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恐慌了,你還敢貪婪嗎?

投資界有一個說法:有史以來最貴的一句話就是“這次不一樣”。

這次不一樣,像一個情緒的信號燈一樣,提示著我們市場的恐懼和貪婪。投資者應該都聽說過巴菲特的名言:“當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這話說著好說,然而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就拿當前的市場來說吧,在1月份的上漲之後,迎來了近半年的持續下跌,在原本估值不高業績增長不錯的情況下,市場實在找不到什麼場內的原因來解釋這樣的下跌。於是,去槓桿、貿易戰成為了原因所在,當然,不能說這些因素不是對市場的一種利空,但是,究竟市場的下跌有多少是直接來源於這些宏觀因素呢,作為投資者我們很難確切的知道。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就是:有利空因素,市場下跌了,並且持續不斷的下跌半年,無論業績多好,都在持續不斷的下跌,隨著浮虧的持續擴大,市場情緒也逐漸低迷甚至進入恐慌,甚至出現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擔憂。

這次不一樣,這次是國運的夭折,市場說。就算我們知道這次不一樣這種信號意味著明確的信號,但是似乎真的感覺這次不一樣。其實,每一次你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市場貪婪和恐懼的時候,別說與市場情緒逆向而行,就算不跟隨也很難。聽聽07年高唱的《死了都不賣》,15年瘋狂的創業板,又想象現在,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我相信很多人對於當前的恐慌情緒已經有明確的感受,但是,在市場情緒的感染下,大多數人忘記了巴老的投資格言,他們懷疑資產價值,懷疑理性,懷疑國運,這些懷疑更多的產生於他們的恐慌而不是事實。

簡單記住“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句話是沒有用的,更重要的是基於對資產價值的認可來理解這句話。當市場貪婪時,情緒將資產價格推高到難以置信的高度,讓未來預期收益大幅降低,反過來,當市場恐懼時,情緒將資產價格砸到不可思議的程度,讓未來預期收益大幅提高。但是,理解了還不夠,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堅持,這是最難的,因為這在短期會讓投資者看著像一個傻瓜。

當市場不斷下跌,特別是從本身就低的估值持續下跌,從資產和預期回報的角度看,是買入的好時機,然而,與看不見的預期回報相比,當前買入的浮虧卻是鐵證如山,隨著市場情緒的傳染,買入資產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周圍的投資者嘲笑你愚蠢,而立馬能夠感受到的浮虧也好像在罵你蠢,於是,對於意志不堅定的投資者而言,巨大的浮虧壓力會壓垮他們,導致他們放棄對價值的堅持,跟隨市場賣出至少讓他們好受一些,雖然浮虧變現了,但是至少不會有更多的浮虧了,在剛開始賣出的時候他們或許還有些懷疑,害怕自己賣在了最低點,但是,當市場仍在下跌後,他們又開始幸災樂禍,並又稱為了市場的唱空派,開始傳染悲觀情緒,這個時候買股票不是找死嗎?於是,市場又因為有投資者無法承受壓力而賣出並進一步下跌,恐慌情緒復而加重。

市場每一次的大跌在一開始總有一些事實基礎,比如去槓桿、資管新規、貿易戰等,但是當行情和情緒不斷反饋後,情緒總會誇大這樣的不利因素,最終,恐慌情緒讓投資者不斷放棄理性,跟隨賣出並將股票不斷砸到更低的位置,當股票以及被砸到無論以任何角度而言都低估的情況以後,市場仍然在因為情緒下跌,這個時候被恐慌控制的投資者已經失去了理性的判斷,他們已經不敢買入股票,而會找其他因素來解釋這樣的下跌,價值無用論,國家崩潰論等等。

理性的投資者敢於在這個時候逆情緒而動買入,或者堅持滿倉持有面對暴跌,不是因為那句別人恐懼我貪婪。而是因為他們知道,當前的市場估值已經很低,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好的預期回報,而在這樣的業績和估值下,浮虧是一時的,我們無法判斷短期的市場將如何演繹,但是,從理性的角度而言,當前的市場買入那些優質的低估標的,我們會有很好的收穫,而與那一時的短期浮虧相比,投資體系和理念的破壞是永久的巨大損失。認清這一點後,理性的投資者才有勇氣和毅力去面對市場恐慌情緒的強大壓迫力,在持續的下跌和縈繞的悲觀中保持清醒,勇於買入,勇於滿倉,勇於逆勢而為。

所以,理性的投資不是簡單的記住“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和“這次不一樣”這樣的投資格言就可以做到的,而是投資者能基於理性和價值去分析市場,他們也知道他們無法預測短期的行情,因為在我們無法預知情緒的發展,但是,在這樣的市場中,堅守價值是有必要的,雖然會讓我們在短期看似像一個傻瓜,承受浮虧,但與價值標尺地喪失帶來的長期巨大損失相比就不值一提了,基於以上的認識,對短期浮虧和長期損失孰輕孰重的選擇,投資者才能在恐慌時刻貪婪,在這次不一樣的時候質疑,這不是我們的本意,我們不是為了逆市場而動,我們不是為了反抗情緒,但我們的此時的表現就是這樣,我們只不過在堅守價值。

過一段時間後,當市場不再恐慌,情緒穩定,甚至開始貪婪的時候,當買入股票再次讓人感覺安穩或令人激動的時候,也許投資者會問:“他們在18年的上半年在幹什麼?”僅僅因為一個貿易戰就將資產價格砸到那樣的程度,那是多好的機會啊,如果給我一次那樣的機會,我一定滿倉加槓桿。當一切已然塵埃落定後的總結總是那麼容易。一如我們現在會看07年的藍籌瘋狂,15年的創業板泡沫,在那個時候能堅持不參與似乎很簡單。同樣,當07年的時候有投資者質問:為什麼國有銀行在上市之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時候讓外國銀行以僅僅1.5PB左右的價格入股,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這類問題的時候,他們可能很難想象當年的銀行持續發展了10年,規模利潤都有了大幅增長後,市場普遍給予銀行0.8PB左右的價格也鮮有人問津。

與短期的浮虧或潛在虧損(踏空)相比,價值認知的破壞造成的長期損失顯然大得多,但是,前者是顯性的,而後者是隱性的,然而,通向成功的投資道路必須要深刻認識兩者孰輕孰重。我們無法知道短期市場會如何,但是,我們基於價值的判斷告訴我們,現在是買入並堅守股票資產的好時候。(作者:HED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