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稻田輪作「一蝦一稻」模式和關鍵技術介紹

小龍蝦,又稱淡水龍蝦,學名克氏原鰲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甲殼類動物,在稻田輪作(-蝦-稻)模式中小龍蝦為首選養殖品種之一。因小龍蝦具有“在體內懷卵、體外抱卵、懷卵量小”等特殊繁殖習性,規模化苗種繁育還存在一定的瓶頸,農戶養殖小龍蝦的苗種來源主要採取投放親蝦實行自繁、自育、自養的方式。筆者近年來在小龍蝦養殖試驗、示範、推廣的過程中,在漁業科技示範戶的支持下,探索了利用環溝搭建簡易塑料大棚,利用日光保溫效應,在鼕鼕季低溫季節提高水溫,投餵優質飼料,加快了雌蝦的性腺發育速度,實現提前產卵和孵苗,達到商品蝦提早上市的目的,提高了稻田養蝦的產量和經濟效益。現將該模式與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小龍蝦稻田輪作“一蝦一稻”模式和關鍵技術介紹

一、稻田條件與基礎設施建設

1、水源水質。養蝦稻田要求水源水質清新,周圍無任何汙染源。同時要求取水方便,水量能滿足養殖需求,達到旱久不涸,久雨不澇。水質與環境各項指標經檢測符合《無公害農產品 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NY 5361-2016)標準。

2、土質與規模。稻田土質要肥沃,黏性土壤為最佳,礦質土壤和砂土容易滲水、漏水不適宜養蝦。面積原則上不限,每塊田面積不小於5~10畝,最好集中連片,便於水產品銷售、品牌創建和形成產業化。

3、開挖環溝。環溝是稻田中增加有效水體和養殖小龍蝦活動空間的重要設施,一般距田埂四周2~3米處挖成上口寬5~6米、底寬3~4米、深0.8~1米的環溝,開挖面積佔稻田總面積的10%~20%。開挖時要預留機械進田的通道(俗稱機耕道),原則上田間工程不得破壞稻田耕作層,工程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 。

4、加高加固田埂。開挖環溝所挖出的土用於加高加固田埂,目的是提高和保持稻田水位,有利於提高稻田養殖產量,並防止大雨、洪水沖塌。養蝦稻田田埂通常應加高到1~1.2米,埂頂寬0.5米左右,加固時每層土都要夯實,做到不裂、不漏,在滿水時不崩塌,確保田埂的保水性能。

5、設置進、出水口。進出水口設置在稻田兩端斜對角,進出水管用閥門控制,閥門邊緣應嚴密無漏洞,進出水口安裝不鏽鋼或鐵質防逃網,避免進出水時養殖的小龍蝦逃走。

6、防逃、防鳥設施。為防小龍蝦逃逸,在田埂中間四周挖約0.2米深的溝,將塑料薄板埋入溝中,塑料薄板露出田埂面0.5米左右,每隔1米用竹、木棍或塑料細管支撐固定,塑料薄板在四角做弧形。在稻田四周田硬上用2.5米高的水泥樁柱,埋入土中0.5米左右,並拉上粗鐵絲,稻田上空拉細塑料線,間隔0.5米左右一條,這樣既能防鳥又不傷害鳥,有利於保護野生動物。

7、其它配套。稻田養蝦還必須配備抽水機、泵,準備養殖用小船、網箱、工具等,建造看管用房等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同時要求供電、交通、通信方便。還可將稻田養蝦與鄉村風景休閒、旅遊、農家樂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開發利用。

二、保溫大棚搭建與放養前準備

1、大田準備。水稻收割(稻草打碎返田)後,施有機肥150~200千克/畝,最好測土配方施肥,通過施肥可以增加有機質,有利於水草和底棲生物的繁殖生長。施肥後用機械旋耕,使稻稈、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起到鬆土、曝氣和改善底質的作用。然後大田灌水至田面水深達40釐米左右。

