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若得天下,那第一個砍的是諸葛亮還是關羽?

徐彬凱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自己的見解是劉備如果得天下的話,他肯定會先殺關羽。劉備是什麼人,三國中最會掌握人心的,最會使人的君主。不除諸葛亮有以下幾個原因。

1.自黃巾起義到屯兵新野哪次不是兵敗。直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火燒博望坡一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平定荊州,取了蜀漢,建立自己的國家這。其聲望已經超過自己了。若殺了他勢必引起民憤,使將領失去對自己集團的忠心。


2.自劉備入蜀其大部分將領對諸葛亮佩服並關係密切。諸葛亮一人就掌握著謀士集團大權如:法正,劉巴,馬良,馬謖,蔣琬…。武將有黃忠,馬岱,甚至劉備自己的貼身護衛趙雲。殺了諸葛亮大耳的日子能好過嗎?

3.失去諸葛亮誰還有能力治國安邦,如有強敵入侵誰有本事帶兵打仗,出謀劃策?那道靠幾位酒嚷飯袋。

4.如果殺了他,其實軍權早以被諸葛亮控制了,他死了那他徒弟姜維,親信楊儀能放過自己嗎?那幾個人不是誰能惹的起的。勢必舉兵造反的。那時後悔也來不及。


下面我們再說關羽,劉備如果得天下關羽必除無疑。大耳說:“老子殺不了老諸,還殺不了你,老子這皇帝不當也罷。”為何劉備必除二爺呢?原因有以下:1.關羽雖未其結拜兄弟,但其投靠過曹操又斬了顏良,文丑害的他差點被袁紹殺了,本來心有不滿。又聽說曹操向漢獻帝給關羽一個漢壽亭侯的職位,自己才是一個小小的州牧而已,而他官職比他高,心中更是不安。那是他就想除了他。可天下沒打成自然還不能殺他,他的勇武必不可缺。



2.自赤壁之戰關羽放走曹操時,劉備心中早想除之但找不到合適的理由。還有自己當上漢中王,封賞功臣。只有我們二爺牛逼質問了他的封賞,對其不服。


3.自從他鎮守荊州,二爺他膨脹了。東吳要荊州多次派人要,劉備以東吳孫權兒子娶關羽女兒為妻的條件終於同意。當諸葛瑾來荊州時,關羽卻一句“我虎女不屑於與犬子為伍”這話明顯看不起孫權,又抽了劉備大哥大一嘴巴子。劉備能不恨他?

4.關羽名震中原,聲望極高,又自是無敵。智勇雙全,麾下有兵有將,10萬荊州軍有關平,周倉…。若真反他自立一方諸侯是個大麻煩。更重要的是三弟張飛聽關羽的話比他大哥多,一下關羽造反張飛必站在二爺那方的。



所以關羽必須第一個死,因為殺他的理由太多了,而關羽的威脅最大。至於諸葛亮自然要留著因為只有他才能平衡這君臣的關係,也是因為諸葛亮劉備他跟本不敢除去。如果除了他死後劉禪無人輔助他治國,如果不除關羽劉備死後劉禪很肯能鬥不過他最終天下遲早是關羽的。至少諸葛亮不會這麼做。所以先殺關羽以儆效尤。後來可能是張飛,法正,馬謖,李嚴,周倉…。


歷史百曉生劉宸


這個問題問的挺好,大耳劉備如果取得天下,第一個砍的恐怕就是關羽,而諸葛亮為人狡黠圓滑,一定能夠善終

劉備、關羽、張飛雖然情同手足,實際上有君臣之分

。關羽和張飛視劉備為主公,兩人自願追隨。在劉備看來,兩人還是有不同的。

關羽文武兼備,驍勇且有計謀,而張飛則難以獨擋大任。這不是劉備妄下的結論,而是實踐總結出來的。

劉備入主徐州後,曾經讓張飛守下邳,結果張飛與原徐州大將曹豹不和,致使曹豹背叛,小沛失守,劉備家屬全部被俘。從此以後劉備不再相信張飛,只讓張飛掌軍,不做地方之執政。劉備奪下漢中後,人們都認為張飛可以勝任漢中太守,但是劉備卻偏偏選擇了魏延,而讓張飛守巴西郡,由此可見劉備對於張飛的態度!

