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爲何高興到癲狂?

用戶64589163


范進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個比較少有的形象,他的主要特點就是“樂瘋了”……

關於范進為什麼中個舉人會高興到瘋癲,可能一些不太瞭解古代科舉的朋友並不明白。

首先說結論,范進中舉笑瘋了並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他那個情況,換成我我也得瘋。

首先您要明白,中了舉人,對於一個古代的讀書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古代科舉大體分三個檔次——童生(其中包括秀才)——舉人——進士。其中有很多細分,但您只要瞭解這些就可以了。

范進在中舉之前,就是處於童生中最高檔次的一種。您可能覺得這個檔次很低,實際上,即使是秀才也是很不好考的,古代很多讀書人,七老八十了連個秀才都考不上。

秀才是有一定的特權的,比如免除了個人的徭役(不用給公家幹活),見了縣令可以不下跪等等,等於國家承認你的知識分子地位,但你還不是官。

什麼時候才是官呢?等你中了舉,你就可以邁入“官”的行列了。

中舉人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是讀書人一輩子中最大的一個檻,邁過去就改變了人生。整個清朝兩百六十年,總共才產生了十五萬名舉人,平均每年區區六百個。對於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來說,每年六百個考中的概率可想而知(實際上是三年一考試)。

中了舉人以後,其實也不會落得什麼大官。朝廷認為,舉人只能幹一些低級的小官,比如縣丞(副校長),教諭(縣教育局局長)等等,一般都是八九品的小官,能分到從七品的官那屬於祖宗保佑了。

但是,即使是八品的官,對於老百姓來說,也屬於“大老爺”一列了!

在范進中舉之前,他的岳父打他的時候,嘴裡說著“城裡的張老爺,周老爺”都是文曲星下凡”等等,諂媚之情溢於言表。其實這些“老爺”們也不過就是舉人。魯迅小說《孔乙己》裡,路人對孔乙己敢偷舉人家的東西認為是膽大包天,對孔乙己被舉人家上私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中國幾千年都有“官本位”的思想,“民”與“官”的差距極大,普通百姓一輩子能見到最大的官就是縣令。別說縣丞這種在冊的官了,哪怕一個衙門裡的普通衙役也會因為手裡的一點權力被鄉里鄉親們認為是有勢力的人,而舉人能當上的縣丞更被認為是高不可攀的地位!

其實如果舉人再進一步,中了進士,那也是質的飛躍,當的官檔次要高的多。中了進士幾乎就可以肯定將來能當上四品左右(副省級)的幹部了,不過這種官普通百姓見不到也想象不出,所以他們對舉人更為敏感。

我們在小說中可以看到,范進之前家裡都窮的揭不開鍋了,鄰里鄉親們沒有一個伸出援手的。一朝中舉,鄰居們殺雞的殺雞送米的送米,安排宴席完全不用范家操勞一點。范進的岳父鄭屠戶,一個粗魯野蠻的普通屠戶,過去敢當年啐在范進臉上,隨手打耳光,在范進中舉後一口一個“賢婿老爺”賠笑臉。前來拜訪的鄉紳,過去都是鄉親們眼裡傳說級的土豪,親自登門來跟范進拜把子論交情,送房子送錢還送關係,好像兩人是多年的故交一樣。

范進從一個鄉村的普通屌絲,但整個縣人人巴結的舉人老爺,這巨大的差距僅僅在他中舉的幾個小時之內發生。這麼大的差距,難道還不讓他瘋一瘋嗎?


小約翰


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裡的人物,中學課本里就有學過。那時候對於舉人還不夠了解,覺得一個人中舉就得了失心瘋,實在是無法理解。後來逐漸瞭解到舉人的地位和好處,還有當時范進的處境和年齡,才逐步體會到范進何以會發瘋。

首先說一下舉人,在明清時期,舉人是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三年才考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也就錄取一百人左右。那時候省的數量也少,這個名額,放今天大體應該相當於每年高考全省文理科前十名。可以想象,考中舉人是何其不易。

當然,那時候舉人就有了入仕的資格,也就是說可以當官了,這才是舉人最讓人嚮往的地方。

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如果是家世顯赫或者天縱奇才或者運氣夠好,那中舉沒什麼大不了,可能二十多歲就中舉了甚至中進士了。可是這個范進,家境貧寒,除了讀書是啥也不會,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娶了個媳婦,有個極為厲害霸道的岳父。他也許資質不行,也許運氣太差,從二十歲一直考到五十四歲才考中舉人,期間不知受了多少白眼,糟了多少罪。可即使這樣,他依然沒有放棄考舉,這已經不能說是執著,簡直是痴迷了。

