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民間:青島千年歷史泊里紅席 供不應求但傳承後繼乏人


“炕上沒有席,臉上沒有皮。”這句俗語一直在青島泊裡鎮居民的口中流轉,也成就了“泊裡紅席”高超編織技藝的代代傳承,其編織技藝已有2000多年曆史。近年來,在政府扶持和席匠的創新開發下,泊裡紅席申請成功申請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泊裡鎮三合村的張學明是“泊裡紅席”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和村裡的紅席編織人安佰榮、吳學正一起切磋紅席編織技藝,共同感受非遺文化傳統工藝的魅力,忙的不亦樂乎。

紅席,當地又稱秫秸席,用高粱篾子編織而成。張學明編席手法是典型的“家傳手藝”,他從7歲開始學習編席,多年積累下來,終於練就了紮實的編席技藝。張學明說,編席是個需要不斷重複的作業過程,一天蹲著作業十幾個小時,其辛苦外人難以理解。

“現在的人尤其是城裡人講究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喜歡純天然、無汙染的東西,手工做的紅席就成了他們的選擇。”張學明告訴記者,他編織的紅席要比大集上賣的紅席細膩精緻很多。每年農曆六七月份,他都要將秫秸簡單加工後存放起來。到了農曆十月份,農閒時節他便開始編織紅席。“冬天沒太有什麼事情,就是編織紅席,大部分都是訂單生產,供不應求。”


目前泊裡紅席的傳承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張學明說,現在編織紅席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像我算是很年輕的了。編織紅席需要很大的耐心,年輕人沒有那個性子耐心學,基本上都坐不住。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泊裡紅席編織技藝傳承人張學明,在青島黃島區泊裡鎮三合村自己的家裡編織泊裡紅席。他和村裡的紅席編織人安佰榮,吳學正一起切磋紅席編織技藝;還向前來了解紅席傳承情況的專家傳授紅席編織技藝,共同感受非遺文化傳統工藝的魅力,忙的不亦樂乎。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泊裡紅席編織技藝傳承人張學明,在青島黃島區泊裡鎮三合村自己的家裡編織泊裡紅席。他和村裡的紅席編織人安佰榮,吳學正一起切磋紅席編織技藝;還向前來了解紅席傳承情況的專家傳授紅席編織技藝,共同感受非遺文化傳統工藝的魅力,忙的不亦樂乎。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泊裡紅席編織技藝傳承人張學明,在青島黃島區泊裡鎮三合村自己的家裡編織泊裡紅席。他和村裡的紅席編織人安佰榮,吳學正一起切磋紅席編織技藝;還向前來了解紅席傳承情況的專家傳授紅席編織技藝,共同感受非遺文化傳統工藝的魅力,忙的不亦樂乎。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泊裡紅席編織技藝傳承人張學明,在青島黃島區泊裡鎮三合村自己的家裡編織泊裡紅席。他和村裡的紅席編織人安佰榮,吳學正一起切磋紅席編織技藝;還向前來了解紅席傳承情況的專家傳授紅席編織技藝,共同感受非遺文化傳統工藝的魅力,忙的不亦樂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