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的變遷

五師/王新明《白浪情》

房屋的變遷

衣食住行,人生必需。人的棲身之地的變遷,記錄著人類進步的步伐。

人類最早沒有房子,居住在樹枝搭起茅棚裡,山洞裡;隨著社會的進步,魯班發明木工工具、人們就逐步會使用這些工具,蓋房子就成了可能。人們用木盒子,用泥巴製成土磚,用火燒窯製成瓦,用木頭鋸成建房材料,南方的磚瓦結構型房屋就逐步形成。主要形式大都是一棟二廂房,有堂屋(相當於現在的客廳)有臥室,有煮飯燒菜的屋子。人類逐步由穴居、茅草棚居,進入相對舒適的瓦房民居。解放前,窮人照樣住房難,無家可居的,住窯洞的,住茅草房的,大有人在。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窮人鬧革命,解放了,翻身了,分到了田地和房屋。

房屋的變遷

從五十年代初期,我記事開始,土磚瓦房伴隨我十幾年,住瓦房給我的感覺,外面天氣有多冷瓦房裡就多冷;外面天氣有多熱,瓦房裡就有多熱。記憶猶新的是,每到晚上貓兒狗兒就在瓦房頂上奔跑,瓦咔啦咔啦的響,它們把瓦搞得鬆動,其結果,就是下雨的時候,房子裡到處漏水 ,年邁的母親就得大盆小盆,罈罈罐罐都拿出來去接水;房屋的地面也是土質的,家裡喂的雞,經常在房子裡扒拉扒拉,房子地面也就出現大坑小坑,還時常有雞屎拉在裡面,父母親忙著生產隊裡出集體工,也沒有時間搞衛生,家裡衛生環境也就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房子的土磚被蜜蜂鑽了好多小孔,一到春天,蜜蜂就在小孔裡鑽來鑽去。小時候,我用玻璃瓶,對著磚上的小孔,把蜜蜂引入瓶子裡,裝些蜜蜂,讓它在瓶子裡嗡嗡叫,這就是我兒時的唯一玩具。

1972年12月,我應徵入伍,離開家的時候,父母親站在瓦房的臺階下送我,滿含深情,依依不捨,母親說:“滿伢子,到部隊,要聽人家的話,好好幹,到了部隊,馬上寫封信回家”。我說:“爸爸,媽媽,你們放心,我會努力的”。告別了父母,回望了一下我居住了十八年的瓦房,心裡說:“再見了,瓦房”。

房屋的變遷

1976年暑假,我從石家莊鐵道兵工程學院回家探親,爸爸媽媽十分高興,特別是母親,高興得象自己中了主一樣,硬是領著我到生產隊四十戶人家去報喜,去看望鄉親們。晚上當生產隊長的父親問我:“在軍校學過電沒有”?我說電工學剛學完,我會的”。父親說:“那好,給你配二個勞動力,把生產隊的電接上”。父命難違,從第二天開始,我同生產隊其他二個壯勞力,購買電器材料後,就開始了打孔、佈線、裝燈泡、電錶、日光燈、開關等工作,四十戶人家,近200間瓦房,加班加點,用了整整二十天時間,全部配電安裝好,通電的那天晚上,全村人歡欣鼓舞,我們成為全公社第一家用電的生產隊。幾十年的瓦房從此晚上就燈火通明。生產隊非得給我記公分。我和父親堅辭拒絕。

房屋的變遷

九十年代初期 ,改革開放,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農村就慢慢開始蓋樓房。我在鄉下的弟弟說,要把瓦房拆了蓋樓房。我立馬就說,我寄八萬元回家,一起蓋,讓父母過上幸福日子。樓房建好後,裝上電視、程控電話、配備了傢俱和電器設備。房屋落成的時候,我從十五工程局機關請假回家。落成當日,請了村子裡的鄉親們喝酒,鞭炮聲,歡笑聲,響徹山鄉。父母親樂得笑開了花,父親在酒宴上說,感謝黨的好政策,在幾個崽的努力下,我們住上樓房了……

房屋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