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江西臨川會出那麼多人才?

三四七笑生


中華大地,人傑地靈,幾千年來誕生了無數牛人。但是,因為中國太大了,牛人誕生的地方比較分散,同一個地方誕生很多名人的情況比較少見。

然而有一個縣城例外,這個縣城被稱為“才子之鄉”,堪稱中國頭號人才盛產基地,走出過多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文學家、戲劇大師、畫家。
這個縣城,名叫臨川,屬於江西撫州。

為什麼臨川會出這麼多人才?

臨川能成為獨一無二的才子之鄉,要得益於臨川的風水和文化的風氣。
先看風水。臨川周圍有三條河,贛江、崇江、撫河,這三條河在臨川合流,匯入長江和鄱陽湖,所以臨川是眾水匯合之處,風水學上叫做“聚水”。











臨川的北部是山,三水環繞,有山有水必有氣,這叫“聚氣”。有水有氣,必有大發,所以臨川的風水極好。雖然外面改朝換代,但不妨礙臨川人傑地靈。第二個原因,是臨川的讀書風氣。唐朝時,王勃同學的《滕王閣序》裡就寫到了一句,“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說明從那時起,臨川的文氣就已經出名了。臨川從建縣到隋唐,無數牛人在這裡做過官,王羲之、顏真卿、謝靈運、戴叔倫、馮延巳、劉義慶,《詩品》的作者鍾嶸,《通典》的作者杜佑。這幾乎都是各個時代最牛的書法家、文人、評論家,這些人對臨川文化的影響肯定是非常大的。到了五代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北方很多大家族來到南方避亂。臨川的經濟更好了,文化教育事業更發達了,大詞人陸游、葉夢得都來臨川開過講座,傳播文化,據史書記載,當時的臨川學校林立,十個人裡面有六七個都能拿筆寫詩作文。十個臨川人,六七個都能提筆作詩,這就是臨川的讀書風氣。我覺得,風氣要比風水重要。風水好的地方不止臨川一個,但臨川這個地方歷來對教育的重視、對百姓的文化普及,是其它地方不容易做到的。能讓一個地方的人都願意拿起書來讀,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最怕的事情就是,沒有人再願意拿起書來讀了。

羞羞的鐵拳


【臨川在哪】



臨川區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中游。是撫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



【臨川“才子之鄉”的由來】

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讚歎,“臨川之筆”成了“臨川才子”的代稱

【”才子之鄉“的名人有哪些?】

名儒鉅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向為世人矚目。“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湧現的生動寫照。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餘人,湧現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撫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成就大。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100多人。《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幾佔四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鞏、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游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佔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讚歎,“臨川之筆”成了“臨川才子”的代稱。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見《候鯖錄》)。到了明朝中葉,隨著贛東民謠:臨川才子金溪書的廣泛傳播,“人才之鄉”便被人民大眾改稱為“才子之鄉”。長期以來,臨川人民既引以為榮,又深感過譽,一直把它作為鼓勵鞭策、奮勇上進的精神力量。

興於宋

臨川自東漢和旁永元八年(96)建縣,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由於歷史的機緣,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詩人謝靈運,戴叔倫,詞人馮延已,文學家劉義慶,文學評論家鍾嶸,史學家杜佑等,都在這裡做過地方官,對臨川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

在戰爭頻繁的五代,北方王、李、曾、晏陳等世家大族相繼避難南來,卜居臨川。臨川人口逐漸增多,生產迅速發展,商業、手工業日趨繁榮。到了北宋初期,已經出現了“翳野農商”、“賈貨駢肩”(張保和《羅城記》)的盛況。當時,北宋統治者採取“興文抑武”的政策,大力發展學術教育,偏重開科取士,對科舉錄取的進士獎賜有加,考取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榮於作戰立功的武將,一時文風大盛。在這一封建文化高漲的時期,著名文學家曾鞏,葉夢得和大詩人陸游相繼來臨川居住或宦遊,大力舉辦教育,傳播文化,境內“各地學館林立,釋耒耒呂而事筆硯者,十之六七”(清乾隆《臨川縣誌》),苦讀書,應科舉成風。