張飛雖然能力上不行,但是絕對的忠心,對於劉備的所做作為從來都是鼎立支持,而關羽則不然。

關羽能力在張飛之上,張飛守小沛尚且不行,而關羽則可守衛整個荊州。關羽在守衛荊州期間,東吳的所有將領都看出來關羽的志向,懼怕關羽東進伐吳,因此才發生了後來的偷襲荊州事件。

關羽通韜略,手不釋卷,夜讀《春秋》而不倦。文武兼備的關羽時常對劉備的做法有不滿。劉備投降曹操後,關羽非常生氣。關羽認為曹操乃國賊,投降曹操有辱顏面。

有一次劉備和曹操一起打獵,眾人散去後關羽建議劉備趁機刺殺曹操,除去國賊。但是劉備沒有行動,錯失了機會。等到劉備被曹操追殺於長坂坡,狼狽至極。關羽憤怒的說道:當初如果聽我一句,也不至於落此境地!劉備無言以對。

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

作為部下,關羽之言有犯上的嫌疑,劉備聽著肯定不爽。這僅僅是第一次。

劉備擊敗曹操奪下漢中後,自封漢中王。加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關羽恥於和黃忠一起受封,拒絕了前來宣詔的費詩。最後,費詩好說歹說,連哄帶騙的說服關羽,說關羽如果不受封,自己也交不了差

。沒辦法,關羽接受了封號,而關羽是唯一一個拒絕劉備冊封的人。劉備知道了這件事情,心裡該是什麼滋味呢?

劉備入益州,留關羽和諸葛亮鎮守荊州,初期兩人合作的很好,關羽主武,諸葛亮主文。後來,諸葛亮帶著趙雲去支援劉備進攻成都,諸葛亮將政務交給了潘濬。諸葛亮走後,關羽逐漸顯現出他性格上的缺陷。

關羽和潘濬不和,致使荊州軍政大權都獨斷於關羽,潘濬成為了擺設。後來江陵失守,雖然潘濬沒有責任,但是潘濬仍然覺得自己作為治中從事,沒有盡到責任。因此眾人都歸降了孫權,只有潘濬不降。後經過孫權低姿態的籠絡,方才歸降。潘濬歸吳後成為東吳重臣,而這樣有才華的人竟然被關羽閒置棄用,可見關羽根本不會用人

關羽敗於麥城,根本原因在於孫權偷襲江陵,而江陵的失守是因為內部人士麋芳和士仁的投降。關羽在戰爭最關鍵時刻,因為麋芳和士仁供應糧草不及時,曾經揚言要戰後軍法懲處他們兩個。致使兩人狗急跳牆投降了東吳。由此可見關羽對待下屬的方式太粗暴。

關羽北上進攻襄樊,提前沒有和劉備打招呼。這就說明,此刻關羽是以獨立的身份去作戰,劉備知道後作何感想?

如果關羽丟失荊州後逃回益州,劉備一定會斬了他。因為關羽丟失荊州辜負了劉備的期望,關羽沒有善待荊州的治中從事潘濬,公安守將士仁,江陵守將麋芳,侮辱東吳孫權,最終導致了內外交困,荊州被偷襲,最後丟失。條條件件都是斬關羽的理由,而更深層次的理由是關羽善作主張,不服從劉備的約束。

因此,如果劉備得了天下,他是不會容忍這樣一個經常挑戰自己權威的關羽,很有可能第一個要砍的就是關羽。

反觀諸葛亮,為人處世圓滑,善於團結眾人和調解關係。劉備召降馬超,關羽責問諸葛亮,馬超是個什麼東西?諸葛亮趕緊打圓場,說馬超武藝高超,堪稱一代俊傑,但是隻能算是和張飛是一類人,怎麼能跟你關羽比呢?

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當時法正輔佐劉備奪取漢中,有第一謀士之美名。因此法正藉機打擊不服從自己的人,作威作福,凌駕於百官之上。眾人找諸葛亮告狀,諸葛亮勸眾人:

法正於主公孱弱之時鼎立相助,主公遂有益州之地。大家就不要計較這麼多了。知人惡而觀其大略,不求全責備,這是諸葛亮團結眾人的法寶。

關羽死後,劉備要征伐東吳。諸葛亮作為重要幕僚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句反對的話,連一向沉默的趙雲都力薦劉備不要伐吳,但是諸葛亮看出劉備要一意孤行,因此只做事,不說話。這就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做臣僚的只有盡力配合主公,而不要輕易勸諫

因此,諸葛亮和劉備相處是極其融洽的,劉備也曾經稱讚:我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兩人這麼好的關係,如果劉備得到天下,肯定是不會砍了諸葛亮的。因為排在諸葛亮前面的人有很多,關羽、魏延、趙雲、黃權等等。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如果劉備奪得天下,依照關羽的個性,天不服,地不服,遲早要得罪劉備,而劉備有可能會第一個砍了關羽。而諸葛亮善於察言觀色,與劉備總是保持神一樣的同步,因此諸葛亮一定可以善終!


