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我們常見的太陽能電池板大多架設在平地以及企業建築或住宅的屋頂,臺灣農業大縣雲林縣由於平均日照時間居臺灣各縣市之首,近年來更是致力於打造綠能之都,太陽能發電量亦居臺灣之冠,一年賣電收入達6億多元。

然臺灣地勢狹小,佔用大量土地鋪設太陽能光板並不現實,因而號稱打造“亞洲第一座寓教於樂的太陽能農場”的晁陽農產科技應運而生。

這座建設起斜屋頂的太陽能農場不僅發電、種菜兩不誤,且兼營觀光旅遊,將綠能產業發展帶入休閒養生概念,為臺灣農業未來提供了新的力量與出路。

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一年電費收入達6000萬

目前雲林核准通過的民間種電面積有30公頃,大約43個足球場大。一片片覆蓋著太陽能光板的斜屋頂建築矗立在一望無際的農田上,視覺上像是從農田裡“長出了太陽能光板”。

2012年,晁陽農產科技砸下10億重金在雲林12公頃土地上建置了22座太陽能發電廠,全區佔地12公頃,總設置發電容量達700萬瓦,可供1400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董事長邱信富表示,僅是發電就是一筆長期穩定的收入,一年1000多萬度電,電費收入達6000萬元,但是土地失去了利用價值非常可惜。

於是,去年邱信富說服股東,在6.7公頃的太陽能發電土地上,以太陽能農場的生態風貌規劃成集環保、農業、教育與休閒為一體的的“綠能園區”,供民眾度假觀光。

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走複合農業的創意之路

園區著力打造安心農業,不噴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堅持使用最天然無毒的方式種植出美味的農作物,更設置能源教育場域,讓大家透過互動的方式更進一步認識綠色能源。

走進晁陽綠能園區,首次體驗的是“從土地到餐桌”,你可以快樂學做農夫,到太陽能屋頂下的溫室大棚裡親手採摘菜蔬然後洗乾淨端上自己的餐桌。

邱信富表示,自己走的是複合農業的道路,在他看來,農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種田種地,第二是加工生產,第三則為體驗式農場。

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溫室裡因為減少了陽光照射,栽種的都是耐陰作物,比如蘑菇類、蕨菜、山蘇、地瓜葉等。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環境訴求,蘑菇需要精密控制溫溼度,因而大棚採用的是全置式溫室,外側以鐵皮包覆,有密不透風之感,且有收集雨水再經沉澱過濾的裝置,將每小時產生的兩噸水用以灌溉菇類的培植土。

這類環保的價值理念通過導覽的解說灌注到每位遊客的心中,此外綠能園區還有田間導覽、蔬菜採摘等休閒活動及體驗,還設置了遊戲空間與DIY教室。

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因地制宜,建造蟋蟀文化館

特別吸引小朋友的是園區有座臺灣唯一的蟋蟀文化館,好幾屆臺灣鬥蟋蟀的冠軍安哥已經由昔日的“蟋蟀達人”轉身為環境教育師,擔當起生態教育的大任。

蟋蟀文化館也是全臺最大的蟋蟀覆育基地,已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覆育蟋蟀。

據邱信富介紹,蟋蟀是環境乾不乾淨的生態指標,也是非常好的高蛋白複合飼料,完全可以發展成產業。

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在臺南農村長大的邱信富說小時候抓蟋蟀摸青蛙是常有的事,現在環境變化及農藥肥料問題很難再看到這種情形。

於是他在園區內專門建設了別具特色的蟋蟀文化館,完整了展示蟋蟀從幼蟲到成蟲的成長過程,讓遊客能就近觀察更能瞭解蟋蟀的歷史、種類和棲性等生活小知識,成為綠能園區的一大特色。

“我要做不一樣的農業,以土地多元利用的概念做安心農業,這樣價值才越大”,邱信富一直以來都把農業當成企業在經營。

種“電”種菜兩不誤,這家農場創出農業發展新思路

原本靠天吃飯的農夫在晁陽的農場都成了上班族,平均年齡32歲,他們都是對農業懷抱理想的年輕人。

熱情地為參訪者介紹園藝並現採果菜佐餐的李晴富,原本是當地的農民,自己家的土地休耕,他選擇來這裡當上領月薪的農人,哈哈笑稱,現在是太陽曬不著雨也淋不著。

邱信富指出,晁陽綠能源區的發展可稱得上是臺灣綠色能源發展的一個縮影,既為臺灣農業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力量與出路,也對臺灣綠能產業的發展具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