就這樣一個人,生活的全部就是為了考舉,幾十年如一日,他考中舉人以後欣喜若狂就不奇怪了,甚至失心瘋都不意外,因為這幾十年活著唯一的目標實現了。


成了舉人,好處那是馬上就來立竿見影。首先霸道岳丈胡屠夫立馬在他面前唯唯諾諾,小心伺候。然後當地權貴過來送錢送田送房,范進一下子從窘境裡解放出來。也不枉他幾十年孜孜不倦的讀書考舉。

其實讀書時候我一直有個疑惑,那就是胡屠夫,這胡屠夫殺豬賣肉的,按文中所寫,他把女兒嫁給范進,可能他自己都沒有范進年紀大。由於范進一直沒有生產力,一直要找胡屠夫接濟,胡屠夫對范進態度可謂差到極致。可是他當初為何要找范進一個又老又窮的老書生做女婿呢,這是我殊為不解的地方。

現在想想,原因可能兩個,一個是胡屠夫女兒太差勁,要麼醜要麼有毛病,找不到好人家。另一個可能性更大,就是范進的身份,他再老再窮再窩囊,也是個讀書人啊,是胡屠夫那種身份一直要仰望的存在,雖然因為結婚多年,范進一直沒出息,胡屠夫對他態度很差。但是他未必就沒有暗自得意,因為找了個讀書人女婿。

范進中舉以後,彷彿插上了翅膀,因為母親去世,丁憂三年以後進京會試,居然中進士,以後官運亨通。

在這裡,關於什麼封建科舉制度的害人之類的我不想多說,因為那是時代的侷限性,誰也跳不出那個圈子。我想說范進幾十年為一個目標,得中舉人,高興發瘋並不是多麼奇怪的事情。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他也算幸運了。不要說范進,今天的我們如果幾十年的目標得以實現,還不一樣會欣喜若狂,不能自已?

實際上,古代讀書人大多對考舉考進士作為終極目標。比如年紀最大狀元有七十二歲的,也就是說他考進士考到七十二歲,比范進的年紀大多了。比如寫過“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的著名花間派詞人韋莊,考進士也考到了近六十歲。所以《儒林外史》塑造的范進儘管有多誇張,但卻是極真實的。


一覽眾河小


“范進中舉”的故事,出自於清代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故事講一個窮秀才范進,為了科舉八股考試,花光了家裡財務,窮的叮噹響,卻堅持夢想,在五十多歲時,終於鹹魚翻身,在三年一次的鄉試中,中了“舉人”。但因常年承受巨大壓力,突然實現夢想,樂極生悲,得了失心瘋,只會反覆拍手傻笑說:“噫,我中了舉人”後被平時他懼怕的老丈人,胡屠夫一巴掌打醒。中舉前的范進被家人鄰里瞧不起。中舉後的范進被家人鄰里巴結。

“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的縮影。諷刺了科舉制度對人們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那麼,范進為什麼會高興到癲狂呢?

青山帶你瞭解一些中醫基本知識,就能明白了:中醫把人的內臟劃分為五臟六腑。髒是實心的器官,:心肝脾肺腎;腑是空腔的器官:胃,大小腸,膽,膀胱,三焦。

而“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為“君主之官”。意思是心就類似於皇帝,是臟腑裡,地位最高,最重要的。 中醫認為,心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心主神志”或稱“心藏神”。這裡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

而古代中醫通過經驗總結髮現,人的情緒和身體像硬幣的兩個面,是一體的。從而推演出五臟與五志(五種情志)的關係,而“心在志為喜”,意思是心的生理功能和喜樂的情志有關。當“心藏神”功能正常時,人能保持良好的情緒,快樂的心境。適度的“喜”讓人忘憂,年輕,正氣足。所以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反之如果過喜則“傷心”,從而導致喜笑不休,心氣耗散的情志病。

范進常年舉債考試,對科舉孤注一擲。突然中舉,高興過頭自然“過喜傷心”,導致心神錯亂。其實,在我們現代,突然中彩票的人,也有一些因為過喜而瘋癲的人。這就是“樂極生悲”的下場了。
當年文化,當年歷史,聽當年青山娓娓道來。歡迎朋友們留言交流和關注!