每日趣評


一個人裝一輩子仁義,那就不是裝了,那是真的仁義一個人如果二十年中間不斷得失敗,還能夠不斷得站起來,他一定是一個很牛逼得人。諸葛亮和關羽誰都不會被砍!其實問這個問題的一個有一個前提就是,提問者把劉備當成了一個陰謀家,心胸狹隘的人。

一個沒有見過冬季的螞蚱永遠不會相信一年有四個季節,一個沒有看過火箭發射的人總覺得點火是用打火機,一個沒上過學的人總覺得太陽是燒煤的,一個心胸狹隘的人總覺得誰做事都是由陰謀的

劉備從一介布衣,發展成為一代梟雄,佔領一方的英雄。中途經歷過了太多的磨難。和其他所有的人不同,劉備真真正正的是白手起家,靠的是兩個結拜兄弟、一箇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後來封為了皇叔)、一顆仁義之心。在縱橫天下的四十年之中,劉備經歷了多次的起起落落。

所有的人對劉備的評價都是出奇的一致:仁德

一個人要守住仁德不容易,尤其是在亂世守住仁德更不易。劉備的處境和我們很像,白手起家。

第一,有一種令人傾佩的英雄明明知道會失敗,卻依然全力以赴。劉備就是這樣的人。

劉備典型的以德服人,他的領導水平甚至在曹操之上。曹操多少還要靠錢財領導人才,而劉備領導的關羽、張飛、諸葛亮,都是在自己一窮二白的時候追隨自己的。其領導力可見一斑。而且,曹操對劉備的評價也是出奇的高,即使當時劉備還是一窮二白,寄居在曹操這裡。

後來陶謙讓徐州給劉備,要知道徐州這麼大的額一個城池,足以成為一方霸主。而劉備擊敗了袁術後,一直高傲的袁術(家裡四世三公)看不起劉備的袁術,說了一句:玄德誠不欺我。劉備的個人魅力之強大,令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

第二,新野之戰後荊州投降曹操。劉備去江夏的時候,荊州由二十萬老百姓跟著劉備走。而劉備在開始四處奔走的時候,各路諸侯對待這位一窮二白的人,也是待為上賓——不是把他當作投奔自己下屬,而是當作一個平起平坐的人。不論是公孫瓚、袁紹、曹操等都是如此。

漢獻帝見到劉備,立刻開始把家譜搬出來,認了皇叔。要知道當時比劉備有錢有權的劉姓宗室多了去了,都沒有被皇帝認作皇叔。而且認皇叔還是在曹操面前,曹操也同意了。

第三,劉備白帝城託孤,那可是真的讓。劉備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是什麼貨色。他什麼人沒見過,他不可能殺掉諸葛亮——那等於毀了自己的事業理想,毀了自己兒子的命運。劉備讓徐州是真的,讓荊州雖然心裡想要,但是人家還是做到了不要。就好比一個孩子想吃糖,但是忍住了不吃。

所以,劉備得天下,誰都不會砍。


嘟嘟讀讀


如果劉備成了皇帝,也像劉邦一樣大殺功臣,首當其衝的當然是關羽了。至於諸葛亮,我覺得要麼更加重用,要麼全身而退。兔死狗烹的說法主要針對武將比較多,文臣雖然也有但不是主流。之所以所關羽會先死,有幾點理由:

一、無論朝內軍內,關羽的根基都很深,是劉漢政權第二代接班人順利接班的潛在危脅。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重臣,是僅次於劉備和諸葛亮的第三號人物,從劉備起兵始,關羽就和張飛一起跟著劉備打天下了,不用說劉備統一全國,即使劉備割據益州時,關羽就是荊州勢力的重要力量,除了劉備一人外,幾乎沒有第二人能控制得了關羽。

