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中創造出的文化形態,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優化與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寶貴歷史資源,為塑造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提供著現實啟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必須把握其三重意涵。
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
▼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作為黨和人民在抗擊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勢力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精神與傳統,革命文化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
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豐厚精神養分。文化自信既是對中華民族創造出的優秀文化之敬意,也表現為文化賦予人的積極精神狀態。革命文化蘊含和彰顯的無數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共同凝聚成強大精神力量,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激勵著廣大民眾勇往直前。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當下,推動革命文化的傳承就是要學習與弘揚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堅定的理想信念等偉大品質,充分發揮其對於培育和厚植文化自信的滋養價值。
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理論底蘊。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理解馬克思主義對近百年中國奮鬥史及革命文化的歷史意義和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不僅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革命取得偉大勝利,而且還創造出承載革命歷史和精神的革命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革命文化的形成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其核心要素承繼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必將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提供科學的理論底蘊。
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
重要歷史資源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打鐵必須自身硬。黨在新時代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一方面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夯實和擴充黨執政基礎的現實資源;另一方面也要基於歷史維度,尋找和挖掘鞏固黨執政基礎的歷史資源。
革命文化蘊含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革命歲月裡、在不斷贏得革命勝利進程中開展群眾工作的豐富思想和實踐經驗,為新時代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了深厚的歷史營養。在革命年代,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根本原因就是始終依靠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井岡山斗爭時期,黨提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後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等細微規定深刻體現了我們黨當年是如何維護群眾利益的。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曾說:“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嗎?那末,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毫無疑問,革命文化所承載的為民情懷和工作方法,為我們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理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論斷,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價值。
為塑造人民群眾精神家園
提供現實啟示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美好生活”既強調豐足的物質文化生活,又重視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信仰缺失、精神懈怠、道德滑坡等問題。面對這些精神困局,作為現實的人,要有責任倫理的價值立場,不斷汲取積極的精神資源,為自己的生活賦予信仰和意義。
革命年代創造出的革命文化反映了人民群眾在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比較惡劣的條件下,一種有信念、有追求、有精神的生活風貌。申言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儘管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但廣大中華兒女承繼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氣魄和堅毅的精神,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不懈奮鬥,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作為這一段偉大歷史的精神沉澱和表達,革命文化兼具一般文化價值原則和特別的道德法則,為當代人消解精神世界的困局和建設精神家園提供了現實啟示。
作者:劉曉華(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學基地教授)
閱讀更多 九龍坡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