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这年头,宅男宅女比较热门,虽然俺并不宅,只是没事就喜欢躺在家里练习“葛优瘫”,想不到躺着也能中枪,俺妈最讨厌看到我这怂样,她老说世界这么大,你就不想去看看吗?看看?俺也想去看看,但是穷的菜里都没有一滴油了哪还有银子去“腐败”啊!要想找一个又免费又有来头的地儿溜达一天那还真不容易啊,而且这还是在大帝都啊!说到这,俺妈的眼睛突然亮了,她说她知道一个来头不小又免费的地儿,在西城区的西四牌楼旁,还有个简单粗暴的名字,叫砖塔胡同。俺妈还说那胡同里还有个砖读空间,可以免费看书,免费借书,还有免费茶水喝!高兴之余,俺心想,这两货都姓“砖”,难道住这里的都喜欢搬砖?这城里人还真会玩呐!可是搬砖多累啊,他们为啥就这么爱砖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刚走进胡同口的时候,俺就被那矗立的古塔吓尿了,朴素别致的古塔将胡同点缀的分外高大上,一看就知道跟其他的胡同不一样,而且放眼望去,根本就没看到一个搬砖的好伐!敢情这砖塔胡同的取名跟搬砖没有半毛钱关系?俺妈从小教育我,不懂就不要装懂,要不耻下问!别问俺妈为啥这么有文化,这点我也很好奇,反正我怀疑是我遗传给她的!不管咋说,这时碰巧有个老大爷经过,于是我逮着他就开始了史上最经典的对话,对话详情如下:

大爷,您是住在这个胡同里的人吗?

嗨,小姑娘,你是迷路了吗?要去哪里啊?

不是,大爷,我就是来这里溜达的,看这胡同名字取得挺怪的,为啥啊?

这个啊,哈哈,你可是问对人啦!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胡同啦!来,坐下来,我给你来点大碗茶,咱们边喝边说!这个胡同可是说来话长啊!

虽然此刻我很想来一句长话短说,但是看大爷这么有兴致,再加上还有老北京的大碗茶品尝,俺也就坐下来啦!

这时,大爷满脸自豪的跟我讲起了这个地儿——

要说咱北京的老胡同,那真是多的数不过来!各式各样的都有,不过要数这些胡同的祖师爷,那还只有砖塔胡同当之无愧了!为啥这么说呢,老北京的胡同大多是从元明清时代流传过来的,这清代胡同多了去了,明代的胡同也不少,可要找元代的胡同,那跟买彩票希望中奖一样不靠谱啊!元代至今也有七八百年,这么多年,天灾人祸的,那时候的胡同本来就少,全城才有29条,再加上后来天灾人祸啥的,能保存下来的就更少啦!这能留下来的当然就是王了,砖塔胡同就留下来了,所以它就成了北京胡同的王,其他的胡同见到它了都得叫一声“带头大哥”。

说到这,小姑娘,这跟你们这些来北京奋斗的小青年一样一样的啊,来北漂的那么多,但是能留下来的却很少啊,大多数人都想着来这大城市见见世面啥的,混的不好就不好,玩个几年就回老家相亲结婚就拜拜了,那些走的人且不说啊,但是选择留下来的最后肯定能成精英呐!为啥?因为他们能忍,能坚持,他们想给自己一个交代,这样的人谁看到了都会想着来帮他一把的。上天不让他成气候让谁成气候啊!这人呐跟胡同都一模一样的。

