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的祕密35:上小學之前,父母爲啥要帶孩子一定要旅行一次?

父母知了

幼升小專欄第35篇,今天聊聊在這個假期,父母還是需要帶孩子去旅行一次。

為什麼想到聊這個話題,在一次活動現場,我遇到一個“搖頭”孩子,別人問他問題,他總是搖頭。

例如“你爸爸媽媽帶你去過哪裡玩呢?”孩子搖頭,說不出來;

例如“你印象裡最美麗的景色在哪裡呢?”孩子繼續搖頭;

例如“說出一個城市或者景點的名字。”他還是搖頭;

例如“你知道上海麼?”仍然搖頭;

例如“你想去哪裡玩呢?”繼續搖頭。

“搖頭”孩子很靦腆,他不說話,只是用搖頭或者點頭表示自己的想法。此時他已經是6週歲的孩子,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進入小學了,但他顯然對於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媽媽也在邊上,我問她是否帶孩子出去玩過,這位年輕的媽媽竟然也是用搖頭表示回答。

很顯然,孩子的父母看上去穿著也很體面,並不像因為家境貧寒而無法成行,在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和這位媽媽單獨聊了一句,問她不帶孩子出去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很直接,歸納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

孩子太小記不住。看什麼都記不住,沒用,去了也白去,浪費金錢和精力;

小孩子體質弱,出去水土不服,在外生病很麻煩;

帶孩子太累。出去帶很多孩子的東西,大人還要照顧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盡興。

幼升小的秘密35:上小學之前,父母為啥要帶孩子一定要旅行一次?

好,這些原因看起來也會有不少人有共鳴,但究竟是否可以成為阻礙帶孩子出行的理由呢。

首先,第一個“去了白去”的說法可能是比較普遍的說法。身邊也有年輕的朋友這樣理解,覺得孩子小(在他們認為5歲以內都不要帶出去玩)不合適,記不了啥。這其實是大人的想法,並沒有從孩子的感受、需求出發,用一句時髦的話,這是一個成人立場的理解,站在絕對理性的高度自以為“沒意思”或者“沒意義”。

如果你繼續問什麼是有意義的事,他們立刻可以說出一大堆,核心的兩個字“有用”。

譬如彈鋼琴、拉小提琴、美聲唱法、油畫是有用的,玩沙土、鑽花叢就是沒用的;

學冰球、打高爾夫、划船是有用的,捉迷藏、扔鉛球就是沒用的;

補習班、學英語、做數學、寫作文是有用的,過家家、玩積木遊戲、弄拼圖就是沒用的……

按照這“實用論”的想法,出去旅行,純屬燒錢、瞎玩掉的時間,既考不了等級,也沒證書拿,中考高考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長,當然就是沒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

然而,孩子生命過程絕不僅僅是一環一環“有用”的東西組成的,不是一個組裝的機器,還包括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這些是無形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不是通過等級、證書、加分就可以衡量的,甚至這些東西有時會阻礙軟實力的積累,但旅行可以,出去走走是提升孩子軟實力的重要的路徑。

所以,第一點“無用論”不成立,旅行對於孩子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幼升小的秘密35:上小學之前,父母為啥要帶孩子一定要旅行一次?

第二個困擾家長的原因,很麻煩,有危險。

旅行,當然會有預設好的線路場景和時間安排,但同時一定也會有預先沒有想到的問題,超出預料或者計劃的細節。同時,也會有吃不習慣的飯菜,會有誤點的飛機,會有天氣的變化,會有磕磕絆絆,甚至會生病……但是,這不正是生命旅行的目的所在嗎?在這些超出計劃和預設的環境裡,正好考驗經歷者的耐心、恆心,正好鍛鍊經歷者的意志品質以及協作團結的能力,不是經常說要讓孩子堅強麼,不是想讓孩子會處理困難嗎,不是想讓孩子成熟成長麼,在旅行這種場景之下,自然而然孩子就會體會到了那些寫在紙上的品質,而且真正磨練到。

因此,旅行是一個成長的必然經歷。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後,都會發現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所在。

最後,還有直接說嫌累的家長。旅行實際上是加強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時機,平時,工作忙,心情差,沒有時間陪家人和孩子。而現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沒有工作的牽絆,是多麼快樂啊。

當然,如果在旅途之中,還不斷刷手機,發微信,那的確會嫌孩子鬧,嫌帶著孩子累。而正說明家庭旅行中出問題的是大人,不是孩子。需要認真反思和改變的,是家長的心態和做法,你的累不是來源於帶孩子出去旅行的累,而是你自己本身就累,活得累,和孩子無關。

三個理由顯然都不成立,父母一定要帶孩子出去玩了。

帶孩子旅行的好處,到底好在哪裡,到底有多大,繼續往下讀。

幼升小的秘密35:上小學之前,父母為啥要帶孩子一定要旅行一次?