二、關羽長期恃才傲物,註定劉備最終容不了他。

關羽這人重情重義,連曹操都不忍殺,只因曹操曾有恩於他。但關羽有一個嚴重的性格缺陷也正是重情義,所以關羽一生中只會真心對待曾與他拜過兄弟的劉備和張飛,其它人則不放在眼裡。這種缺陷還影響了關羽與劉備的關係,劉備都稱漢中王了,關羽和張飛哥倆還是沒大沒小的,諸葛亮為了樹立劉備的絕對權威,不得不在上朝時找了一隊刀斧手列隊在朝堂前,一陣肅殺氣氛總算把君臣的規矩立了起來。

《三國演義》裡還有一個情節,關羽聽說黃忠也封了五虎上將,居然拒不受封,關羽雖然忠心,但還是不太懂政治,他心裡面還以為劉備還是他哥。

三、諸葛亮忠心義膽,且政治智慧遠高於關羽。

諸葛亮首先是個文臣,文臣不同於武將,他們吃的是政治飯,安身立命的東西就是政治謀略,熟讀歷史的諸葛亮自然能妥善處理與劉備的關係。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個人都是忠君愛國的重臣,說明諸葛亮只想安心做個臣子,從沒有當老闆的想法。劉備在用人識人上比較厲害,他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否則,不用等他做皇帝,在白帝託孤時就把諸葛亮給辦了。


華哥雜談


如果劉備得天下,我們分人分析下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馬超、黃忠每個人的性格和可能的結局:

1.關羽

三國志: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就是說二爺三爺打仗很NB,但二爺太過於高傲耿直且自負,三爺暴戾不懂施恩,最終也都敗在了自己性格的短處

關羽性格剛愎自用,自大驕狂,而且經常摟不住火氣而亂髮脾氣,如此性格缺陷導致他大局觀有所欠缺。

但是關羽這樣的性格比張飛更危險,關羽是禮賢下士,看不起士大夫;張飛是尊重士大夫,虐待手下。

為什麼關羽更危險,戰爭年代還好,一旦大耳得天下,第一個倒黴的是關羽,即使大耳不弄死關羽,劉禪登基後也會對他下手。

2.張飛

三爺暴戾不懂施恩,但三爺很尊重士大夫。這點張飛在戰爭年代很危險(隨時可能被弄死),但是大耳得天下後,他反而很安全,歷史上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如果大耳得天下,應該還會是這樣。

3.諸葛亮

三國志: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是管仲,蕭何一類的人才,不擅長打仗。

諸葛亮的結果應該也會和蕭何一樣。或許諸葛亮會像范蠡,張良一樣歸隱山林。

4.趙雲

三國志裡,陳壽將趙雲比做灌嬰,應該結局不會比灌嬰差。

5.馬超

大耳得天下,第一個死的可能是馬超,別忘了一件事,剛才說的上面的都是打工仔,馬超是老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大耳得天下後,必弄死馬超。

6.黃忠

老將軍年事已高,大耳的天下時或已入土……


磚家很無語


若是劉備得以打下這天下,那麼那個大臣對劉備的威脅最大,劉備就一定會設法除掉他,而當時最有可能形成自己勢力的,是最被忽略的兩個人,一個是馬超、另一個則是諸葛亮。這兩個人才是劉備真正需要考慮的,至於關羽和張飛,只是兩個武將,沒有自己的心腹。

馬超之所以會成為劉備的威脅,主要是因為馬超的出身不低,其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馬騰。由於有著一層關係,馬超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只要馬超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封地,那麼就有力量同劉備割據。而劉備雖然收服了馬超,但是一直不敢讓馬超掌管兵馬,其實也是忌憚馬超的力量。所以如果得以統一天下,劉備必定會更加的限制馬超的實力,把馬超牢牢的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而諸葛亮能成為劉備的威脅,也是因為他的威望,諸葛亮也培養了不少心腹。最典型的就是馬謖,當時劉備在臨終時,為何告訴諸葛亮馬謖不能用。其實就是劉備在告訴諸葛亮,他培養心腹可以,但是沒有用。反而等到召見完諸葛亮,劉備就召見了趙雲,這就是無形的在告訴諸葛亮,你找的心腹不行,還有一大批忠誠於劉家的將士。所以若是劉備取得了天下,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會是劉備重點打擊的對象。

至於關羽和張飛,著兩個人都沒能夠有足夠的威望,所以諸葛亮可以隨意使喚和安排他們。而劉備也是在關羽、張飛和諸葛亮這三人中玩平衡術,也就是這三個人互相掣肘,但是也互相發揮著作用。而關羽手下叫的動的,估計就兩個兒子,張飛也是如此。關羽和張飛只是兩個武將,對政治並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構不成對劉備的太大威脅。反倒是劉封還更有可能構成對劉家的威脅,畢竟有個劉備兒子的身份。