當年青山


我要是范進,也會高興到癲狂。為什麼呢?曾經受的氣,以後不用了承受了。過的苦日子,再也不用過了。久違的尊嚴與面子,一下子都有了。

宋代之後,有功名的讀書人所擁有的社會位置和尊重,是非常高的。士農工商,位居第一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范進生於白廟村的貧窮家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集市中得到中舉消息,范進欣喜若狂,有了功名就有了敲門磚,還考了第七名。一個人在地方上擁有功名和資源,不僅僅意味著階層轉移,更意味著財富與地位。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可謂是一進龍門,身價十倍。

實際上,考中舉人沒有那麼容易的。有了舉人功名,至少能夠活得體面。中國古代考試也有名額限制,獲得這麼一個考試的機會,都要一番運作。而且,考試的內容自明代之後,愈發精細化,俗稱八股文。除此之外,還要會寫試貼詩,字體要求是館閣體。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鄉試是省級考試,通過了也就和做官還有一步之遙。即使考不中進士,也有做官的機會。在清代,舉人考上進士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機會,但是舉人還是有做官的機會的。

比如,每年的朝廷大挑,總督巡撫得幕府招納,很多舉人也是走的這條路,從此榮華富貴。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范進的結局當然不是一個瘋子,進京會試期間,范進拜見了周進,不久之後中了進士,被任為山東學道,可以說發達了。

憑藉八股文上青天的范進,可謂純書呆子,只知四書五經,卻也活得不錯,甚至認為蘇軾是明朝的秀才,因為科舉制不考詩詞歌賦了,鬧出了天大的笑話。范進中舉既是人間的眾生相,也是科舉時代階層流動的表現。同時,吳敬梓更是諷刺了這種毫不實用的知識和僵化的制度,說實在的挺腹黑的。很多人批判科舉制,實際上就是考不上,吃不到的葡萄反說它很酸。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范進中舉這麼高興主要是因為考上舉人自己的命運就被徹底改變了。

這段故事出至於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所以必須說說當時的背景。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可是相當的不容易,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後稱為生員。儒學(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秀才。從范進的遭遇來看,他的應該屬於第三類,不是公家人。

接下來就是正式的科舉考試,一共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



參加鄉試的是秀才,范進在中舉之前就是一個窮秀才,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之後還有省試、殿試,但大多數人都達到不了那個程度,因為科舉相當之難,沒看到范進到了五十多歲才中舉嗎?



考上舉人之後,就有了做官的機會,也就是候補官員。他的地位從一個窮酸書生立刻變成了未來官老爺,在當時人的眼裡,會讀書學習好考上舉人的就是文曲星下凡了。范進當然高興,自己的社會地位一下子升高了,以前瞧不起他的人以後都會見到他點頭哈腰,多年失意一掃而空,心裡怎麼不痛快。

范進的岳父平日裡總欺負他,中舉之後竟然因為打了范進一個巴掌就嚇壞了。不敢打,有迷信的因素在裡面,當然更多的是對范進前途的擔憂。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范進升官發財指日可待,說不定哪天自己的這位女婿就會飛黃騰達了,變得高不可攀,得罪了他可沒什麼好果子吃。范進已經夠幸運的了,有人考到七八十歲還只是一個秀才,那個打擊和失落可不是一般的大。


小太史


“范進中舉”之所以高興到癲狂,實在是多方面因素構成的,歸根結底,科舉考試給了普通人一躍成為士大夫的可能,從此揚眉吐氣,光耀門楣。

科舉制度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制度,給了普通人入仕的可能,但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是八股取士,舍詩、詞、歌、賦而重四書五經,又條條框框約束的很死,增加了考試的難度,況且從童生到進士,一路考下來,絕不是普通人尤其是窮苦人能做到的。



讀書人第一步要考個縣試或者府試,合格的錄為童生;

童生參加院試,合格的錄為秀才,也稱相公。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

秀才參加省城三年一次的鄉試,合格的錄為舉人;

舉人參加下一年的京城會試,合格的錄為貢士;