当然啦,你肯定觉得我说的这么多,证据呢?你随便指一个胡同就说它是元代来的,谁信呢?没关系,我这就把物证给你上齐了。第一个物证来自元杂剧《张生煮海》,里面就有提到砖塔胡同。戏里那个男主角的书童跟女主角的丫鬟调情时问那丫鬟住哪,那丫鬟就说住在“羊市角头砖塔胡同”,这说明那时候起砖塔胡同就已经叫起来了。这个物证呢得去查查那本书才清楚,下面这个物证就在眼前不用查资料就能看的到,没错,就是你眼前的这座古塔。这座古塔共有九层,高15.9米,是北京最矮的塔了,塔身装饰很朴素简单,没啥富丽堂皇的雕刻啥的,上面还标有“元万松老人塔”六个大字,当然了,塔里埋葬的也正是这位万松老人的舍利。虽然后来有的人说有好几个塔都供奉着他的舍利,这个说法不知道靠不靠谱,但是这个塔里一定有他的舍利。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那么,这个万松老人又是什么来头呢?这个人一生比较传奇。老家在河南洛阳,到15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181那一年,他不知道受啥刺激了,一狠心就离开了家人,来到河北邢台的净土寺当和尚了,还有了个文雅的法号,叫行秀禅师。

1181年的中国正是金朝统治时期,他们那会对出家当和尚的要求很严格,怎么个严格法呢?得考试通过了才能进寺庙剃度,考不过的就只能回家种地啦,那时候的和尚也都是真和尚,哪像现在见面就是施主来一串佛珠吗!当时小万要进寺,自然也要过这一关了,小万早就读过一点佛法,于是,第一轮考试中很轻松的就在200名竞争者中夺得了第七名,第一轮考下来之后就有人问同样入选的靖恩老和尚下次谁能拿第一,靖恩就说肯定是归小万了,小万年轻轻轻慧根就这么高,自个年纪大了,也比不上他了。一旁的小万听了后动了恻隐之心,觉得自己日子还长,以后出头的日子多着,但靖恩年岁大了,这剩下来的日子也不多,要是就这样抢去了他的风头,那他心里多不好受啊!于是,第二轮考试中,小万就在考场上做了点动作,只做一题就走了。他这种反常的行为让在一旁监视的主考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后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事情的真相,当时把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啊!之后还找来小万,问他有没有还俗的打算,如果有的话,自己愿把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他,但是,让人崩溃的是,小万拒绝了!没错,美色与地位都改变不了小万弘扬佛法的初心!

过了这茬之后,小万就进寺庙当了个普通的和尚。在古代,和尚这一行可不好干,没点慧根是很难混出头的,整天就只能在寺院里扫下落叶做点粥啥的,日子过得无聊不说,还不能回家跟家里人说,有再多的苦也得往自己肚子里吞,有时候啊,人这一辈子就这么悲催的过去了,可是自个选的路又怪谁呢?所幸的是,小万可不是把和尚当职业来干的,他是真的热爱这个,而且还真的很有慧根。在净土寺的这10年,他从来没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抓紧时间钻读佛经,他本来悟性也高,很快就在佛经中参透人生了悟红尘了。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净土寺当了十年的宅男,他也是憋坏了,就想着出去云游历练下。这一去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于是这次他升级为云游僧了,离开了净土寺。之后就到处转,见多了人间百事后,他又想找个地儿安定下来,于是就来到附近的河北磁县大明寺。这时候的小万已经长成真正的万松了,也算是读过万卷书也行过万里路了,战斗力超强,对佛法的领悟已经到了大师的境界,一般人还真比不过他,这样厉害的人物自然不会逃过大明寺老主持的法眼,老主持一眼就看中了他,之后万松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了新任主持,而且还专供禅学。

在大明寺静修了几年之后,万松的功力越来越深,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名气大了,找上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时候就很多寺院都邀请他过去当老大,但是万松这人比较怀旧,这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的初恋寺院——净土寺,于是又回到了那里,在那里建了一座万松轩,开始潜下心来修行,这还真的是应了一句话——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啊!这段时期,万松老人还很有闲情雅趣的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万松野老”。万松野老平常的工作就是敲敲木鱼,念念经,有空时再去布坛说法,偶像亲自现身讲法,那些粉丝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啦,于是那时候就有很多信徒都往净土寺赶,这些信徒,上至平民百姓,下至文武百官,三教九流啥的都有,人太多了,我就不一一点名了,只说两个大人物你就知道这万松老人有多火了!第一个是金朝的第六个皇帝金章宗,第二个是元朝忽必烈麾下的重臣耶律楚材,也就是耶律齐他老爹。

