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時政熱點: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2015年9月,聯合國在成立70週年之際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的核心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旨在讓所有國家和利益攸關方攜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管理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地球能夠滿足今世後代的需求,讓全球走上可持續且具恢復力的道路,形成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中國高度重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實際行動為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共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一項宏偉的戰略行動計劃,包含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由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個具體目標組成。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全面發揮科學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在眾多技術中,大數據技術無疑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數據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蓬勃發展的大數據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維,為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方法論和新的範式,從而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地球大數據是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與地球相關的大數據,數據來源於但不限於空間對地觀測數據,還包括陸地、海洋、大氣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數據。地球大數據是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空間科技等交叉融合形成的大數據,成為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鑰匙和知識發現的新引擎,可以為推動地球科學深入發展並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貢獻,也可以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地球表層與環境、資源密切相關的諸多目標,具有大尺度、週期變化的特點,地球大數據的宏觀、動態監測能力為可持續發展評價提供了重要手段,並可整合多源數據,有助於產生更相關、更豐富的信息用於決策支持。特別重要的是,地球大數據能夠把大範圍區域作為整體進行認知。比如,“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大範圍區域。“一帶一路”建設具有範圍廣、週期長、領域寬等特點,不少參與國家水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環境承載力脆弱,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地球大數據可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源環境格局與發展潛力進行宏觀科學認知與評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信息保障和科學決策支持。充分利用地球大數據,攜手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服務美麗中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同時也會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使人類和地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當前,我們在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可持續發展方面已開展了很好的實踐,如“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就是要利用地球大數據,以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理念去研究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期待在對地球系統科學認知上有重大突破,在決策支持上實現新的跨越。我國科學家發起的基於地球大數據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已有48個國家機構及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參加,構建了“一帶一路”空間地球大數據平臺,形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全球變化等9個研究方向,並在巴基斯坦、泰國、芬蘭、意大利、俄羅斯、摩洛哥、贊比亞、美國建立了8個國際卓越中心。該國際計劃用大數據理念凝聚各國專家共同合作,通過多目標、多領域、多國別的系統研究,在構建空間評估指標體系基礎上對“一帶一路”建設目標實現進程進行監測,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的8個目標和具體指標開展系統監測與評估。它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把“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作為一個區域整體進行研究,產出該區域系統性成果。這是中國服務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個科技創新平臺,是我們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所作的具體貢獻。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30日 07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