貢士參加殿試,合格的錄為進士。

錄取比例極低,大部分人都止於童生和秀才。范進從二十歲開始考試,一直考到五十四歲,參加了二十多次考試依然止步於童生。這對他來說不能不算是沉重的打擊。然而對於除了讀書然後做官之外什麼都不會的范進來說,成為官老爺是他一生的追求,哪怕這追求在現實面前舉步維艱。

他的丈人胡屠夫隨意罵他踩低他,說他是“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尖嘴猴腮”。他從來都是唯唯諾諾不敢反駁。鄉人鄰里也看不起他。如果說一開始做官是他的理想,那麼幾十年下來,這理想就成了執念,驅使著他一次次參加考試。



說起來他能成為秀才也是遇到了好老師,負責院試的周學道之前的遭遇和范進差不多,吃了很多苦才成為進士,所以他願意好好看卷子,范進確實有真才實學,只是他的文章一般人看不懂,周學道看了三遍方才覺得是

“天地間之至文”。於是范進成了秀才。

按說一般窮苦人做到秀才就可以了,但范進不肯,一來周學道對他的肯定,覺得他一定會發達,二來成為秀才並沒有改變他的命運,胡屠夫依然對他吆五喝六,依然沒有人看得起他,他依然窮的叮噹響。

於是他去找胡屠夫借銀子參加鄉試,胡屠夫又罵了他一頓,他裝作沒聽見,卻瞞著家裡人去考試,然後回家,家裡已經餓了三天,這是怎樣的執著?



發榜那天,家裡沒有米,范進抱著家裡的母雞去集市上賣,然後聽到自己中舉了。那份激動真的無法形容,三十多年的期盼,三十多年的冷嘲熱諷,三十多年的窮苦生活,一夕間,改變了,他從此成了官老爺,成了文曲星下凡。怎樣都不足以表達他的興奮之情,所以一口痰堵在那裡迷了心竅,瘋了!

這一瘋須得藉助胡屠夫的巴掌,這個平時兇悍的不得了的人害怕了,借酒壯膽才打了一巴掌,手發顫,再也落不下第二掌。然後“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范進一中舉,胡屠夫從心底裡怕了范進,鄰里都跑來巴結,更有做過知縣的張鄉紳來送銀子送房子敘年誼之情。兩三個月不到,范進房子有了,田產有了,店房有了,奴僕丫鬟有了,錢米有了,這些還都只是別人送的。

這種天差地別誰不為之瘋狂。

當然,後來,范進科舉一路順利,“會試已畢,范進果然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之後,欽點山東學道。”


蕭曉四姑娘


范進中舉高興到癲狂,是典型的樂極生悲,他之所以反應如此強烈,既有為自己中舉代表從此命運的改變高興,更有長期內心的壓抑一下子得到了釋放,不受自己控制,徹底放飛了自己,從而導致自己樂極生悲,高興到癲狂。

范進中舉,代表從此命運的改善。在古代,中了舉人,徹底成了特權階級,在政治上,在古代秀才見縣官不用下跪,而舉人可以說與縣官平起平坐,而且有可能會直接做官或者成為候補官員,而且繼續考試,可能會中進士,有無限的潛力,從此走上了官宦之路;在經濟上,舉人享有特權,會給他帶來巨大的財富,明朝的舉人享有免稅的特權,不少人主動將田地產業,歸到士紳名下,藉以逃避稅收、徭役,從此范進不再是一個窮秀才,搖身一變成了地主,這輩子吃喝無憂。命運的徹底地改變,才是范進高興的根本原因。

長期內心的壓抑,導致范進高興到癲狂。范進中舉之前,就是一個窮秀才,被自己的屠夫岳父看不起,窮困潦倒,家裡都揭不開鍋了,被周圍的人看輕和指指點點,長期內心壓抑,並且得不到釋放,而中舉的天大的好休息,讓他揚眉吐氣,長期內心的壓抑一下子得到了釋放,但不受自己控制,陷入了癲狂,這是典型的樂極生悲。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范進中舉通過誇張的手法,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腐敗和對讀書人的毒害。


密探零零發


舉人是士大夫與平民的分水嶺。

科舉制度中,蒙學者考過縣試叫童生,童生中秀才就是有了讀書人的正式身份,國家給優秀者獎勵些錢糧。而中舉則是進入士的階層,不僅在地方上有面子,可與官員平等對話,還能夠得到座師同年的推薦而當官,做高級官員的幕僚。同時,國家給予舉人免稅免徭役的高級待遇,很多小農小商會攜家帶口,獻上土地財產託庇給舉人老爺。

但是,讀書科舉又是很難的。

難到什麼程度呢?

