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對贛南、閩西的中央蘇區和湘贛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由於王明臨時中央的“左”傾冒險主義,採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頻頻與敵人正面交鋒,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長征出發
1934年7月23日,紅六軍團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作為長征先遣隊,離開井岡山西征湖南。命令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持六軍團的有生力量”
(運用游擊戰爭)“破壞湘敵逐漸緊縮湘贛蘇區的計劃及輔助中央蘇區之作戰”
同時要求,把一切東西都帶走,包括兵工廠的老虎鉗子、印刷廠的石印機、醫院的醫療設備、病床床板、發電機、脫粒機、磨面機。
今日的遂川縣(紅六軍團長征出發地)
紅六軍團
紅六軍團下轄兩個師,計6個團,9700多人,平均年齡不到20歲,還包括10名女性。
軍團長蕭克,26歲,(1907年~2008年,開國上將)
軍團政治委員王震,26歲,(1908年~1993年,開國上將)
軍團政治部主任張子意,30歲,(1904年~1981年,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紀委常委。)
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30歲,(1904年~1950年,後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第17師,師長蕭克(兼任),下轄49、50、51團
第18師,師長龍雲,30歲,(1904年~-1936年,被俘後犧牲)。下轄52、53、54團
蕭克
行軍路線
遂川縣新江鄉橫石村(江西省西南部,井岡山附近)出發
―寨前圩(今湖南省東南部郴州市桂東縣寨前鎮)
―湘江(今廣西桂林市全州縣、興安縣之間)
―陽明山(廣東省、湖南省交界)
―返回湘江
―舊州(今貴州東北部黃平縣舊州鎮)
―烏江
―石阡縣甘溪鎮(今貴州省東北部石阡縣甘溪鎮)。
紅六軍團行軍路線圖
挺近印江
10月4日,紅六軍團行軍到貴州西北部的甕安縣猴場鎮,接到中央軍委電報:
“桂敵現向南開動,紅二軍團已佔印江。六軍團應速向印江前進,無論如何,不得再向西移”。
就是這封電報幾乎斷送了整個紅六軍團。
按照命令,蕭克率部隊從烏江邊折回,向印江方向(貴州東北部)移動,一步一步走進了國民黨中央軍和湘、桂、黔軍早已設好的包圍圈,於是一場血戰在甘溪小鎮發生了。
敵情緊急
當時,國民黨已判斷出紅六軍團將向東北方向移動,去印江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會合。為此,湘、桂、黔軍制定了一個聯合作戰計劃,採取南邊壓、西邊堵、左右兩邊夾擊的戰術,將紅六軍團消滅在石阡地區,並調動了24個團,26,000人。
戰役時空
時 間:1934年10月7日上午9:00
地 點:甘溪,貴州省石阡縣城西南二十公里的一個小鎮
甘溪死難烈士紀念碑
行軍序列
第17師51團偵察班―51團三營尖刀排―第17師51團三營(前衛營)―51團―第17師49、51團―軍團部―第18師
51團三營擔任先鋒營,營長為周仁杰(開國中將)。
甘溪之戰
根據中央軍委提供的情報和路上偵察到的情報,四周都沒有敵情,這對於數日來一直被圍困和追擊的紅六軍團來說,好得有點不令人放心。就在此時,令人不放心的情況真的發生了,而且很嚴重。據偵查員抓到的“舌頭”說,前面就是桂軍的第19師(周祖晃部),按原來計劃紅六軍團本來是選擇西南軍閥中最弱的黔軍方向來突圍,如今卻碰上了硬骨頭桂軍。
不僅如此,在生死攸關的前3個小時,不知何故紅六軍團並沒有迅速做出有效部署,搶佔有利地形,反倒是桂軍迅速佔領了道路兩側的制高點(鎮北面和東面的群寶山和虎山),且桂軍大部分是廣西人,善於山地作戰,武器裝備也精良;反觀紅六軍團,機槍少、子彈也少,輜重也影響了部隊的機動能力。
戰鬥持續了8個小時,狀況異常慘烈,下午五點戰鬥結束。突圍出去的紅軍,撤入了深山老林,在沒有食物,沒有嚮導、沒有藥品、沒有彈藥的情況下,歷盡千辛萬苦、突破重重包圍,於10月24日到達印江縣木黃鎮,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後與紅二軍團一起,在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的領導下,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的長征。
印江縣木黃鎮
後記
多年以後,當年的軍團長蕭克回憶道:
甘溪戰鬥,一經憶起,心膽為之震驚......
甘溪戰役,是紅六軍團長征以來遇到的最殘酷的戰鬥,僅3,000餘人成功突圍,損失過半。但是紅六軍團的鮮血沒有白流,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總結失敗經驗和教訓的團體,是一個善於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團體,一個有著堅強意志和信仰的團體,甘溪戰役加速了中共中央制定正確軍事路線的進程,間接促進了1935年1月遵義會議的召開。
紅六軍團
參考文獻:周仁杰《震驚心膽的甘溪之戰》
閱讀更多 雁翎史書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