金章宗当年特别推崇佛法,于是特别隆重的把万松老人邀请到了北京来说法,然而,金国是个短命鬼,不到10年就败在了蒙古人手中,金章宗没多久就到阴间游玩去了,元世祖忽必烈接替了他的位置。忽必烈脚下的耶律楚材是个聪明人,他特别佩服万松老人的智慧,于是拜万松老人为师,还请他为国家讲法。短短十几年,国名变了,国家领导人也变了,但是万松还是一样的被推崇,为啥,因为人家肚子里真的有货啊!他活到老学到老,儒法皆通,经常告诉统治者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千万不要整出啥暴政搞得民间乌烟瘴气的。在他说法的那段时期,元朝的统治也有所改善了。

万松老人的功劳这么大,享受到的待遇那也是一级的。据说,当年他说法的时候,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忽必烈送给了他一把上古好琴和绝世琴谱,这些正是万松老人所喜欢的,他收到后别提有多开心了!可是,岁月不饶人,在万松老人81岁的时候,他也走向了圆寂之路。

这么好的人才就这么走了,忽必烈非常伤心,比忽必烈更伤心的是耶律楚材,万松是他的师父,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为了纪念师父,在忽必烈的授意下,耶律楚材在西四那一带为万松建了一座七层的葬骨塔,那时候西四还算京城的郊外,塔附近只有很少人居住,估计耶律楚材也是怕他老人家被俗世打扰吧!之后的很多年,除了万松的弟子会前来纪念时,这座塔确实也没人来打扰了。

`然而世事难料,后来这条胡同越来越热闹了,很多人来到这盖房子,有人的地方必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酒铺,于是这儿又陆续开始出现酒铺饭馆戏院啥的, 渐渐地,这儿也成了京城小有名气的娱乐中心,手头有点闲钱的人没事就来这儿喝点小酒听听好戏。像那时的大戏曲家关汉卿,就是写出了《窦娥冤》的那位,就经常来胡同溜达,你看他的作品市井气息就特别浓厚,这跟他在这条胡同里的所见所闻是脱不了干系的。在这样的氛围下,砖塔也染上了俗世的色彩,它成了饭馆小二们来磨刀的地儿,哪天菜刀不好使了,就赶紧到砖塔上来摩擦一下,效果那是大大的!到后来,据说还有人在砖塔下卖羊肉!这真的是完全不把佛祖放在眼里啊!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但苍天有眼,到了明代的时候,有个云游四方的和尚有天见到这座砖塔时,突然就了悟人生了,可是看到塔下还有人在卖羊肉,心想,今儿他敢卖羊肉,明儿他就敢卖人肉,这都是一条龙的事儿,怎能让这样的事儿发生在庄严肃穆的古塔下呢?!于是这个和尚就到处化斋,得了一点钱后买下了这个塔,还把这个塔好好修了一下,之后的日子,他都老老实实的待在砖塔里守着万松老人。但人总有一死,等到小和尚挂了的时候,这个塔也越活越颓废,变得破旧不堪了。从那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这座塔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乾隆时被重修了一次,杯加到九级;民国时被开了一道小门,加上了塔铭。义和团运动时成了战场……伴随着砖塔的浮沉,这条胡同也不断经历繁华与落寞。最后,折腾来折腾去,到民国时,这条胡同也终于安静下来了。

