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爲什麼歸隱?——個人想法

陶淵明為什麼歸隱?——個人想法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在歷史上的名氣很大,以至於大多數都能吟誦他的一兩句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都學過他的《五柳先生傳》。很多人都佩服他的氣節,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什麼歸隱?——個人想法

東晉初年,晉元帝於建康登基皇位,而由於聲望不夠,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後來在王導等人的策略下,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這也就導致了當時的政治是政府與地方豪門大族共同參與管理。因此貧民寒士想要進入官場那時很困難的事情。

有說陶淵明的祖上是陶侃,陶侃在當時的東晉朝廷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兩次平定叛亂,被封為長沙郡公。而陶淵明的外祖父是名士,曾是權臣桓溫的座上賓客。可見陶淵明想要進入官場還是很容易的。可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縣令八十餘天后就棄官歸隱。於是,官場上少了一個陶淵明,可是在文學史多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陶淵明為什麼歸隱?——個人想法

陶淵明辭官肯定同當時的政治腐敗有關係。東晉末年,士族的勢力達到巔峰,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這一時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封錮山澤,佔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文化上崇尚清談。為維護這種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於是譜學勃興,譜學專著成為吏部選官、維持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這一時期土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士族壟斷; 經濟上擁有田莊, 佔有大量土地人口, 還經常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傳承, 佔據 壟斷地位,還大興譜牒之學,崇尚清談玄學,擅長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 往來等。士族把持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在優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陶淵明為什麼歸隱?——個人想法

另外一個原因我覺得或多或少同家庭有關係。有人從陶淵明的文章中推斷出了一生共娶了三個妻子,有的說只有一個終老的妻子是翟氏,不論怎樣,他都結了婚並且生了幾個兒子,也許根源就在幾個兒子的身上。他曾寫過一首詩《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從詩裡可看出,陶淵明共有五個兒子,分別叫陶舒,陶宣,陶雍陶端是雙胞胎,陶通。陶舒已經十六歲,太懶惰了,陶宣也無心於學習,陶雍陶端十三歲還不識數,陶通九歲只知道爬樹摘栗子與梨子。最後說這是天命,姑且飲酒不去理會這些吧。借酒來忘記這些不愉快的事情。


陶淵明為什麼歸隱?——個人想法

從古至今,人情無外乎愛惜自己的子女,子女能出人頭地,這是父母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可是縱觀幾個兒子的所作所為,恐怕免不了被同僚的嘲笑與譏諷。越是清高,越是不同流合汙,旁人就會已各種方式打壓刺激你。

我想這或許是造成陶淵明離開官場的另外一個原因。於是,流傳千古的詩句便源源不斷的被吟誦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