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什麼樣的風險可以判斷爲金融危機爆發?

我很懶嘿嘿


金融危機的定義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一:金融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主要指本國貨幣短期內出現大幅貶值,比如我國在1994年嚴重的通貨膨脹,數據顯示,1994年,官方公佈的CPI高達24.1%。更直觀一點的像國外的津巴布韋。

二:金融機構出現兌付危機或金融機構成片倒閉。這裡的金融機構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銀行體系還包括影子銀行。比如這次的P2P公司雖然沒有信用背書,但屬於影子銀行的一種,P2P的集體暴雷屬於金融危機的範疇。

三:某個金融市場崩盤或暴跌。這個金融市場主要指股市,債市,大宗商品,期市,匯市等。我們2008年、2015年的股市暴跌,94年匯率直接從5.7調整到8.7,這些都屬於金融危機。

這也就是說,當出現上述三種情況的時候,可以判定為金融危機已經爆發。

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危機就是美國1929年由金融危機轉化為系統性金融危機最終導致美歐國家經濟大蕭條。

眾所周知,當年的這場大蕭條是從美股的崩盤開始的,當時的美股在財富效應的作用下,出現了兩個致命的特徵,第一個是全民參與化,第二個是無節制的高槓杆,任何投資者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授信,即可以10%的本金撬動100%的股本,這就給全民破產及負債打下了基礎。

而這些資金又從哪來的呢?當然,這些資金只能從當時的金融機構借出,數據顯示,當時的整個信貸系統,每借出的1美元當中最少就有4美分直接流到了股市,這又為後面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那麼當時的政府對這一切又採取了什麼措施呢?當時自由經濟學說大行其道,這個學說主要觀點認為:“經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蕭條之後最終能實現自我修復”。而當時的胡佛政權又極度信奉自由經濟理論,這又為最後演變成一場空前的大蕭條做了助攻。

最終,在這一環扣一環的危機之後,一場由股災引起的大蕭條就這樣誕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非常慘痛的一段經歷。

實際上,金融危機並不可怕,我們生活中也時常發生,比如前面的股市崩盤,債市崩盤等。只要我們妥善的處理,將金融危機扼殺在搖籃,一切衝擊都會屬於可控的範疇。


小白讀財經


有一部電影叫《大空頭》the big short,它以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為對象,講述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徵兆,或者說預兆。總結起來有9條:政府債務、消費信貸增長、資產負債表赤字、央行資本、利率、銀行資產負債表、泡沫規模、衍生品市場規模、不良貸款。

我們很多人對於貨幣超發和房地產價格上漲很是開心。因為他們又賺了,並且相信貨幣超發會一直進行下去,房價也會一直漲下去。如果說貨幣超發沒有壞處的話,那麼,今天我們不會使用法幣這種貨幣了。

委內瑞拉就是一個典型,紙幣沒有紙巾值錢。它損壞的首先是政府的信用。這是一切社會信用的基石。這個基石要是不穩了,接下去的事情很麻煩。讓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後失利的不僅僅是軍隊,更是金圓券。

貨幣超發,一般的結果都會形成債務。發出去多少錢,債務就會有多少,只會幣這個更多,而不會更少。這是一個定理。誰都改變不了。從2008年之後,我們也開始放水,2018年一看,呵呵,滿是債務。企業債務,地方正負債務,正負債務,股票質押債務。這裡有個簡單的原理,就是因為錢被稀釋了,財富流逝了,消費相對於貨幣總量來說不是增大,而是逐漸在縮水。不管數據上怎麼說,原理不受影響。當債務達到一定規模,連償還利息都做不到了,那麼就是債務的崩潰。

前一陣子,浙江盾安集團450億債務發生問題了。最後怎麼辦,讓銀行先拖著,但是利息總不至於不還。結果會是什麼,債務本金加利息的總和會越來越大。如果盾安在2009年得到一個貸款100億人民幣,它的利息是8%,那麼經過10年到了2018年會有多少呢。簡單計算就是180億。要是當年的利息還不出,轉成借貸,那麼就超過200億了。那麼是不是盾安的老闆特別笨,借了錢去投資,賺不到錢呢。實際上不是。是因為消費在縮水,當然這種縮水是隱形的。表面數字上看還在增長呢。但是錢的總數的增長如果超過消費數字的增長。那消費就是萎縮的。這樣投資要賺到錢就是難度很大了。往往是幾十個上百個項目中,就幾個能賺到錢。絕大部分只是去虧錢的。要是在幾個項目上虧了錢,怎麼辦呢,只能飲鴆止渴了,繼續喝毒藥,再借貸。然後再變成債務。一個公司這樣,100個公司也只能這樣。

很多中小創質押了股票去擴張,結果就是錢還不出。質押只能平倉。所以第二步就是股票下跌。股票下跌是資產縮水。和資產縮水相對應的是債務膨脹。兩邊不對稱了,也就是資產負債表,資產不夠,負債太大。出現這種趨勢了,危機就在蘊量了。