安静的地儿适合干啥呢?——睡大觉!过日子!所以老舍就在他1933年写的小说《离婚》中,热心人张大哥为同事老李找到一处住房:“房子是在砖塔胡同,离电车站近,离市场近,而胡同里又比兵马司和丰盛胡同清静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齐一些,最宜于住家……”这一段老舍可没说错,虽然他只是住在胡同南端的缸瓦市基督教堂里,但他经常来这里散步,他的眼光也确实没错,砖塔胡同最适合居住,从清代到民国再到现代,这里住过不少名人呢!下面呢,我就来说说砖塔胡同里你来我往的真人秀。

首先要说的一个人呢,是满清第一大才女顾太清,她不仅写诗词很有一手,是当之无愧的“清代第一女词人”,跟纳兰容若有的一比,当时人都这么说——“满洲词人男有成容若,女有顾太清”。填词只是她出彩的一小面,她还会写小说,写的《红楼梦影》让当时的著名作家沈湘佩赞不绝口。不仅如此,她还长的很好看,气质非常出众,也很有女子气概,从小不缠足,个性奔放自由,没事喜欢穿男装,不过她可不像男子一样粗糙,她会各种手工活,心思特别细腻。这样的绝世佳人,真的是百年难得一见啊!她本是贝勒王的妃子,嫁给贝勒王之后就随他一起住在这里,贝勒王死后她常跟龚自珍等文人以诗相会,最后被心术不正之人算计,说她与龚自珍偷情啥的,当时两人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人言可畏,龚自珍最后被逼离开了京城,而顾太清则以不守妇道之名被赶出这条胡同,虽然她很想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为了子女她还是继续活着,而少了知音的她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快乐了。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顾太清之后,胡同里又住进了一个大才子,他经常穿着长衫布鞋,个头比较小,人也到中年了,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他,大家更不会想到他就是鲁迅。其实鲁迅来北京后最早是跟家人一起住在八道湾胡同,那里的环境比砖塔胡同这边好多了,后来鲁迅跟他的弟弟周作人因为那个日本的弟媳妇闹矛盾了,鲁迅就净身出户,带着老母亲和老家妻子朱安搬到了砖塔胡同的61号,那天是1923年8月2号,对鲁迅来说,正是艰苦生活考验的开始。

鲁迅在砖塔胡同的居住很简陋,房子矮就不说了,屋里也不宽敞,挤得鲁迅只能把吃饭的地儿也用来写作和睡觉。住的差倒也算了,日子过得也艰难,那时候的鲁迅商场一打折他就兴奋,白菜一降价他就疯狂在,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鲁迅越来越抑郁,再加上哥俩的感情也断了,这更让他觉得人世凄凉,双重的打击让他不幸被病魔折腾了40多天,。得的是肺病,后来他也是因为这个病死的。但即使在面对这样惨淡的人生,鲁迅还是坚持他的写作,在砖塔胡同住着的这9个月,他写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比如《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而且他的作品比以前更有风格,技巧也更纯数了,这为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稿费,后来第二年的5月25日,鲁迅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这个胡同。可惜的是,现在鲁迅住过的地方已经被改成仓库了,再后来就被拆的只剩下一点遗迹了,尽管如此,每年还有有很多人来这里瞻仰。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话说鲁迅跟老妈妻子搬到新家之后,日子过得好起来了,有空也会给老妈买点书看,当时他老娘特别喜欢看张恨水的书,什么《金粉世家》《美人恩》啥的她都爱看,巧的是,在鲁迅走后的20年后,张恨水也搬到了砖塔胡同。

张恨水是谁呢?别说你没听说过他,就是在那个时代,老舍都说他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通俗小说作家呢!不过鲁迅把他划分为鸳鸯蝴蝶派,所谓鸳鸯蝴蝶派就是说写书生跟小姐的低俗言情小说,也可以说很黄很暴力。说实话,这有点鄙视小张的意味啊,不过鄙视张恨水的人那么多,他都顾不上跟鲁迅置气了,事实上,也是张恨水懒得跟人置气。张恨水这人很有趣,也是当时的一大传奇人物。他是记者也是作家,记者也许当的一般,但是作家却当的名声大噪。他写过很多有名的小说,像《啼笑因缘》《白蛇传》《孔雀东南飞《春明新史》《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像上面说到的《金粉世家》在2003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由陈坤、董洁以刘亦菲主演。统计下来,张恨水一生的创作量达到了4000万字!包括小说、诗词、游记、散文等,那么,张恨水是如何做到的呢?

