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打造「海綿城市」 將在屋頂上種植綠化

2018-08-05 08:55 | 溫州都市報

温州打造“海绵城市” 将在屋顶上种植绿化

一遇暴雨就成“汪洋澤國”,這是不少城市的痛。如果城市像海綿,澇時吸水,旱時“吐”水,那麼不久的將來,“城中看海”或將不見。日前,《溫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獲市政府批覆,溫州將努力構建“一環聯三楔,一江匯四水,四片涵三庫”的海綿城市自然生態格局,使溫州中心城區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總體目標。

重大海綿體主要包括山體、水庫、溼地等

溫州建設海綿城市的規劃範圍,包括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洞頭區行政轄區和甌北片。

《規劃》提出,溫州中心城區的重大海綿體主要包括山體(大羅山、吹臺山、龍娘山、蒲瓜尖、勝美山等)、水庫(澤雅水庫、仰義水庫、天河水庫等)、溼地(三垟溼地、塘河水網)、主要水系、綠廊(甌江兩岸沿江綠廊、甌海大道綠廊、金麗溫高速綠廊、高鐵綠廊、甬臺溫高速綠廊、濱海大道綠廊、沿海高速綠廊等)、島嶼(七都島、靈昆島、洞頭生態海島群等)以及較大規模的綠地公園、防護綠地、農田等。

根據《規劃》,溫州將通過重點區域海綿城市的構建,逐步建設可持續的雨洪管控系統,明確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改善水體水質,提高市區的整體蓄洪能力。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已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已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將溫州市建設成“綠色自然、生態宜居、安全彈性”的海綿城市,成為水鄉宜居城市的典範。

鼓勵採用屋頂綠化,滯蓄淨化雨水

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措施為雨水溼地、植草溝、植被緩衝帶、生物滯留設施、透水鋪磚、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初期雨水棄流設施、溼塘、調節池、蓄水池等。為規範、指導溫州市近期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制定了分類用地建設通則。

《規劃》提出,建築與場地內的景觀水體和綠地宜具有綠水儲存或調解功能,景觀水體可建成集雨水調蓄、水體淨化和生物景觀於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水體;應合理銜接和引導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進入地面生態設施,外落水(雨水)立管底部宜採用間接排水;鼓勵採用屋頂綠化的方式滯蓄、淨化雨水;屋頂綠化的建築周邊可設置雨水儲存罐(池),收集雨落管的雨水進行回用;建築與場地的地面停車場宜通過設置的停車位分隔綠帶等形式調蓄、淨化停車場徑流雨水,停車場鋪裝宜具備透水功能;建築與場地的徑流總量控制無法滿足要求時,應設置雨水調蓄設施。當建築與場地內或附近有河流、湖泊、水塘、溼地、低窪地時,可利用其作為雨水調蓄設施,不必再設人工池體進行調蓄。

期建設重點區域達79.3平方公里

《規劃》建議,建設方案應在評估各類場地建設和改造可行性基礎上,對居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以及內澇積水和水體黑臭治理、河湖水系生態修復等基礎設施提出海綿城市建設任務。

《規劃》確定了近期建設重點區域,分別為中央綠軸(4.8平方公里)、CBD區塊(9.6平方公里)、三垟溼地(11.7平方公里)、浙南科技城(5.1平方公里)、七都島(7.5平方公里)、甌江口(9.4平方公里)、經開區(20.1平方公里)、甌海行政中心區-站前-橫嶼區塊(11.1平方公里),建設總面積約79.3平方公里,約佔規劃區建成區域面積的26.4%。規劃近期建設重點還包括S1線、鐵路沿線、繞城西線等,建設面積達到並高於國家和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