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撰文& 制图 | 羽见 摄影 | 马文晓 吴卫平

地理北京:浓缩的中国


在中国,能否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不出百里之地,可以揽尽天下美景、赏尽中国风物、吃尽四方美食。

如果有答案,这个地方一定是北京。

我不是地理决定论者,但长年累月的积淀,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塑造。从地理环境来看,北京几乎就是浓缩中国的标准样本。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近代手绘北京城郊鸟瞰图▪

北京,是个聚宝的盆儿。古代地理学家说:北京所在地,是富饶的“天府之国”。

京师古幽蓟之地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

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语出《大明一统志》卷1

北京,是个美妙的湾儿。

近代地质学家维里斯,将它所在的半封闭的小平原称为“北京湾”(北京湾,Peking Bay,出自1907年发表的关于中国北京的地质学文章)。这个诗意而形象的名词,既科学、又文学地,道出了北京地貌格局之精妙。

北京,是部厚重的大书。

燕山与太行在此接吻,二者及其包围的平原,仿佛一册翻开的大书,太行是封面、燕山是封底,一章又一章的文明,在平原大地上书写。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元大都想象复原图▪

关于“大北京”地理之美妙,我馆曾有文《大北京地理“十部曲”》详述,不再赘述。在这里,我们专门说一说北京与中国地理的几种对照。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母亲河之一:潮白河下游▪ 马文晓-摄

先说自然地理

之一:中国的地势,有三级阶梯,北京也有。

大北京,是个拥有约1.6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区域——在所有省级行政区中,也仅大于天津、上海、香港、澳门。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海拔最高点为2203米的东灵山,海拔最低点为只有8米的洼地,跨越了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低地等多种地形类型。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香山眺望北京市区▪ 马文晓-摄

一条500米的等高线,将北京湾背后的屏障,太行-燕山山区分为两部分:一是海拔500到2203米的中低山地带,一是200-500米的低丘平原地带;剩下的部分,便是几乎没有起伏的平原——海拔200米到8米的平原低地地带。

这,就是北京地势的三级阶梯。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之二:中国有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北京也有“两河”——永定河与潮白河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两山-两河-北京湾的地理环境▪ 大地理馆-制

山是河流的父亲。

燕山与太行交织,形成了华北平原西北角的轮廓。横亘的燕山拔地而起;纵贯的太行威严耸立,两山相交为一个直角,在这里结结实实地接了个吻。太行山深处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是海河的中游干流,其上游河段被为桑干河,其下游又接纳了燕山深处从北向南而来的潮白河。

这两条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两河之间的沃土上,书写了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航拍下的明清紫禁城▪ 马文晓-摄

再说人文地理

中国有农牧交错带,这个重要的地理区域恰好穿过北京。

在所有的全国性都城中,北京几乎是距离农牧交错带最近的一个,从这里向北一百多公里,就有著名的游牧景观——坝上草原。长城,是农牧交错带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北京的八达岭、金山岭、司马台等明长城,以及战国、北朝时期留下的长城遗存,就是最鲜明的见证。

随着汉唐关中帝都时代结束,经历分裂时期的江南帝都时代过渡,北京大约在八百年前的金朝,迎来了自己的帝都时代。

之所以能接过这个接力棒:

一是本身条件决定。两河冲积了富饶的北京湾,既有山作为屏障,又有土地孕育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其在明代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

二是时代赋予使命。唐代之后,游牧交错带另一侧的威胁,从西北转向了正北和东北,北京所在扼守着节点。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农牧交错带上的北京金山岭长城▪ 马文晓-摄

还有经济地

中国有人口突变线——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被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的“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它跟400毫米等降水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也几乎重合。与之相对,我们也找到了属于北京的胡焕庸线——不过,它不是直线,是个方圈。

宏观上,北京地区处于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但具体到大北京行政区域,胡焕庸线以东人口稠密区的北京,内部仍旧存在着人口分布的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并非渐变,而是突变。

为了致敬前辈,大地理馆圈出了这条圈,姑且称之为“胡焕庸圈”。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人口突变的“胡焕庸圈”▪ 大地理馆-制