2、水草栽種。水草種植在10月至翌年1月底之前完成,水草品種主要是伊樂藻,該草具有耐低溫(5℃以上即可生長)、適應性強、產量高、營養豐富、小龍蝦喜食等特點,栽種方法:將伊樂藻截斷成10釐米左右的莖,環溝和田面上以3~5株為一簇,每簇水草間距為0.5米左右,插入泥土中即可。輪葉黑藻、水花生、浮萍等也是小龍蝦喜歡吃的餌料,大棚內可適量移植。

2、大棚搭建。利用全部環溝或向陽一側的環溝搭建簡易保溫大棚,面積為總面積的5%~10%,環溝四周用土築成小埂,用鋼管或毛竹做支架,上覆蓋無滴塑料薄膜,用塑料繩固定。大棚的兩端設置進出門,備於管理人員進出和通風,大棚中間間隔2~3米立一水泥管,上用水泥板或竹、木板搭成行人走道,用於投餌和管理。

3、環溝消毒。為穩定環溝育苗池的底質和殺滅野雜魚類,蝦种放養前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進行消毒。

4、安裝增氧設備。環溝育苗池配備1臺羅茨鼓風機,通過總管和支管接到池中曝氣盤,為防攪混池水,嚗氣盤懸空於池底10釐米處。

小龍蝦稻田輪作“一蝦一稻”模式和關鍵技術介紹

三、親蝦放養與育苗管理

1、親蝦放養。一切準備工作就諸後,就近選購規格25~35克/尾的親蝦進行放養,放養時間早或規格小的親蝦雌雄比以5∶1為宜,若親蝦的放養時間遲、規格在35克/尾以上,則雌雄比為(7~8):1,因大規格雌蝦多數已提前完成了交配。

2、放養數量。10月份放養,如果採取微孔管24小時不間斷增氧高密度的生產方式,每畝可投放親蝦100千克以上,翌年根據繁苗數量,除留足大田養殖蝦苗外,還可捕出部分蝦苗種另塘(田)養殖或銷售。如果僅供本田飼養商品蝦,可按每尾小龍蝦的產卵量在150~250粒/尾放養,考慮親蝦越冬成活率等因素,故實際育苗產量可以以每尾雌蝦產苗50~150尾估算放養親本。放養時,應注意降低其應激反應,長途運輸後的親蝦入池前應用池水澆淋10分鐘,然後讓其爬入水中。

3、越冬管理。親蝦放養後,要保證親蝦能夠攝食到足夠數量的餌料和水草,水溫在10℃以上時,小龍蝦都能正常吃食,只要天氣良好,要堅持投餵優質飼料,充足的營養能保持親蝦的體能和提高幼蝦的成活率;整個冬季水位要保持穩定,池水溶氧充足;堅持早、晚巡池,觀察親蝦的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同時要做好各項記錄工作,尤其是死亡情況,有利於以後餵養及苗種量的估算。

小龍蝦稻田輪作“一蝦一稻”模式和關鍵技術介紹

4、蝦苗培育。翌年早春,隨著水溫逐步回升, 大量小龍蝦開始離開洞穴出來覓食。管理時要及時觀察檢查稚蝦離開母體的情況,一旦發現有部分稚蝦離開母體即開始進行蝦苗培育。在培育期間,不斷補充伊樂藻等優質水草供蝦苗攝食、棲居與隱蔽;每天上午和傍晚各投餵一次幼蝦顆粒飼料,通過搭建食臺觀察,投餵量以3小時後略有剩餘為宜,防止過多投餵造成飼料浪費和引起底質惡化;溫室育苗池的溶氧量要保持不應低於4毫克/升,pH值在7~8.5的適宜範內,發現育苗水體出現惡化趨勢時應及時換水和採取調控措施。