旅行認識不一樣的世界

談到旅行的好處,有許多文章都會這樣介紹,鍛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學習多種文化的知識等等。

的確,這些都沒錯,也確實是好處。但是,今天這裡我不重複這些已經知道的好處,而是介紹另一種好處。那就是讓孩子認識不一樣的世界。

我曾經在湖北深山的一個小鎮小住,這個小鎮據說是漢朝劉邦時代傳下來的,鎮上都姓劉,也有劉家橋,有一些老人據說一輩子沒有出過小鎮,鬚髮皆白,他嘴裡一直在感謝某個過世的領袖,當時這個影響非常大,深深刻在腦海裡,但他不知道這個世界已經變化很大了。人的一生之中,有一個敵人不是他人,而是依附於我們自身之上,它的名字,叫做“狹隘”。狹隘,只看到自己一畝三分地,自以為自己正確,對於一個國家,會造成閉關鎖國;對於一個人,則會造成自以為是。就會落後,則是狂妄,則是愚昧。

世界上的許多問題,追溯根源很多都和各自的狹隘價值觀有關。如果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是多種樣子的,有許多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有的人信奉這個,有的人信仰那個;這個地方以胖為美,那個地方以瘦為美,他們各自都延續生活的很好,這就是打開了視野。

那麼,怎麼讓孩子認識這種多樣的世界呢?

第一當然是閱讀,既省力,又深刻,就是昨天聊的閱讀,你家裡藏著十架書,那就是半個世界,一定不會狹隘;第二就是旅行。讀萬卷書,不能死讀,那是呆子;行萬里路,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走完,那販夫走卒無疑,他們也走了幾萬裡。讀書,要學會思考,帶孩子旅行,也要每到一處細細品讀,一磚一瓦,一處痕跡,都是歷史在訴說,要讓孩子看到聽到這其中的意義,才會真正發生作用。

旅行,是一種最好的、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

旅行,就是讓我們知曉,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裡之外的地方,那裡的山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水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是什麼樣的……最關鍵的,則是那裡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幼升小的秘密35:上小學之前,父母為啥要帶孩子一定要旅行一次?

兒子從3歲開始,隨著我們一起旅行,至今十幾年,每年會去不同的地方,初中高中,獨自隨團走,去年上了大學,自己開始組織旅行團隊,8月4號會去四川考察文化,獨立完成全程規劃,這對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有很大變化的。

在一些旅行者筆下也會看到多樣化的世界:

在德國鄉村的清晨,可以看到濃密的玫瑰拱廊下,一位白髮老人,手捧一本厚厚的書在閱讀;

在尼泊爾,可以看到居住簡陋、穿著樸素的人們,每天早上起來,帶著滿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禱;

在日本,你可以根據列車到達的時間,來校正自己的手錶,因為比較準時;

在法國,你也會預約了一位司機,遲到一個小時,還溫柔跟你說彆著急;

在巴黎,你會看到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天一邊罷工的空姐……

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的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些,所有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自對方的動作,對方的眼神,對方的內心的交流,都是無法在家裡可以體會到的。

旅行,還讓人知曉生命形態的多樣性,人生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在於它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幼升小的秘密35:上小學之前,父母為啥要帶孩子一定要旅行一次?

人的生命,短短的幾十年裡,也應該有著無限的可能。出去旅行,正是知曉生命中這一秘密的最好途徑。很多人,在旅行之中,發現了人生的真諦,尋找到了自己心靈所屬。

帶孩子旅行就是要在他的生命之初,知道世界的遼闊,我記得兒子第一次坐飛機時,看著舷窗外的白雲,目不轉睛,至今問他還有印象,潛意識裡已經知道世界是多麼大,不是僅僅一個房間,一個單元或者一個社區,他開始連接千里萬里之外的世界,“那時曾經來過這個地方”。

如果在壯美的名山大川面前,生命都會感受到自然的偉大、自身的渺小;在開闊了眼界,壯大的胸懷之後,很少有人還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因為,你和原來不一樣了,你的視野更為寬闊。所以兩個孩子在一起,幾句話,一個眼神就能看出格局的差異。要麼是讀書甚多,要麼是旅行甚遠,很有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當一個孩子,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自然會思考,這個世界有不一樣的生活狀態,我自己應該怎麼去生活更有價值。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一定會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這就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希望下次再遇到這個孩子,還問同樣的問題,會看到他自信的點頭,而不是搖頭,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臺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合適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