(注:我们沿着几个重要坐标,连成了正方形胡焕庸圈,具体数据未精确统计,圈内人口比例很可能超过90%)

这是一个边长为60公里的正方形,四个边穿过的区域有昌平、旧宫、门头沟、燕郊,几乎沿着六环绕城公路——此圈之内土地占北京市面积约1/5,却聚居着全市90%的人口。

圈内圈外,鲜明地分隔着北京的拥堵与畅通、热闹与静谧。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手机地图上的活动热力图显示着北京人口的密度▪ 百度地图-制

太行、燕山的山体犹如屏风,阻挡着北方的寒风,也阻挡着入侵者的进入,是安全的保障;山孕育的永定河、潮白河水系从,在山前冲积了肥沃的土地;这里是暖温带的北部边缘——越过了燕山和山海关,温热的环境立刻突变。

西北靠山、东南朝阳,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这也是我们先祖定居时追求的理想宜居风水宝地。北京,几乎就是这样的样本。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始于800年前金朝的帝都时代。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作为古典时代的最后一个帝都,北京终于集荣耀于一身——最幸运的事,我们这代人遇到了它最荣耀的时代。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太行、燕山与北京湾、北京城的关系▪ 大地理馆-制

都城是王朝和国家的窗口。这样的身份,天然地成为国家的象征和缩影。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社会,北京的地方与国家身份,不可分割地融合于同一空间。

如此奇绝的宏观地理环境,为接下来的微观地理景观,搭建了舞台。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两大山系与北京湾抽象几何形状示意图▪ 大地理馆-制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端坐中央的紫禁城(局部)▪ 马文晓-摄

地名大楼:“外省飞地”


京城之特殊,不只是中央和北京地方的城,更是可以集聚四方风物、风景、风情、风光的空间。

爱地理,可以让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一群有趣的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鲜明特征是,它们是从各地“飞来的建筑”——躯体坐落在京城,招牌象征着外地。

为什么要用“飞”形容呢?因为地名来自他乡嘛。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的“外省大厦、宾馆、饭店”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这些“外地建筑”的崛起,跟一种特殊的机构——驻京办关系密切。这种机构在京城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国家和北京地方——的第三种空间。

一个地方,成为都城之后,就注定跟其他地方拥有不同的意义。国家或中央的空间、地方的空间,交织在一起——汉唐的长安如此、南朝的南京如此、宋代的开封如此、金代以来的北京也是如此。

中央与地方意义上的北京空间,在地图上很容易直接体现。还有容易被忽视的第三种空间——地方驻京空间,它的出现和构建,来自其他地方行政区。

对比地图你会发现,多数驻京办就设在那些外省大厦、饭店或宾馆里(几个别除外)。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省级行政区(包括特别行政区)驻京机构分布▪ 大地理馆-制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省级行政区省会、首府,及计划单列市驻京机构分布▪ 大地理馆-制

它们隐藏在熙熙攘攘的京城闹市,平日,大多数人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但是,到了每年两会或其他重大会议在北京举行的时候,这些“飞来大厦”存在感将会爆棚。

严格意义上的驻京办,指的是经过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由其驻京办事处管理司直接负责管理的机构,涵盖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区(这里的特区,并非传统意义上深圳等经济特区,而是指“经过特别批准的地区”)的驻京机构。

诚如它的名字那样,“驻京办”是只有京城才有的一种机构。除了政府特设机构,广义上的驻京办还应当包括各地商会、同乡会等组织所在的场所。

联系地方与中央是驻京办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同时为在京城工作的同乡提供了纽带。衍生的功能——它们不经意间,成为各地文化的传播平台。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航拍下的北京CBD夜景▪ 马文晓-摄

它们将家乡的地理,展示在北京——国家的窗口,于是就有了地图上这些密集的据点。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省会级及其以上机构驻京办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潜移默化中,以驻京办建筑为主,加上部分带有地名的商业建筑,如房地产商开发的第一上海中心、港澳中心、台湾街等,这些外地地名建筑群,在北京地域上,凝聚成了一种深深的地理烙印。我们甚至可以将它们视为各地在北京的“飞地”。