明清時期,全國讀過蒙學私塾者大約三四百萬人,秀才約五六十萬,舉人只有不到十萬,進士約六七千人。

中舉之難,甚至比進士還難。科舉也素有“金舉人銀進士之說”,為何?

因為五六十萬秀才幾乎都會拼命去考舉人,而全國每三年合計不足3000新舉人,中舉率約千分之四五。而每次去考進士的舉人則大約不到兩萬,每三年有300名進士,中率是千分之六七甚至還更高些。

特別是在江南等文風昌盛之地,中舉更難。

所以一般讀書人也就是舉人到頂。范進五十多歲才中舉,卻是了從窮秀才一舉進入士大夫的階層,後面立馬就有人送房子送土地送奴僕,呵,當然是會瘋癲的。


四川達州


范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裡的人物,作品通過對范進參加鄉試中舉,直至喜極而瘋的一系列描寫,深刻地展示了科舉時代下,士人生活的不易及世人醜陋的面相。那麼為什麼中一個舉人,就可以令范進高興到癲狂呢?這其實與范進本人的性格、處境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連。

范進的性格和中舉前的處境:通過小說《范進中舉》的描述可知,范進是一個怯懦、自卑的人,而他這種性格的形成又與他的生活環境緊密相關。小說中,范進是一個家境貧寒的人。以至於當他瞞著家人去參加鄉試時,家裡人竟餓了三天,不得已還得將一隻正下蛋的母雞拿去賣。他出身貧賤,又長期不得志,使得他在經濟上需要倚靠他的丈人胡屠戶。所以當他面對丈人胡屠戶不斷的啐罵時,竟唯唯連聲。當他打算參加鄉試,向胡屠戶借盤纏時,遭到胡屠戶百般羞辱,他卻默不作聲。家人都待他如此,周邊的人對他的態度可想而知。這種壓抑的環境,加劇了范進對科考的迷戀。因為科考是范進能夠完成階層晉升的唯一途徑。

時代背景:自科舉制創立以來,科舉取士成了朝廷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明清時期,科舉出身的官員在授職、升轉方面都會受到照顧。由此更是形成了科舉的絕對主導地位。古代中國不像今天的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擇業機會,“士農工商”像個巨大的條框,緊緊地限定了當時人的就業選擇。對於家境貧寒的讀書人而言,除了參加科考,似乎更沒有別的路徑可以改變命運。

在科考程序中,鄉試又是所有的士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必由之路。只有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才能繼續參加會試、殿試。而且中了舉人,其社會地位和發展機遇大大改善。可是鄉試要三年才開考一次,開考時考生還要經過三次考試。明朝時,因考生日多,實行限額,規定錄取名額和考生數比例為1:30。例如,福建一般額定錄取90人,每次參加鄉試的生員是2700名。其難度之大,遠甚今天考公務員。身處如此嚴酷的社會環境和惡劣的生活環境,無怪乎范進中舉後會高興到發瘋。


與書居


中國自古待讀書人不薄,可也不是隨便抱一本書讀就是讀書人,最起碼你要考到舉人。

考中舉人,你就是國家認可的知識階層,地方依賴的士紳階層,平民眼中的特權階層。



舉人的特權主要有這麼幾項:

第一,不納糧,免徭役。這裡會有一個附帶收益,那就是會有很多小農為了避稅,主動將土地或部分土地轉讓給舉人,說白了就是無償當地主,坐地收租子。

第二,見了縣官不用跪,犯了案子不到庭,拒不招供不能打,除非申請朝廷將其舉人功名革除,這叫司法豁免權。



第三,是朝廷的備選官員,以後有機會可以去當個小官,甚至能當縣令這樣的一方父母官。

第四,以後再去會試時就不是自己掏錢了,國家給報銷。



原來考中了舉人有這麼多特權,換了我中舉也得瘋,更何況是考白了頭的范進。周圍人對范進的態度也不一樣了,刻薄的岳父都不敢抬手打人了,鄰里鄉親都趕過來笑臉相迎,地方的鄉紳大戶遞來帖子主動求勾搭,換了我中舉也得瘋啊。


一朝得道,感覺天都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