正是宋代的科舉制度,導致臨川人才激增。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80)至宋度宗鹹淳八年(1272),境內先後有129人考取監生,205人考取貢士,525人考取舉人,446人考取進士。進士中,北宋135人,佔32.58%,南宋305人,佔67.42%。中榜人數之多,在江西各縣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次考取12人,寶慶二年(1227)一次考取18人,鹹淳元年(1265)一次考取22人,分別佔全國錄取進士總數(每次300人)的4%、6%和7.33%。“儒林傳為美談,公卿聳觀,朝野震動,盛稱臨川為人才之鄉”。(董震《東發日鈔》)

宋代,臨川人通過科舉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節度使,4人官拜御使史,17人官任尚書、侍郎,10人擔任知府、剌史,俱各政績顯著,特別是晏殊,王安石,不愧為臨川才鄉出類拔萃的人物。晏殊在宋仁宗時擔任宰相,“大興學校”、“力進賢才”(歐陽修《神道碑銘》)延續北宋初期和中期的“太平盛世”,名垂後世。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擔任宰相,“矯世變俗,推行新法”(《宋史•王安石傳》),改變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功著千秋,他的“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堅定執著,一往無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在國內外產生深刻影響。


臨川晏殊

在兩宋文壇,臨川也是人才濟濟,各領風騷。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政論性強,與韓、柳、歐、蘇、曾等稱為“唐宋八大家”。他的詩、詞雄奇精煉,脫俗不群,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並稱為“北宋四大家”。他和歐陽修主持詩文革新運動,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體,提倡曉暢明白的文風,把詩文創作引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晏殊和他的幼子晏幾道,作嘔稱“臨川二晏”,都是北宋詞壇上的傑出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南唐花間派的詞風,開創了北宋有名的婉約詞派,被後人譽為“倚聲家之初祖”。同一時期,境內還有王安禮、王安國、王雱(世稱“臨川三王”),謝逸、謝薖(世稱“臨川二謝”),危稹、危和(世稱“臨川二危”),陳鬱、陳世崇(世稱“臨川二陳”)汪革、饒節、鄔慮、劉龠、歐陽闢、俞國寶、鄧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詩、文、詞、賦上的成就也很高。據《苕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佑中,臨川謝無逸地黃州關山杏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褚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請群七步為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一闋於壁:‘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颺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標緻雋永,情辭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謝逸與謝薖、汪革、饒節並稱為“臨川四俊”。饒節還被詩人陸游譽為“詩僧第一”,都是“江西詩派”中的重要成員。鄧名世一生從事學術研究,著有《春秋論說》、《春秋類史》、《古今姓氏書辨正》等書370餘卷,在姓氏考評上成就尤高。


臨川先生王安石

南宋時期,臨川才鄉還升起一顆耀眼的明星,一代名醫陳自明。他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寫成《婦人大全良方》24卷,成為中醫婦產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又敢於創新,主張外科外敷內服,辯證施治。敢於突破禁區,最早從事“乳巖”(乳癌)的觀察和研究,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盛於明

元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動盪不安。臨川比較著名的人物只有針灸名醫席弘、法律專家張紹、地理學家朱思本。

明朝建國後的一百多年,社會比較安定,農業、手工業、商業在經歷了一段恢復時期之後,得到穩步的發展。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明令全國府、州、縣學及農村私塾一律用《四書》、《五經》作教材,同時又改變兩宋以詩、賦、策論取士的作法,實行八股文取士,並且強制知識分子應召為官。“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該抄殺”(均見《明史•學校志》)。在這種籠絡、高壓政策的影響下,臨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興旺發達。

明代臨川的人才,仍以科舉為階梯。從洪武到崇禎,境內先後有213人考取監生,364人錄為貢士,302人鄉試中舉,166人進士及第。通過考試,先後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史4人,巡撫總督1人,尚書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總兵、守將11人,擔任同知、知縣的多達136人。入仕人數是宋代130人的2.9倍。職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將,有內政,有外交,有義士,有諍臣。人才結構的群體性和多樣性,“比兩宋有過之無不及”(李紱《臨川縣誌》序)。

“前有陳、羅、章、艾,後有湯、邱、帥、祝。”陳際泰、章世純、艾南英四人飽讀經史,博學多才,所作時文風靡一時,是譽滿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與祝徵、帥機並稱為三大名士,邱作詩才思敏捷,用詞造句,常能化腐朽為神奇,別開生面。祝的文章師承王安石,勁骨奇姿,博大精深。帥機作賦,即景生情,妙筆生花,所作“兩頌”(《平西夏頌》、《出閣講學頌》)“一賦”(《南北二京賦》),深為明神宗賞識,“公卿竟相傳抄,紙為之貴”(《明才子傳》)。