小司馬遷論史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劉備在現代人的心目當中逐漸由之前的“仁義”形象變成了一個“假仁假義”的形象。當然現在也不止是一個劉備,更有甚者將岳飛,戚繼光等一些著名的愛國英雄也拿來黑。題中所說的大耳即劉備,這明顯也是一個黑劉備的問題,殺功臣嘛!看了其他一些答友的回答,大多都說假設成立的話,劉備也會是一個濫殺功臣的皇帝,因為現在流行了這樣一種說法,關羽之死是劉備借刀殺人!但在我看來,劉備不會這樣做,說到題中所說的關羽,諸葛亮,劉備就更不會殺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接著往下看。若有不同意見,還望留言指正,勿噴。

劉備仁義之名並非空穴來風

《三國演義》確實是有尊劉貶曹的傾向,其中更是將劉備塑造成了一個仁義賢德的明君形象,雖說確實對劉備是有些讚譽過了,但人家這小說也不是在胡說,還是有些歷史依據的,不能因,《三國演義》將劉備說得太好,就借題發揮,說都是假的,甚至變成了假仁假義。下面我便和大家談一談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以及當時的人對劉備的評價,看看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假義。

歷史上的劉備絕對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文弱,像小說中說到的鞭打督郵其實是劉備的傑作,劉備是個喜怒不形於色,勇武又不失謀略,有偉大抱負的人,他不太愛說話,對自己的手下卻很仗義,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征服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的原因。《魏書》中也有對劉備禮賢下士的記錄“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三國志》也中記錄過這樣一件事情:“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說劉備曾被人派刺客暗殺,但刺客因為劉備的仁德而不願刺殺他。

下面,我們看一看當時一些知名的人對劉備的評價:

  1.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2.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3.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4.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可見劉備在當時確實是個英雄好漢,確有仁義之名。當時的人也不傻,當時的劉備只不過是個沒落的皇族,若真是現在所說的那樣假仁假義,略顯卑鄙小人之態,又怎會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呢?又怎會建立蜀漢霸業呢?

劉備不至於效仿劉邦而揹負罵名

劉備之前,漢朝有兩位開國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劉秀!這對劉備都是有借鑑意義的,我不相信劉備會選擇和劉邦一樣的大殺功臣。劉邦在《史記》中的名聲並不好,而且劉邦再大殺功臣之後一樣也導致了之後的一些動亂,呂氏專權,並沒有取得大治的效果。而劉秀善待功臣,卻使得當時得到了大治,光武中興,漢朝再現繁榮之景。你要是劉備,你會效仿劉秀還是劉邦呢?而且劉備素來以仁德行事,且不說他到底是真是假,若真的大殺功臣,不是在像天下宣告,我是假仁假義嗎?那他的天下還能穩固嗎?而且關羽,諸葛亮都是他的心腹,非常忠心之人,談不上對自己造成威脅,怎會去殺他們呢!

關羽之死,劉備也無奈

據三國志記載,關羽進攻樊城時,曹操是不肯撤出西線的軍隊去支援的,只有一個原因,那便是當時的劉備也在伺機而動,借關羽擾亂中原之時,要大舉出秦川從面佔有關中,以及雍,涼二州。但東吳的突然介入,使蜀漢方面措手不及,關羽落敗之時,來不及及時救援!說劉備是借刀除去關羽這種說法真是太可笑了,若劉備真的不放心關羽,會將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交於關羽?除去關羽到底對劉備有什麼好處呢?其實關羽之死,劉備也是無奈的。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有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形容歷代開國帝王再也合適不過了。查閱歷史不難發現,開國太祖殺功臣基本都是殺掉武將,保留文官。

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經過多年征戰,反對勢力已被肅清,天下大局已定,太祖若想安坐龍庭,必先清除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潛在勢力。

開國太祖為什麼要殺功臣?答案就是:擁兵自重,功高蓋主。

舉幾個例子。


漢高祖
劉邦:

劉備的祖先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就殺功臣,比如韓信、樊噲、英布、彭越等人都死於劉邦之手。這些被弄死的功臣幾乎都是軍事主官~從韓信與劉邦之間的一段對話就知道日後韓信必死無疑。

這段對話是這樣的: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瞧瞧,這麼厲害的將領萬一自己hold不住那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與其留個不安定隱患還不如提前幹掉你!