飞地,是个来自政区地理的概念,指隶属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比如,河北廊坊,跟该省其他地方是不接壤的,行政主体要想去廊坊,就需要“飞"过其他行政区属地,才能抵达。

与严格飞地不同的是,北京的这些外地地名场所,在行政上并不属于各地——这些地方虽然是“租借”北京之地,但其实质上堪称“文化飞地”。实际上,这里的活动人员,籍贯也多是外地的同乡——相对独立于北京地方与中央。

当它们的名字被标注在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点,分布在京城主城区的各个角落——为了与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联系方便,它们的选址也多在三环以内。

如果算上地级市、各地企事业单位,以及曾经存在过的县级驻京办,地图上的这些“飞地”,就更多了(如下图)。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各类外地驻京机构在热力地图上的分布▪ 底图-百度 制图-羽见

有必要梳理一下“驻京办简史”。

驻京办名字始于当代,但其前身早就有了。追溯起来,驻京办的1.0版,是唐宋时期的“进奏院”。当时,道、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才有资格在京城设立进奏院。

进奏院,还有“邸”“都留后院”“邸院”等名字。

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宋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

宋末元初马端临 撰《文献通考·职官十四》

进奏院在唐中期出现,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相当于今天的省)或节度使藩镇派驻京城。唐朝后期,进奏院在长安曾多达50多个,基本具备今天驻京办的职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传递信息情报。

唐代进奏院还有为各道进京商人等提供汇兑的职能。商人将货款交付进奏院,由进奏院可以开具文牒(类似今天的支票),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商人凭此,身上都不用携带大量现金,可轻装赶路。

北宋开始,进奏院官员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中央的政令。唐宋两朝,进奏院也成为地方官员与京官的社交场合。公元1044年,籍贯河南开封的文人苏舜钦,曾因在进奏院搞 "小金库",并用文件废纸卖的钱("鬻故纸公钱",出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七》)召妓饮酒,结果受到处分,十余人被流放各地,"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出自《宋史》卷422)。

进奏院在元代被废止。但是,地方官员、商人进京活动,从未中断。到了明代,应运而生了一种相当于驻京办的非正式民间机构——会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会馆是各地在京任职官员,为家乡进京考生提供方便而捐建;一类会馆是各地在京商人等成立的行业场所。

各省人士侨寓京都,设馆舍以为联络乡谊之地,谓之会馆。

语出清末民初徐珂 编撰《清稗类钞》

自明洪武年间开始,北京老城内至少出现过千余处会馆(据《北京历史地图集》统计数据)。同乡住宿、聚会的会馆,后来演变成为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场所,比如老北京许多著名的戏楼,就设在会馆里,至今依旧热闹的湖广会馆,就是其中一例。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明清民国“驻京办”——会馆的分布▪ 北京市文物局-数据 大地理馆-标注

从地图可以看出,北京旧城的老会馆主要分布在原宣武区、崇文区,尤以前者分布最集中。《北京市宣武区志》统计:至清末民初,原宣武区170条街巷中分布着511处会馆,其中明代33处,清代至民国初年478处。《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统计更为详细:比此前资料多出了一倍以上,总计1000多处。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航拍下的北京旧城胡同街区▪ 马文晓-摄

明清两代,闭关锁国数百年,清末终于国门大开,于是西风东渐——各省有志之士,纷纷进京开展活动,其家乡会馆,成为其居住、议事的重要场所。甚至可以说,会馆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风云大事的催生地。

如,梁启超与新会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谭嗣同与浏阳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等,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新中国定都北京后,为了保持与中央的随时联络,各地需要一个派驻北京的办事机构。1949年,带着这种使命,内蒙古设立了第一个驻京办,后来各省、市、特区驻京办也纷纷设立。

随着时代变迁,“驻京办”承载的使命,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办事机构,它是纽带、是平台、是窗口,是向首都宣传各地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其附带的餐厅,还成为品尝各地正宗美食的地方。

在网站上搜索驻京办餐厅,很容易找到资深吃货,推荐的各个驻京办的看家菜。

明清版的会馆,堪称驻京办2.0版——湖广、安徽、阳平、绍兴、湖南等会馆,依然保存着旧时面貌,其戏楼还常常上演传统剧目,大部分会馆已经成为百姓居所。

今天地图上这些新建筑——驻京办大厦们,未来能否像老会馆一样,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印记呢?