湯顯祖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家。他一生際遇坎坷,在政治上很不得意。萬曆二十六年(1598),他棄官歸裡,家居臨川18年,從事著述,完成他的不朽鉅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川四夢”。“臨川四夢”以《還魂記》的成就最高。《還魂記》又稱《牡丹亭》,是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戲劇傑作。三百多年來,一直受人稱讚,久演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梅蘭芳、言慧珠、俞振飛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曾聯袂演出他的摺子戲《春香鬧學》和《遊園驚夢》,引起轟動。以後又拍成電影,發行全國。1981年和1982年,北方崑劇院、上海崑劇團先後將它搬上舞臺。連續演出,場場爆滿。現在,這部歷史名劇已被譯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種文本,在許多國家(地區)演出,評價極高。湯顯祖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明朝戲劇大家湯顯祖

在歷史和天文學領域,也是群星璀燦,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學家徐奮鵬花了半生的精力,寫成可與《資治通鑑》相比美的《今古治統》20卷。該書在國內並未引起重視,但傳到日本後,卻被統治者視為“佐治之妙藥,興國之良方”(趙翼《曝簷雜記》),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學家吳昊,通過細心觀察,精密計算和反覆實驗,糾正了舊渾天儀的誤差,製成星象位置更準確的新渾天儀,其製作技術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明代,臨川還出了許多正直、愛國人士。“一朝諍臣”傅朝佑,一生嫉惡如仇,先後6次上書彈劾奸相周延儒、溫體仁,一次又一次遭到迫害,最後一次被活活打死在金鑾殿,至死仍不妥協。愛國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懷祖國,目睹日本反動勢力陰謀侵略朝鮮、中國、憤慨萬端,前後三次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回國,密報軍情,使明朝得以預先準備,及時調整部署,援助朝鮮,取得反擊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勝利。傅朝佑堅持真理,朱均旺愛國愛鄉,使境內從明朝起就獲得了“正氣在臨川”的聲譽。(陳元慎《臨川縣誌》稿)

起伏的清朝和民國

清代,雖然沿襲了科舉舊制,繼續採用八股文取士,同時還擴大了錄取名額,增加了“捐納”新規,康熙十七年(1678),又開設博學鴻詞科,以延攬人才。但由於在文化思想上實行嚴酷的控制,嚴禁文人結社,大興文字獄,許多人都把讀書入仕視為畏途,這就給臨川才鄉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從清王朝建立到宣統三百多年間,通過各次科舉考試,境內只有187人考取監生,306人考取貢士,202人考取舉人,101人考取進士。錄取進士的人數是兩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後,有37人擔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內閣中書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擔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9人、同知3人、知縣73人),武職(總兵、把總、鎮守)9人,合計167人,比兩多28%,比明朝少56%。

這一時期,臨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在都才華出眾,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紱,歷事康、雍、乾三朝,歷官文本巡撫、直隸總督及工、戶、吏、禮、兵5部侍郎,敢於為民請命,彈劾貪贓枉法的河南巡撫田文鏡。敢於秉公執法,查清陳元龍等82萬餘兩貪汙銀兩。敢於快刀斬亂麻,疏通津沽漕運,緩解京城糧荒,政績顯著,獲得清世宗“奉國罄心”的獎勵。一代才士李來泰,“博學多識,工詩善文”(紀均《閱微草堂筆記》),康熙十八年(1679)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力挫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名儒宿學,奪得高魁,再次為才鄉爭得了聲譽。循吏紀大奎,任四川什邡知縣時,“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江西通志•臨川人物列傳》),深受當地士民愛戴。清官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縣時,巧斷大案、要案。鐵面無私,為受害者伸冤解恨,時人稱為馬青天。愛國志士英華維翰,任吉林呼蘭知府時,“雷厲風行查禁罌粟,力阻外輪駛入呼蘭內河”(《呼蘭地府志》),保護了人民利益,維護了國家主權,“東北輿論,交相稱許”(見《吉林志》)。

