良好的教育,讓他們早早就懂得了自強自立,知道了疼惜父母,照顧家人。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往往不僅品學兼優,而且非常懂事。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而不恰當的教育和溺愛,往往成為不合格的父母毒害孩子的殺手鐧,也往往背離了他們美好的初衷。

韓國財閥趙亮鎬的女兒趙顯娥,從小不僅是物質還是教育上都接受了最頂尖的配置。她在日記中曾寫到,“我還不到15歲時,想要一輛屬於自己的車,爸爸就給我買了。”但她卻在成年後乘坐自家公司的航班時,因為一包堅果對空姐大發雷霆,並讓她們跪下道歉,還任性地勒令飛機返航。

囂張跋扈的她,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為妨礙航空安全罪被判刑。

陝西渭南的楊某,雖出身普通,但從小就是被父母捧著抱著寵大的家中獨子。慣於享受又不懂感恩的他,竟然為了謀取父母的錢財,把亞硝酸鹽拌入牛肉,特意夾給父母吃。可悲的是,習慣把好東西都留給兒子的父母,捨不得吃,一口沒動。

楊某見計劃不成,又借給父母倒水的名義,在水裡摻入了亞硝酸鹽,眼睜睜看著他們喝了下去。中了毒的老人開始痛苦掙扎,楊某卻在一旁冷眼旁觀。然後,他打開煤氣罐,製造了一個煤氣中毒的現場……

相比物質上的貧困,精神上的貧瘠往往更可怕。那些擁有富裕家境但卻沒有被父母正確教育的孩子,最終都難成大器,有的,甚至走上了不歸路。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16歲時,愛上了補習班裡的老師,她心理難受,想求助於父母,又不敢正面說,試探性地問母親,“班裡有個女生和老師好了。”母親只回答了一個字,“賤”!後來,她又被語文老師性侵,卻不敢也不願告訴父母。

直到26歲,她的書出版兩個月後,這個美麗又多才的女孩終於不堪精神折磨,在臥室上吊自殺。

相比簡單粗暴的謾罵制止,聰明的父母往往會非常注重與孩子的溝通,會給予孩子最大可能的理解尊重和無所保留的愛與自由。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並將它視為人生標準和榜樣”。一個孩子最終走上什麼路,擁有什麼榮耀與磨難,遇見什麼樣的成就與低谷,都與家庭教育關係極大。

所以,學會做好父母,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要不斷深思學習的永恆課題。

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會做好父母,到底有多重要?

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