不管如何,无论穿梭旧时会馆,还是巡游今日大厦,我们都能不出京城,感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样风情——对于客居北京的各地同胞来说,那里的乡音、美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地名符号,也能瞬间勾起一缕又一缕斩不断的乡愁。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地图上的外地地名建筑、街道分布▪ 大地理馆-制

这些街巷,能否勾起你的乡愁?


京城是名利场、是追梦地。

自它成为都城以来,不知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多少人物,有的扎下根底,成为北京的新主人,有的漂泊客居,成为“北漂儿”。

与驻京办等建筑不同,街道的地名沉淀历史更悠久,他们实打实地铭刻在地图上融入了当地的行政区划。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空间符号。本文作者,呕心沥血,将它们从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胡同地名中大海捞针,遴选出来。

走在这些地方,你一定会听到,胡同里的老北京,在谈论着“福州馆社区”“登莱小学”“苏州居委会”“四川营幼儿园”等。

西长安街、东长安街

或许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北京城最气派的大道,始于明永乐年间的长安街,其实来自外地。长安街是个泛称,具体地名是西长安街和东长安街(广义的长安街延伸得更长,地图上称为长安街的,是从西单到东单一段)——长安,致敬的是汉唐都城“长安”。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东、西长安街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苏州街

常去海淀中关村一带的人,应该对这条街不陌生,十号线地铁有一站就是它。

此街得名历史超过240年。乾隆皇帝曾携母南巡江南,母子二人对南方苏州街景颇为喜爱。1761年,乾隆的妈妈七十大寿,皇帝仿照苏州街景,修了一条从紫竹院万寿寺到海淀镇西侧的街道,建筑、商铺仿照苏州水乡,还从南方邀请商人沿街经营。

喧闹的商铺、喃喃的吴侬软语,一定可以让乾隆皇帝人想起在江南的时光。

今天的苏州街,宽度已扩至14米宽。此外,颐和园内也有一条仿苏州山塘水街的“苏州街”。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苏州街(海淀)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苏州胡同—

“苏州”在北京的烙印,不仅在皇家,更在民间。

老城崇文门附近,曾是水系发达的水乡,地图上的“苏州胡同”就在这一带——当年这种风景,让北方人想到了江南水乡,也许就留下了这个地名。

苏州命名的胡同,在劳动文化宫以东、南池子大街以东还有大苏州胡同、小苏州胡同,胡同尽头的飞龙桥,是紫禁城流出的金水河汇入菖蒲河之地。“菖蒲”本是南方草本植物,出现在这里,也应该是对江南风光的致敬。

旧时文人曾对这里的亭台楼阁与小桥流水流连忘返,并吟诵诗句:

河流细绕禁城边,疏凿流清不记年

好是南风吹薄暮,藕花飘香白鸥眠

出自明人陈悰的诗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苏州胡同(崇文门)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西镇江胡同、东镇江胡同—

这两条胡同,距离苏州胡同很近,“镇江胡同”之名,明代就有。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西、东镇江胡同(崇文门)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登莱胡同—

明清时期称为宝应寺干面胡同,1965年改为登莱胶胡同,后去掉一字,称登莱胡同:登州、胶州、莱州,均为山东半岛地名。

古时,山东人在北京设立过13个会馆,清乾隆年间设立的登莱胶会馆,是最早的一个,胡同的文化背景当与此有关。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登莱胡同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福州馆街—

街名源于民国,因胡同附近曾有两座福州会馆而得名。大名鼎鼎的福州人林则徐在北京驻留期间,曾在这里与朋友议事、聚会、吟诗作文。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福州馆街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汾州胡同—

北京地图上的“营”很多,有的与军队驻扎有关,有的与军工生产有关,有的与行业聚居有关,有的与同一地区人聚居有关——汾州胡同属于这种,明代称“汾州营胡同”,后改今名。