四、大田蝦苗育肥與管理。

1、蝦苗入田。當早春水溫達到15℃左右、稻田中栽插的水草已形成了一定的群落、並具有較強的生長優勢時,加高稻田水位將暫養溝淹沒,讓蝦苗進入到大田內生長。蝦苗放開前,可用地籠捕出溫棚中的產後親蝦,在捕撈親蝦的同時,根據捕獲的雌蝦數量,測算出存塘稚蝦的數量,若在捕撈親蝦時發現稚蝦及幼蝦數量過多(超過計劃放養量)可用地籠捕出多餘的稚蝦和幼蝦,另池放養或出售。

2、飼料投餵。蝦苗放入大田後,前期只需少量投餌,因蝦苗攝食量較小,而且稻田中有豐富的底棲生物餌料,餌料比較容易得到滿足。初期每天上午和傍晚各投餵一次顆粒飼料,日投餵量為0.5~1.0千克/畝,主要根據第二次投餵前的飼料剩餘量作出調整。隨著水溫的升高和蝦苗的生長,飼料的投餵是管理工作的重點。除利用稻田中的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以及底棲生物、雜草嫩芽等天然餌料外,還需投餵配合飼料、冰鮮小雜魚、黃豆、玉米、豆粕等人工飼料,配合飼料要求粗蛋白≥36%,水溶性5小時以上。投餵方法可採取3天配合飼料、1天冰鮮小雜魚、1天破碎的黃豆(玉米、豆粕),5天一個輪迴。日投餵至少2次,定點投勻,投餵量為在田小龍蝦體重的3%~5%,以3小時吃完為度。

3、水草管護。水草既是小龍蝦的棲息場所,也是良好的餌料,同時能改善水質, 有“要想養好蝦,先要種好草”的諺語,養殖稻田的水草覆蓋率要達到40%~60%。早春通過淺水、施肥、投足餌料等措施,促進水草生長;水溫升高水草生長旺盛後,可減少投餌,迫使小龍蝦多攝食水草,水草不足時可移植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等浮水植物;後期水草過多時,要定期刈割,避免水草老化死亡,引起水質變化。

4、水質管理。稻田中留有較多的秸稈,水溫升高後將出現水質惡化現象,此時應加大換水量,確保水體溶解氧不低於4毫克/升。稻田的水位較淺,透明度較高,在陽光的照射下極易滋生青苔(水綿),少量青苔無礙於小龍蝦的生長,而過量的青苔將限制小龍蝦的活動空間,並會造成飼料浪費,必要時可進行人工撈除,並提高水位至50釐米以上,以抑制青苔的生長。養殖期間根據稻田的肥力和水質情況,可增施少量的生物有機肥,以促進水草生長和改良水體生態環境。加水、換水時,要防止水源有菊酯類或有機磷農藥的汙染。

5、病害防治。小龍蝦稻田養殖過程常會發生因病死蝦的情況,發現有死蝦時,應找出原因,對症防控。若為纖毛蟲等寄生蟲引起的,可潑灑蝦蟹甲殼淨等產品;若為營養性疾病引起,則應增加投餌量和飼料質量,並保證充足的水草;若為細菌性疾病,可潑灑二溴海因;若為應激反應引起,可用免疫多糖拌餌投餵,並全池潑灑維生素C。藥物用量根據產品說明書成向漁醫求助。

6、日常管理。稻田堤壩較低,雨天應及時排水和修補防逃圍攔,以防發生逃蝦事故。養殖期間稻田中鷗鳥較多,加之稻田水位較淺,蝦苗被捕食的現象十分常見,應在稻田中設置稻草人等方法進行嚇趕。

7、成蝦捕撈。稻田養蝦的捕撈期通常是在4~6月,方法是在育苗溝和大田中投放地籠進行捕撈,晚上的捕撈效率較高,約6小時可以倒籠一次。地籠選擇適當網目,進入地籠的小蝦,儘量不要再返回田中繼續飼養。採用輪捕的方式提高稻田養蝦產量和效益的重要技術手段,應儘量適時捕獲達到商品規格的個體予以上市銷售,小個體蝦應繼續留田飼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