你一定想不到,他是被逼出来的!怎么会有这么扯淡的说法呢?原来张恨水一开始是在报刊上连载发表自个的小说,一部作品连载了几章之后,读者非常喜欢,都到报馆门口排队等他出新集,这架势跟琼瑶阿姨当年刚写小说的阵头差不多了!报馆门口越来越多,读者都把刀驾到脖子上了,那张恨水还不得拼命的写嘛!但是一天到晚的写作,不娱乐一下会要命的,有时候呢,张恨水也会偷懒跟朋友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最绝的一次,在他打麻将的时候,报馆那边来催稿,他又不想放下手中的牌,最后一只手出牌一只手写稿!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说到这里,我真的只能感叹,高人真的是高啊!就这样也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文章!这被读者逼是他创作量丰富的一个原因,被生活所逼是他创作量丰富的另一个原因。你想想,张恨水家一共有三十多个人啊,都得靠他这支笔来养活,他要是停笔不写了,那大家都得跟着他挨饿,所以这也是被生活逼到了绝境啊,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奋不顾身的写下去。因此,张恨水写作特别勤奋,而且他写东西喜欢一口气写完,从早上9点一直写到晚上12点,中间出了吃喝拉撒外,他都乖乖回书桌前写作。正因为他写作如此专注,这让他的作品也不断圆熟。喜欢他的人什么样的都有,大名鼎鼎的张爱玲就是因为13岁时读过他的书才走上了文学殿堂。

不过,张恨水本人比较低调,写作对他来说不是什么事业,而是谋生的手段,他比较喜欢沉醉俗世的生活中,也没有一般文人的清高自傲,相反,还很平易近人。整天乐呵呵的,大家都喜欢跟他交朋友。只是他生错了时代,正好赶上特殊的政治潮流,这让他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并成为那股潮流的牺牲者,四处奔波,深受其害。庆幸的是,他晚年时受到周恩来的亲自惠顾,倒也衣食无忧。此时结束了荒唐的流浪生涯,他又回到了砖塔胡同。他这一生,在北京生活了40多年,其中砖塔胡同是他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差不多有16年,最后死在了这条胡同,也算不错的结局。

后来的后来,“和平老人”邵子力、书法大家齐燕铭、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冯玉祥、话剧演员周正、中共领导刘少奇等都曾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现在走进砖塔胡同,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名人故居了,来到这里,可以让我们凭吊的除了万松老人塔外,只有胡同深处的一个关帝庙了,只是那座关帝庙也被居民区覆盖,站在门外,也只有你的想象力能帮你恢复那座关帝庙的风采了。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不过,除去这两个古迹,你可以到古塔旁边的砖读空间去看看,那里新建了一个正阳书局,里面有书籍、小玩意、文物等,都跟老北京文化有关,书店的掌柜是一个北京80后小伙,书店里的东西都是他从小到大收藏起来的,有4万多件,别人出多高价他都不卖,而是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守得住文化才收得住根啊!这就是老北京情怀啊!可惜,现在的北京人越来越缺少这种情怀了。

砖塔胡同里的神秘带头大哥

说到这里,砖塔胡同的故事才终于讲完了,大爷也轻轻的叹了口气。我起身,看到胡同边有一颗古树,看样子在胡同里待了有几百年,这几百年来,它一定见过许多人来人往、风云变幻。如今它还屹立在这里,静静地陪伴着这条胡同,正所谓——铁打的胡同,流水的过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