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甘谷:濃墨重彩勾勒鄉村旅遊新畫卷

——甘谷縣八里灣鎮中岔村農耕博物館發展紀實

仲夏時節,筆者來到甘谷縣八里灣鎮中岔村的山樑上,舉目遠眺,一座形如巨輪的古堡坐落在鳳凰山頭,矗立在碧水藍天之中,山下一碧月牙狀的水壩靜默在古堡腳下,與之相映成趣。

中岔村,位於甘谷縣北部山區,距離縣城20多公里。村內因有300多年的古堡而聞名。近年來該村依託古堡以及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從農耕文化著手,全力繪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農耕文化旅遊藍圖。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走進中岔古堡,一堡三院、相得益彰。前院文化園內,碑刻成林、墨香氤氳。中院是百年古廟——關帝廟和戲曲舞臺,恢弘大氣、莊嚴肅穆。後院則是正在建設的農耕博物館。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負責人程碎想介紹,博物館以“弘揚農耕文化,傳承傳統美德,教育子孫後代,推動社會進步”為主旨,分農耕體驗區和農耕集萃區兩個板塊和一個鄉愁館。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館內,收集了古堡防禦時期的部分器械及犁、耙、钁頭、風車、扁擔、篩子、簸箕、石磨、石臼、杆稱、馬燈等近千種近現代農具,分門別類的陳列在不同主題的小展廳內,讓人目不暇接,大開眼界。農耕文明的點點滴滴彷彿穿越歷史的時空姍姍走來,呈現在人們眼前,讓人置身於過往艱苦樸素的生活情境之中。

指著一輛老紡車,今年78歲的程潤兒老人不禁向大家講起了那個生產力低下、物質極度匱乏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況。“那時全家人的穿衣就全靠母親的雙手和這輛一天到晚‘吱扭吱扭’響個不停的老紡車,缺衣少食的情況經常發生,現在的生活條件要比以前好成千上萬倍啊!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件老物件就是一段動人的故事,聽著程老的講述大家感慨萬千。

“每當逢年過節,高亢嘹亮的秦腔響徹山谷,堡子裡遊人如織,四面八方的遊客趕來逛廟會,看戲曲、賞書畫、吃美食,無不歡樂。尤其是身在異鄉的村裡人這時如候鳥般趕回家‘湊熱鬧’,探親訪友,尋找心靈的慰藉。”也許程世雄就是那隻“思鄉鳥”,家鄉的山山水水給了他很多美好的回憶和無限的遐想。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萌生了利用古堡為依託打造農耕文化博物館、發展鄉村旅遊、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想法。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今年,在縣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程世雄主動請纓,修建農耕文化博物館,打造集古堡遊覽、垂釣、農耕文化體驗、碑刻欣賞、民俗展演、特色飲食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為了提升建設的檔次,打造全市一流的農耕文化旅遊園,他率先將自己收藏的契約、陶罐、銅車等百餘件物品捐贈出來,並帶動八方鄉鄰無償捐贈各類生產生活用具5000餘件,投資500多萬元。收集陝甘兩省及部分國內書法名家作品上百餘幅,並碑刻成林。濃郁的文化氣息讓整座見證滄桑鉅變的古堡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情懷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煥發著新的生機。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中岔村在全力打造建設文化園、生態園、農耕文化博物館、等鄉村旅遊要素的同時,堅持把文物保護與開發建設、弘揚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民間個體力量與村集體力量相結合,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紅色文化,打造堅實多姿的文化旅遊綜合體。

八里灣小山村火了!

如今,這些被歷史所遺忘的老物件,卻牢牢地、深深地吸引著遊人們的眼球,成為大家回望過去、品咂滄桑歲月的文化遺珍,這裡也成為人們觀光旅遊、休閒娛樂、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近年來,甘谷縣以國家4A級景區大像山以及姜維祠、古坡草原等景點為引領,不斷加快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步伐,中岔村以他獨有的方式濃墨重彩地勾勒鄉村旅遊新畫卷,走出了一條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白雪 通訊員 王慧敏 趙嘉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