在學術界,有“理學盛於南,文學興於北”之說(李如旻《二水樓文集》)。李紱(榮山人)、紀大奎(龍溪人)都是出生在區內的理學名家。前者著有《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學譜》、《陽明學錄》,力圖調和朱、陸學說。後者著有《觀易外編》,用“易”的觀點解釋、發展陽明理學。兩人都很有成就,很

有影響。李如旻李宗翰、李聯琇、李瑞清都是詩文高手。李如旻的文章冠絕一時,與李紱並稱為“南北二李”。李宗翰、李聯琇文學韓愈、歐陽修,搖曳生姿。詩宗李商隱,沉博豔麗,是當時江西文壇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他善於以篆作畫,以畫入篆,畫花卉惟妙惟肖,繪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書畫界不惜重金求購,譽灌東瀛。

民國時期,雖然廢了科舉,興了新學,但因戰爭頻繁,工農業生產遭到破壞,教育事業受到摧殘,加上社會迅速的變化和各種複雜的矛盾,境內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學、中專。所出人才,軍界有2箇中將,5個少將。政界有2個專員,14個市、縣長。學界有12個教授、副教授。人數之少,連著名學者遊國恩都發出了“才鄉不才”的感嘆。

從事科技教育事業的,有北京大學工商法律系教授吳英荃、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易錫麟、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萬維章、鄉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創辦的桂橋小學,為臨川、撫州、進賢、南昌、豐城、東鄉、南城、南豐、崇仁、宜黃、樂安、餘干、高安等13個縣市培養人才,桃李滿天下。


震旦講武堂


大家注意看,臨川的風水地形,有兩條九曲水經過,大家知道九曲水為吉水,在風水上面九曲水主出富貴,一般人在考慮到風水的時候都會把九曲水考慮進去,比如說反弓煞主兇,但是九曲水上面的反弓煞不主兇,兩條河水形如扇形,這樣的風水有第二個作用就是構成聚財格,這樣的風水能夠聚集靈氣,所以可以說臨川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但是臨川風水有很大的弊端,大家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叫江西不出皇帝,南昌不出官貴,江西這個地方是很難出人才的,也是和水有關,其實在江西這邊臨川的風水能有此作用也是造化,但是面積太小,這樣的風水就很難起到大的作用,對於全省來說,這樣的話,就很難給人一種明顯的改觀,你比如說想到江蘇就想到南京蘇州,想到浙江就想到杭州,因為這樣的風水對於全局都是有很大的影響,但你說想到江西能想到臨川,或者說想到臨川會想到江西嗎,不可能的,影響力不足的原因,這種情況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性。

以後的臨川依然會人才輩出,這是必然的,畢竟其風水或者說生態系統沒有被破壞,但是臨川的影響力依然不會太大,主要還是其弊端就是地方太小,像每年的清華北大破格錄取臨川的少年人數不在少數,這也證明了臨川人傑地靈,但是人數就那麼多,這樣就處在比較尷尬的地位了。


Beanie豆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一個人才揚名天下,帶來的蝴蝶效應明顯,作為想要揚名的志向驅動的多數人將互相作為激勵又互為榜樣,有了參照物自是互勉互生。

這裡以王安石作為樣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東鄉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國首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裡:“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生於臨江軍(今江西清江)。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

王安石的例子有很明顯的榜樣作用,同時蝴蝶效應也最為明顯。自古講究學而優則仕,而王安石官拜宰相,這是多少文人想要企及的人生高峰。

榜樣的力量效應,造就了人才的良好培養氛圍,也發展出濃厚的爭做名人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喬傳媒


十個臨川人,六七個都能提筆作詩,這就是臨川的讀書風氣。我覺得,風氣要比風水重要。風水好的地方不止臨川一個,但臨川這個地方歷來對教育的重視、對百姓的文化普及,是其它地方不容易做到的。


成成影視工作室


臨川地處江西中部,歷史上政治穩定,經濟富足,民風向上,有良好的教育傳統,歷史上出的名人很多,人才多和名人多應該不是一個概念!所以我並不學得臨川人才多。現代臨川高考成績很好! 這和學生的流動有很大關係,但撫州教育水平一直在全省是排前的。


112783170


那是歷史上的人才吧,漢唐以前可是中西部人才多,宋明開始商業中心南移,南方才開始發展起來。經濟上去了,相應的教育也上去了。所以會出現那麼多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