这里过去曾是山西汾州人聚居之地。汾州是山西旧府(治所驻今汾阳县),著名的平遥县过去就属于汾州管辖。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汾州胡同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四川营胡同—

明代四川(包括今重庆)出了个著名女将秦良玉,此地据说是其麾下军士驻扎之地。后来,这里曾有四川会馆,曾书“蜀女界为人秦少保驻兵遗址”,秦少保,即秦良玉。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四川胡同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陕西巷—

熟悉清代及民国史的人对这里并不陌生,这条巷子因寻花问柳出名,清代纪晓岚,民国蔡锷等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小凤仙、赛金花等名妓都出自这里。此巷,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铁树斜街,全长约500米。

不过,其名称源于商业活动。《京城胡同徐瀛速写集》称,此巷附近曾有许多陕西籍的木材商囤积木料。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陕西巷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岭南路—

岭南,即南岭以南,主要指今广东地区——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

北京的岭南路,全长740米,西起北洼路,东到西三环西侧。这一带曾是岭南,尤其是广东商人、会馆集中地,广东大厦就坐落在路旁。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岭南路位置图▪ 大地理馆-标注


除了以上列举,曾经,地图上可能有更多地名命名的街道、巷子、胡同。今天只有少部分保留了下来,比如还有一条小苏州胡同,已经改名阳春胡同。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地图上的外地地名街巷分布▪ 大地理馆-制

我们在地图上标注了,长安街、苏州街、岭南路、登莱胡同、福州馆街、陕西巷、苏州胡同、镇江胡同、汾州胡同、四川营胡同的位置。这些地名出现在北京地图上,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涉及区域在中国的地位。

这些地名来自陕西、江苏(苏南)、胶东、四川、山西、福州、广东——从古到今,这些地方对于中国的意义,举足轻重。

山西、陕西地名的印记,背后是汉唐关中的辉煌、明清山陕商帮的繁荣。

山东地名,则对应着山东商帮、鲁菜进京的深远影响。

四川营,则折射了巴蜀大地儿女自古以来报效国家的热血豪情。

福州馆,顿时让人联想起,林则徐、林琴南、林徽因等八闽大地的才子佳人。

岭南路,则是珠三角经济文化实力的一个侧影。

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影响更深——唐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富饶鱼米之乡,其商业财赋更是关系国家命脉;江南文化更是深刻影响了国人的审美。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六环附近的山河地名街区▪ 大地理馆-制

北京园林

一座“中国园林博物馆”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整个北京老城,犹如一座大园林▪ 马文晓-摄

说起园林,尤其是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马上就回复现在很多人的脑海。实际上,北京的皇家园林史,从它被定为帝都的那一刻起,就诞生了。

公元1153年,金代贞元元年,金国皇室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区)跋涉1200多公里,来到华北平原北端的永定河畔,改燕京路治所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这是北京成为王朝帝都的正式开始。

有了皇家身份,便有了皇家园林。

我们有必要简述下北京皇家园林简史:

赫赫有名的“燕京八景”之说,也来自金代。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莲花池:辽金时代的园林孑遗▪ 马文晓-摄

所谓八景,即选取的北京周边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可以说,金朝是最早在北京地区搞大规模旅游风景开发的朝代。人工营造园林,是其中重要的风景类型。

金朝在今北京城周边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最大的万宁宫,位于今北海公园附近。赫赫有名的“燕京八景”之说,也来自金代。

后来,经过元明清三大王朝的经营,皇家园林越来越气派,尤其是清代,达到顶峰。光是今海淀区,就有90多座皇家园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山五园”: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清代三山五园手绘图▪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三山五园示意图与仿制蓝本图解▪ 大地理馆-制

清朝是中央集权的王朝,皇家园林的修建,可以充分调动全国最优秀的设计师和工匠,更是可以做到汲取各地园林,尤其江南园林的精华。这样一来,我们在北京皇家园林身上,可以尽情纵览许多其他地方名园、名胜的风情。

以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为例,它的整体格局,是以杭州西湖进取为蓝本:北有山、有堤、中有岛——这是二者景观的共同格局。甚至,与杭州苏堤六桥对应,颐和园也有西堤六桥。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杭州西湖与北京颐和园格局对比▪ 大地理馆-制