反觀人家文官蕭何,雖然功勞巨大,卻只是文官,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本身就沒多大威脅,還能輔佐帝王開創盛世,因此能得善終。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這個開國太祖就比較聰明瞭,既收回兵權又沒殺害功臣。僅僅憑藉幾句話幾杯酒就成功達到目的。

摘自原文:出處《宋史·石守信傳》

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皆以散官就第,賞賚甚厚。

宋太祖以杯酒釋兵權的手段溫柔的收回了兵權。


明太祖朱元璋

這傢伙就厲害👍了,他不僅殺武將也殺文官。這些被搞死的功臣就連有皇帝親賜的免死金牌“丹書鐵券”也沒能保住性命。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六人為公爵——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常遇春去世較早)、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他們是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精英中的精華、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將軍被封為侯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顧時、耿炳文、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郭子興(已去世)等。

除湯和郭英少數幾位開國功臣之外,其餘的被他殺了個乾淨。號稱古代史上第一屠夫。明朝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將幾乎被他屠殺殆盡。而且手段殘暴,剝皮塞草,剁手跺腳,千刀萬剮……等等刑法不一而足。在位三十一年期間,被他殺掉的功臣、貪官、或者被株連的其餘人等總共超過15萬人。

綜上所述,假如劉備得天下的時候,五虎上將等軍事將領都尚存人世,首批遭殃的便是這部分。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人無一倖免。反而是諸葛亮雖然曾經帶兵,但本身並非軍事將領,再有國家新建,百廢待興,離不開諸葛亮這種搞經濟建設的好手。諸葛得以倖免於難。


當代包不同


你這裡說的大耳應該是劉備吧。劉備如得天下,也應該走入會中國歷史“狡兔死,走狗烹”或“同患難不可同富貴”的怪圈。



在劉備沒死前,其實諸葛亮並沒有多大權利,其實不過是個後勤部長的位置,大家心目中的“神”一樣諸葛亮只不過是羅貫中通過《三國演義》強行給大家灌輸的。諸葛亮不會對劉性天下構成威脅,如劉備真想殺他,諸葛亮憑著他的聰明,也會如范蠡一樣遠遁他鄉,隱姓埋名。



關羽則不同,手握重兵是劉備重要的依仗。關羽的性格又是體恤下屬,群眾基礎極好。而對上面又剛直不阿,喜歡扛上。這樣人物打天下時好用,得天下後必成麻煩,必須除之。



歷史不可以假設,侃侃罷了,正如《三國演義》裡面說的“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黃金濤7


如果劉備得了天下,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後,要收拾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將領了,因為劉備深知,自己兒子的智慧遠不如自己,自己百年之後,憑劉禪的本領是駕馭不了這些驕兵悍將的。

劉備平常素以仁義佈於四海,憑皇叔身份招賢納士,但他也是凡人,也有私心,一旦得到天下,其邪惡的一面就會暴露出來,屠殺功臣是歷史的怪圈,沒有幾個人能跑出去,尤其是劉備。

人家君主都有子英明睿智,你看劉備之子,平庸之輩,敦實之相,即無大才,又無謀略,劉備要想劉禪順利繼位,近無權臣之亂,遠無兵禍之必憂,只能為其清除一路荊棘,鋪一條平坦大道。

歷史上帝王最忌諱的就是擁兵自重,一旦帝業有成,首先清除的就是這些人,看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學貫古今,劉備帝業有成後,憑諸葛亮的智慧,深知飛鳥盡、良弓藏之蘊意,早已辭官歸隱,斷不會落到諸葛頭上,

而縱觀關羽,其人雖胸懷韜略,但有些剛愎自用,這些性格特點劉備是最清楚的,關羽素懷忠義,對自己的忠城劉備是絕對信得過的,但劉備不敢冒險,他的兒子也不允許他去冒險。

一旦自己死去,關羽手握重兵,而劉禪昏庸無能,必會做出一些令關羽不恥之事,關羽的性格是容不下的,久而久之,必會對劉禪心懷厭惡,諫議不成,必會刀兵相見。這正是劉備最不願看見的。反到是趙雲,沒準能活下來,得以善終。

所以劉備生前會未雨綢繆,趁著關羽還對自己忠心,先把關羽幹掉,把兵權收回來,以確保自己的基業能夠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