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在逼一個最愛你的人即興表演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收起了底線

——《演員》

如果瑞幸是一個演員,我相信,她一定會是“最佳女主角”。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在“壟斷控告”未發生的時候,瑞幸還只是一個蹭著新零售熱點的網紅咖啡,各路自媒體人也基本上採取中立的態度去評斷中國咖啡市場即將迎來的一場戰爭。然而,當瑞幸踩過界,越過底線之後,網絡上80%的文章和評論,都開始一面倒地站向了它對立面。

而瑞幸,也徹底火了,正如其從最初大張旗鼓地攜款10億造勢,到聘請湯唯+張震兩位A級大咖輪番在電梯廣告裡轟炸用戶,再到如今的指控星巴克壟斷,其目的,無非就是想要成為一個網紅,而此刻,瑞幸做到了。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但同時,它失去了品牌名聲,就像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萌娃,總喜歡上演一段段鬧劇、獨角戲,寄予希望能吸引周邊的關注,卻過分地做出了令人嘆息的舉動,當然,瑞幸,也終於得到星巴克的回應了。

瑞幸:“我要砸10個億補貼用戶,開千家門店,推翻你。”

星巴克:“……”

瑞幸:“我開雙倍甚至三倍工資挖你星巴克的人!“

星巴克:“……“

瑞幸:“我要告你,告你壟斷中國咖啡市場。“

星巴克:“哦。“

我想,倘若從一開始砸錢的時候,星巴克也跟著補貼,或許瑞幸也不至於走到這一步,但星巴克並沒有理會瑞幸的存在,明明華麗登場,卻被冷落的滋味,自然不好受,畢竟,每一個小公舉,心裡總是那麼的任性。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第一的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自然是每一個咖啡品牌對標的競品,正如做漢堡的自然會把自己對標麥當勞,做碳酸飲料的自然會把自己對標可口可樂一樣,瑞幸咖啡,必然是對標星巴克。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所以,從瑞幸咖啡的第一家門店開業起,瑞幸便以“媲美星巴克的世界冠軍級咖啡品質”、“以一半的價格享受比星巴克更好的咖啡”等等宣傳口吻走進用戶的視野裡,甚至還從星巴克的店裡高薪挖人,咋一看,確有一種彎道超車,趕超星巴克的假象。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而回到零售模式的探討方面,星巴克之所以能佔據中國咖啡市場的半壁江山,不單單是其“壟斷”排它的謀略,畢竟與商場的排它協定,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經濟行為,這在許多商場還是較為常見的“潛規則”。

但是,用戶選擇星巴克的理由有很多,喜歡星巴克的味道、喜歡星巴克的氣氛,或是喜歡星巴克的品牌文化等等,每一杯“Starbucks”,用戶都願意為其支付背後的品牌溢價。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反觀瑞幸咖啡,在資本的慫恿下,品牌發展過於浮躁,這或許與國內資本市場的氣氛相關——一切都講究快準狠的利益,而與利益最相關的,就是流量,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的創業品牌喜歡砸錢搶用戶,畢竟,流量高了,融資自然不是問題。

但回想一下,每一個過度快速發展的企業,又有幾個擁有真正的品牌文化呢?哪一個不是燒錢換流量,而後乞求賣身抱大腿呢?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從商業模式上看,瑞幸並沒有錯,貼合新零售的“新成本、新效率、新體驗”,瑞幸的互聯網O2O思維確實為傳統咖啡連鎖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而咖啡外賣的模式,也降低了門店的運營成本,提高坪效的同時,也為用戶帶來了更豐富的場景體驗。

可惜的是,瑞幸咖啡畢竟還是一家餐飲連鎖企業,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唯一連接點就是商品,也就是咖啡,咖啡的品質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燒錢補貼只會帶來流量,卻不一定留得住用戶,這一點與互聯網產品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在外賣平臺、打車平臺、共享單車等互聯網產品燒錢大戰的時候,“免費”確實能為平臺在短時間內注入大量用戶,以外賣平臺為例,用戶基本上是哪一家補貼高就去哪一家,因為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平臺只提供類中介服務,並不直接提供商品,同一家店的魚香肉絲,A平臺免費,為什麼不去A平臺下單呢?

但回到零售領域,就截然不同了,比起價格,用戶會更關心商品的品質,倘若商品的品質過關,燒錢補貼拉新,自然容易沉澱用戶,否則,持續的燒錢,只會帶來銷售額數字上的光鮮亮麗,可背後的辛酸,只有自己能體會。

那麼,咖啡世界冠軍出品的瑞幸咖啡,到底如何呢?

“評價一下瑞幸咖啡?“

“首杯免費。”

“沒了?“

“沒了,因為第二杯不免費了。“

這只是一個段子,但卻又是朋友圈、微信群裡的一個現象,轉發宣傳瑞幸咖啡的朋友很多,但讚賞其口味的人卻很少,大多數人都是衝著“首杯免費”而下載,而之後,再也沒有之後了。

當然,還有衝著女神湯唯而去的,譬如我。

瑞幸咖啡:蹭著新零售的熱度,唱著屬於自己的獨角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