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長征幹部,無赫赫戰功,37歲當省委書記,62歲當副總理

在中共高官中有這樣一個人,不是領導人的同鄉,不是井岡老人,不是長征幹部,也無赫赫戰功,30年代入黨,1937年才去延安,資格比許多同級甚至部下都淺,但他深受毛澤東、鄧小平、李先念、彭真等人賞識,35歲時當市委第一書記,37歲當省委第一書記,曾以中央候補委員身份列席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最後,62歲擔任副總理,還當過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擔任副國級13年。

此人是誰?

他就是王任重。

他不是長征幹部,無赫赫戰功,37歲當省委書記,62歲當副總理

王任重不是井岡老人,不是長征幹部,那麼他是什麼“背景”呢?

王任重是河北省景縣人,自幼家境貧寒,父母吃糠咽菜,竭盡全力支持他讀完了小學和初級師範。畢業後,他被聘任小學教師。在地下黨的引導下,他於1933年入團入黨,時年16歲。以後,他先後擔任黨支部、區委、縣委委員。

一次,他的父母對他說:“咱家窮,只有你讀了書、當了教師,今後全家就靠你支撐了。”

王任重說:“你們不要怕,苦難日子總會過去的。我很想到延安去,找毛主席和共產黨。跟他們打天下,鬧革命,以後人人有田地耕種,有飯吃,有房子住。”

父母聽了很高興,說:“那就看你的了。”

他不是長征幹部,無赫赫戰功,37歲當省委書記,62歲當副總理

1937年秋,王任重果真就到達了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

次年8月,他學習結束,回到了冀南,擔任五地委書記。他很有才華,出口成章,做一次報告,不用修改,記錄下來,就能在《冀南日報》上發表。不久,他就被調任冀南區委宣傳部長。

這就是王任重的“背景”。

王任重年紀輕輕,就在黨內備受毛澤東等領導人的重視。他的兒子後來就此問父親。王任重回答說,大概“農家出身,師範學生,土生土長。這三點和主席相似吧。”其實,並非就是這些,也並非毛澤東一個人喜歡他。人人喜歡他,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身上有著許多共產黨人的品質。

王任重不重名利,能上能下。

1942年,冀南根據地進入抗日最艱苦階段,組織上決定幹部下放,時任冀南區黨委宣傳部長的王任重被組織上派去四地委當書記,面對級別降低,他毫不猶豫地服從,愉快上任。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八大時,他是湖北省委第一書記,許多代表議論,要把他列入中央委員候選名單。他知道後,到各組勸說:“不要提我,要提像李達同志那樣的老同志。”陶鑄調到黨中央工作後,王任重被任命為中南局第一書記,他又說:“我怎能比得上陶鑄呢?”

他不是長征幹部,無赫赫戰功,37歲當省委書記,62歲當副總理

其實,王任重工作有能力,還很努力、認真。他很年輕,是有名的工作狂。

1949年,為了解放全中國,王任重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在冀南地區短短時間內組織了幾千名幹部,配成整套的省、地、市、縣、區黨政軍群領導班子,隨大軍南下。到達湖北後迅速鋪開,湖北一度成了“冀南人的天下”。加上湖北本地的幹部,中原軍區的幹部,在湖北工作的幹部是從許多“山頭”上來的。

但是,王任重和李先念不搞關係網,用人不分地域界限,無親疏遠近之別。他們在黨內是如此,對黨外也如此;對工農兵出身的幹部如此,對知識分子也如此;對革命前輩如此,對青年幹部也如此。

因此,有人說:“在湖北,真正是‘西南北皆兄弟,趙錢孫李是一家’。”而湖北的幹部隊伍是一派團結和諧,生氣勃勃。

王任重擔任湖北省委第一書記時,才37歲。

王任重為毛澤東等人所看重,但不是靠溜鬚拍馬。

1954年冬,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副主席、周總理一起到了武漢。湖北省接待他們,省委和市委幾個人陪著他們吃了一頓飯。這頓飯吃什麼?吃的是餃子,喝的是餃子湯,連一個菜都沒有。毛澤東和劉少奇都是湖南人,習慣吃南方的大米,每餐都得有菜。而這一次,兩位主席在湖北省“被招待”,連肚子都沒吃飽。但是,他們吃的最高興。

他不是長征幹部,無赫赫戰功,37歲當省委書記,62歲當副總理

以後,毛澤東多次去湖北,住在武漢。王任重也多次接待他老人家。但是,毛澤東吃飯時,每餐只有四個小盤菜,特殊一點,就是其中有一盤辣椒;若是夏天,有一盤鹹鴨蛋。要是與一兩個人同吃,也只把菜的分量加多一點。為此,有人說:“王任重對毛主席都很摳。”但是,毛澤東卻喜歡這樣的王任重。

事實上,不僅僅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第一代領導人看重王任重;鄧小平、李先念、彭真等第二代領導人也很看重他。

毛澤東去世後,1979年,王任重被調到北京,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農業。時年62歲。

次年,他改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宣部部長。

他不是長征幹部,無赫赫戰功,37歲當省委書記,62歲當副總理

1983年,他又被選為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這時正處於經濟改革起步階段。 一次,大家談到物價上漲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時,王任重坦言說:“我也有些承受不了。”

為什麼?沒錢。因為他的孩子們多同他一起生活,而他對孩子們實行“免費開大鍋飯”的政策,以致他平反後補發的工資貼補家用後,還是不夠,家裡經濟出現了困難。後來,他又一度生病,需要營養,也沒錢買。彭真委員長知道後說:“應該給任重同志一些生活補助,不能讓他因生活降低影響了健康。”但是,王任重還是沒有接受他的好意。

1988年,王任重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全議通過了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王任重在會議前幾天因工作過度,心臟病突發,與世長辭。他去世後,其夫人蕭慧納按照丈夫生前的遺願,提出喪失從簡,不通知太多的人,不給組織添麻煩。甚至,她連在外地工作的女兒和老家兩個弟弟也不打算通知。兩弟弟從景縣趕過來後,當日就回去了。

王任重擔任高級幹部幾十年,擔任副國級13年,其弟弟一個是普通幹部,一個在老家務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