當然經濟不夠好的時候,我們的正負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增加投入,來緩解經濟的下行壓力。結果是什麼呢,正負的債務上升。

所以撒錢的結果一般是形成債務。沒有第二條出路。而金融危機總是從債務開始的。還不出錢是能逼死英雄漢的。拖得越久,債務越大。相對應的是消費越少。

所以最簡單的就是去看一個債務,個人債務也好,企業債務也好,正負債務也好。只要這個債務不能自我代謝了。那麼風險也就形成了。你有債務嗎?這是我關心的。


大舟財經觀


金融危機是經濟學的專業術語,是指於金融相關的資產、機構、市場發生嚴重動盪的現象。如97年亞洲金融危機,08年次貸危機。

下面來分析下出現什麼樣的現象,可以判斷金融危機已經爆發。

1.存在嚴重泡沫的行業,泡沫被刺破

行業有泡沫不可怕,泡沫破裂才可怕,當行業存在嚴重泡沫並破裂時,一般都會引發危機的爆發。有如日本90年代樓市泡沫破裂、美國次貸危機中的地產泡沫破裂一樣,都引發了經濟危機的爆發。泡沫破裂前只是有危機爆發的可能,但不一定會爆發。這就有如病毒攜帶者一樣,有的病毒潛伏几十年都不會爆發,但隨時有可能爆發,如果能在爆發前就把病毒消除,那就不會再爆發了。

2.金融體系遭到破壞,銀行破產

金融體系不同於其它體系,它和每一個體系都有密切的關係,微觀上:和居民存款、各行業企業貸款、資金結算往來等都有分割不開的關係;宏觀上:是貨幣制度的執行者,承擔著宏觀調控貨幣的責任。銀行業是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一個國的的信用,因此這個體系一旦遭到破壞,必定會發生金融危機。

3.國際資本外流、本幣貶值、債務危機爆發

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單一,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外資投資,如阿根廷、97年的東南亞各國,經紀的發展依賴外資投資的拉動,外債規模佔比過高。當國際環境發生變化 ,對外貿易受限時,國際收支就會出現逆差,投資環境惡化,國際資本外流,本幣大幅貶值,債務危機爆發,由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的爆發。就如現在阿根廷就非常的危險,雖然通過提高基準利率,暫時阻止了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但國內投資環境惡化,實體經濟沒有利潤可言,經濟如無根之萍,沒有從根本解決資本外流的問題。

因此,當一個國家外匯儲備有限,對外貿易逆差,國際資本外流,本幣貶值時,就會面臨債務危機的風險,進而引發金融危機的爆發。

總的來看,存在嚴重泡沫的行業,泡沫破裂,以日本地產泡沫為例;金融體系破產,以美國1929大蕭條為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銀行破產;資本外流,本幣貶值、債務危機爆發,以阿根廷為例,上述的現象都會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金融危機往往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一般都是很多原因重疊在一起造成的,所以在分析時,要綜合在一起來看。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宏觀經濟方面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股市有國家隊控制,樓市有政策控制,只有匯率處在微妙變局中,美元加息、減稅、貿易戰組合拳的目的只有一個:重塑美元霸權,扼殺人民幣崛起。

從一帶一路戰略到亞投行再到IMF貨幣籃子比例,人民幣國際化的節奏和強勢已經觸動美國的國家根本利益:美元地位,現在依然有很多國人習慣稱之為美金,美元全球唯一最強貨幣的地位是美國不可輕忤的國運,特朗普只是前臺人物,後面強大而深厚的聯儲利益集團才是正主。

所以,人民幣匯率崩盤一定會造成金融風暴,記得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吧,從泰銖崩盤起席捲整個東南亞,記得委內瑞拉、阿根廷吧,匯率崩盤,阿根廷直接從發達國家變成發展中國家,委內瑞拉甚至放棄了自己的貨幣。

人民幣作為國家主權貨幣,理應獲得與國家實力對應的地位,也是我們國運的象徵,我們無意與美元抗衡,也不想搞人民幣霸權,只想與世界各國共贏共生。

希望美國政府能看清形式,理性認識人民幣的意圖,中美兩國有各種方式合作共贏,選擇對抗則兩敗俱傷,人民幣崩盤的後果別說美國就是全世界都承擔不起。


合訊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了。

嚴重通漲發展到滯脹。貨幣貶值嚴重,生產停頓,但耐用商品無人問津,大批工人失業,農民破產,一切市場都崩潰了,股,債,保險單據成了廢紙,永遠還不清的內外債,匯率也崩潰了。

糧油日用品,水電煤氣都在漲價,連房產也不能倖免。房價大跌。


趙曙光教授


我認為當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時候才能判斷金融危機要來。為什麼呢?因為金融鏈條從上到下都是關聯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能通過調控或貨幣手段進行干預解決或緩解問題,而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就麻煩了,調控也沒辦法帶動,股市債市樓市都陷入危機,貨幣貶值,沒人願意投入生產,物資嚴重不足,貨幣再貶值,惡性循環,我認為這樣的情況下金融危機才會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