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前言

本篇文章提到的明朝末年反抗清朝(包括後金、滿洲)猛將,不以其建立的功績、武藝的高強為評判標準,只以一個“猛”字來衡量。可能有的在歷史上籍籍無名,有的有勇無謀,但單憑一腔熱血,在明朝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在智者的眼中可能只是匹夫之勇、“莽漢”一個,但他們率真的個性、豪氣干雲的膽量就值得我們尊敬。本文中賀世賢、趙率教、滿桂、祖大弼皆出自名將袁崇煥麾下,正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

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袁崇煥

劉綎,1619年,薩爾滸之戰

劉綎(1558年-1619年),江西南昌人,萬曆年間武狀元,手使一把120斤鑌鐵大刀,人送外號“劉大刀”,身經百戰,有萬夫不當之勇,被譽為“晚明第一猛將”。1619年,薩爾滸之戰,時任遼陽總兵的劉綎,在其他三路大軍相繼敗退之時,獨率右翼南路軍深入敵後300裡,攻下3個營寨,路遇滿洲太祖努爾哈赤,劉綎揮舞鑌鐵大刀,殺人敵陣,眾滿洲軍拼死抵擋,雙方殺得難解難分,劉綎越戰越勇。努爾哈赤一看力戰不成,施計策假冒明軍,劉綎遭偷襲遇害。後人曾有詩云:

奉命西征膽氣豪,大刀示勇姓名高。

臣心原是忠明者,可惜胸中無六韜。

劉綎雖謀略差一些,但他的“豪”、“勇”、“忠”著實令人稱道。現臺灣的威靈廟祭祀的大將爺即是劉綎。

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劉綎

賀世賢,1621年,沈遼之戰

賀世賢(?—1621年),陝西榆林人,袁崇煥手下將領。1621年,努爾哈赤征服葉赫部落之後,聞遼東經略熊廷弼憤而辭官,當即兵發瀋陽。賀世賢率兵僅千餘人出城迎敵,被滿洲軍四面包圍,身中十四箭,手下護衛勸賀世賢撤退遼陽,再謀反攻,賀世賢大呼:“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面目見袁經略乎!”隨即揮舞鋼鞭殺入敵群,力劈數人,最終中箭而亡。

賀世賢此時已身中十四箭,回撤遼陽不失為明智之舉,料也不會有人說三道四,但卻以殺身成仁的方式為國捐軀,著實令人感動。這樣的義舉雖愚一些,卻能感染更多的明朝將士憤起殺敵;雖對明朝滅亡於事無補,卻比撤退更能贏得對手對明朝的尊重。

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賀世賢

趙率教,1929年,遵化之戰

趙率教(1569年-1629年),陝西靖虜衛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武進士,袁崇煥愛將,曾參加寧遠之戰、寧錦之戰。1629年,皇太極忌憚袁崇煥的勇猛,率八旗勁旅繞道龍井關攻打明都燕京,攻至遵化州(今屬河北),時任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奉旨馳援,與四倍於己的滿洲軍展開激戰。趙率教深知此時唯有奮勇出擊,方有一絲勝算。遂身先士卒,殺入敵陣,從辰時 ( 07時至09時)殺至申時 ( 15時至17時),終是“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趙率教身受重傷,只得率眾兵丁殺開一條血路,欲撤至遵化城內。奈何城中守將朱國彥卻不讓進城,趙率教憤而自刎殉國。

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趙率教

滿桂,1630年,燕京之戰

滿桂(1594年—1630年),宣府(今河北宣化)人,袁崇煥愛將,曾參加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屢立奇功。1629年,皇太極繞道龍井關偷襲明都燕京,袁崇煥奉旨率趙率教、滿桂馳援。1630年,皇太極施反間計害死袁崇煥,袁崇煥手下除趙率教遵化之戰殉國外,祖大壽、何可綱等其他將領聞聽此訊,激憤之下回兵山海關,把崇禎皇帝給晾這了。只有這滿桂留了下來,護衛燕京。滿桂原本計劃守城待援,崇禎卻令滿桂出城退敵。滿桂無奈率兵出城與滿洲軍展開死戰,從早晨鏖戰至傍晚,終因寡不敵眾,力戰而亡。後人曾有詩,描述袁崇煥及趙率教、滿桂兩位愛將的冤死:

大好京畿付劫灰,強胡飽掠馬方回。

誰雲明社非清覆,內訌都從外辱來。

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滿桂

祖大弼,1631年,大淩河之戰

祖大弼(?—1631年),遼寧遼陽人,祖大壽之弟(屬袁崇煥麾下),作戰異常驍勇,號稱“萬人敵”;又因行事魯莽,打仗時喜歡連呼帶喊,私下又送外號“祖二瘋子”。1631年,皇太極親率八旗勁旅進犯大明,攻至大淩河。在明朝遼東巡撫邱禾嘉胡亂指揮下,兩路援軍吳襄(吳三桂之父)、宋偉相繼敗退。大淩河守將祖大壽、何可綱霎時孤立無援,軍心不振。祖大弼看著眼裡,急在心裡,“擒賊先擒王”,於是私下組織了120人的敢死隊,準備深夜前去偷營劫寨。是夜,滿洲軍久勝之下略有鬆懈,皇太極正在大營內批閱公文,祖大弼手提大刀直入帳內,直奔皇太極。兩名侍衛急忙攔截,皆被祖大弼秒殺,皇太極忙解下佩劍抵擋,交戰數個回合,皇太極已落下風。這時,祖大弼手下死士和趕來護駕的阿濟格、眾侍衛也已鏖戰在一起。祖大弼看滿洲兵越來越多,呼嘯一聲,率眾死士突圍。回城一清點,僅有幾人受傷,無一死亡,看來祖大弼的敢死隊的戰力絲毫不輸滿洲的“大內侍衛”,明朝非不強也,實是朝廷無能也。

祖大弼此舉,堪比《三國演義》中“甘寧百騎劫曹營”,看看甘寧凱旋時的待遇:

甘寧引百騎到寨,不折一人一騎;至營門,令百人皆擊鼓吹笛,口稱:"萬歲!"歡聲大震。孫權自來迎接。甘寧下馬拜伏。權扶起,攜寧手曰:"將軍此去,足使老賊驚駭。非孤相舍,正欲觀卿膽耳!"即賜絹千匹,利刀百口。寧拜受訖,遂分賞百人。權語諸將曰:"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

祖大弼雖未受到明朝如此褒獎,但明朝守城官兵無不暗贊不已。人生有此一壯舉,值了。

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盧象升,1639年,鉅鹿之戰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常州府宜興縣人,曾與起義軍激戰大小數十場,戰無不勝。盧象升愛兵如子,戰時經常身先士卒,十分驍勇,時統領宣府、大同、山西軍務。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與清軍對壘,兵部尚書楊嗣昌、監守太監高起潛擁兵不救,終致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最後,盧象升率領僅剩的五千士兵與清軍死戰,盧象升殺了個十進十出,怎奈清兵越打越多,副將虎大威勸盧象升突圍,盧象升道:

吾受命出師,早知必死。此處正我死地。諸君請突圍而出,留此身以報國!盧某內不能除奸,外不能平敵,罷罷!從此與諸君長別。

隨即,揮舞寶劍,單槍匹馬殺入敵陣,砍瓜切菜一般殺死清兵百餘名,最後身中四箭三刀,力戰而亡。後人曾有詩云:

慷慨誓師獨奮戈,臣心未死恥言和。

可憐為國捐軀後,空使遺人雪涕多。

詩中“獨”、“恥”、“可憐”、“空”四句,顯出盧象升的“勇”、“猛”、“忠”、“義”,正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明朝末年六位抗清猛將,四人出自同一名將手下,兩人曾籍籍無名

盧象升

參考文獻:《清史通俗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