颐和园还汲取了诸多江南名胜的精华,如佛香阁仿杭州六和塔、凤凰墩模仿无锡黄埠墩、谐趣园模仿无锡寄畅园、十七孔桥模仿扬州宝带桥、园内苏州买卖街模仿苏州山塘街。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航拍下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皇家园林代表作▪ 马文晓-摄

光是江南还不够,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的样式,也被搬到了颐和园。颐和园的“贪心”不光这些:万寿山北的密宗印之阁及其“四大部洲”,蓝本是西藏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山南桑耶寺。

除了藏传佛教,大力推行佛教的清代统治者,还在园内布局了大量汉地佛教文化的寺院、宝塔。

儒家色彩的文昌阁、书院,道家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大仙山布局,也被搬入园林。

佛、道、儒,一个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佛系、道系、儒系青年,在颐和园里,总有一款风景适合你。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颐和园景观模仿详解▪(横屏观看)大地理馆-制

玉泉山有口玉泉,那里竖立着“玉泉趵突”石碑,这是清代版本的“燕京八景"之一。说起这个名字,不免想到济南的趵突泉——究其根源,是乾隆皇帝南巡看过趵突泉之后进行的命名。趵突泉和玉泉,都有“第一泉”古碑,题字者都是乾隆皇帝。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颐和园:西堤柳桥▪ 吴卫平-摄

比起其他园林,圆明园更堪称“史上最大山寨园林”——在这里,苏杭美景依然是最重要的蓝本,杭州十景的名称甚至被原封不动地照搬;苏州狮子林、桃花坞,南京瞻园,绍兴兰亭,无锡寄畅园,海宁陈氏园,宁波天一阁,江西九江庐山也被模仿进来。当然,园区内的西洋景,也都是仿品。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圆明园景观模仿详解▪ 大地理馆-制

这几处皇家园林都是“江南风景搜集狂”,清人的诗句道出了其良苦用心。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语出自清代诗人王闿运《圆明园词》

只可惜的是,这“移天缩地”的江南各地美景,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今天的我们,谁也没有见过那气派的“万园之园”原貌。

古代皇家园林的“收集癖”传统,流传至今。

北京的母亲河之一——永定河畔,屹立着一处建造于当代的园林景观群。这是2013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留下的遗产——北京丰台园博园。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北京丰台园博园航拍▪ 马文晓-摄

园博园官网介绍,这里共有69个各具特色的园林,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直辖市、省会、首府,及其他重要城市的主题园。园林既有古典式园林,皇家、岭南、福建、巴蜀、苏州等各大流派一应俱全。

整个北京城的皇家园林,构成了一座“中国园林博物馆”——这也是园博园的另一块牌子。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丰台园博园各地园林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古代的三山五园、当代的园博园,均以展示地域园林为特色,而位于奥运村的中华民族园,则以民族为单位,将56个民族的园林景观收入一方天地。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国”指南!

▪中华民族园各民族园林分布图▪ 大地理馆-制

小结:北京带你飞遍中国


1

两河东流、三级阶梯

农牧交错带穿越

人口突变线格局

所以

北京的自然、人文、经济地理

堪称中国的缩影


2

逛逛那些带地名的大厦

你可以或消解乡愁,或收集美食

走走曾经的老会馆

转转今天的驻京办

你可以时不时与乡人聚会,感受余音绕梁的乡音


3

在那些带有外地地名的街巷

你可以神游祖国河山、学习中国地理知识


4

欣赏完那些融合了各地景色元素的古今园林

恭喜你!

不出北京,便可以宣布

游遍了中国

那些打上地名烙印的建筑、街区、园林,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北京城——

它们将北京变成了一座“飞地之城”,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

我们甚至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典型的飞地城市。

这种景观是京城的身份所致,这些文化飞地的从天而降,多少淡化、挤占了所谓地方意义的北京空间。

不过,谁也无法否定:

所谓老北京古老、厚重、鲜活地域文化,本身便离不开这些“飞地”带来的营养。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飞地北京”。【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