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只有日系汽車公司願意對中國出售技術和平台?

饃饃就西瓜


只有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國外車企早就把中國這個大市場視為自己的錢袋子,期待著國外汽車公司對中國出售技術,就等於從期待他們從自己的口袋裡拿錢!

汽車相關的核心技術是永遠不可能賣的,允許使用發動機、允許使用底盤等零部件就等於出售技術了?當然不是,一汽是我國最早和國外車企合資辦廠的,和馬自達、豐田、大眾都有合資工廠,照理來說,經過這麼多年的技術融合,早就應該獨步天下了,可事實真的如此麼?現實是一汽的自有品牌仍然老樣子,從核心技術方面,一汽和奇瑞、吉利相比並沒有什麼優越性,這兩個車企的自主品牌早就百花齊放了,一汽呢?

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

使用馬自達的底盤、發動機,供應配件,然後換個汽車車身,根本不等於轉讓技術,而這些配件的組裝也基本談不上什麼技術含量。同樣,東風用日產的一些發動機、變速箱換個標生產的啟辰也只不過是市場行為罷了。除非馬自達轉讓了創馳藍天技術給一汽,我們可以認為其真的轉讓技術了。

早期,國產車企剛剛起步時,根本沒有能力自己生產發動機和變速箱,當時,國內能買到的發動機只有綿陽動力和三菱兩個品牌,而相比較之下,三菱無疑是佔有優勢的。因此,國內車企在萬不得已之下也只能選擇三菱,實際上就像一汽和馬自達一樣,三菱只不過給這些車企提供配件罷了,因此說不上技術轉讓。

實際上提供汽車零部件只是日系的一個戰略而已,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緊缺,但是日本的汽車工業發達,實際上日本為全世界的眾多車企都提供汽車零部件供應。而大眾或者雪鐵龍這些德系或法系的所謂的“保守”,只不過是其企業經營策略和日系不同罷了!

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出發點是好的,國內汽車也逐漸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但是客觀來看,國產的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其它零部件等方面還是與國際上有很大差距,只有自己自強不息才能不受制於人!


眾口說車


不涉及民族情緒,我談談我對日本技術轉讓的看法吧!

首先,不得不承認,日本在新技術應用方面還是落後德系車的,或者說日企喜歡把現有技術的潛力進一步挖掘,新技術多數是建立在原有成熟技術上的小升級,這樣的好處是在可以省下一大筆更換流水線的成本,而這部分節約下來的錢,也會體現在最終售價上!德國車企現在基本已經是民用車新技術的領航了,在新技術應用上一直走在行業領先,同樣,應用新技術的代價也同樣存在,首先新流水線的成本最終必然是消費者買單,其次,新技術的應用就意味著新問題的出現,很多問題還是不可預見的,對汽車技術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相關電子控制的程序,比如發動機噴油,變速箱官方邏輯等,都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才能做好的,所以方面大眾在國內DSG就因為不適應中國城市駕駛情況出現了大面積問題!

廢話了一段技術的話題,再說商業問題!日本和德國的技術在中國都有同一個問題,就是你給了我專利教了我技術,可是我們還是做不好!這不只是中國車企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配套產業的問題,車企的技術,精密度做得再好,但是很多定製配件的精密度未必能跟上,匹配度也沒法達到德日兩國的標準,這是整個中國車企面對的一大問題!而在德日車企看來,中國的技術進步也是非常快的,從越來越多的合資車就可以看得出來!而從國內車企的角度看待德日的技術,相對來說日本技術大多數都是在成熟技術上做優化的,無論從成本角度還是技術掌握難易度角度來講,日本企業的技術肯定更受歡迎。所以我覺得從技術引進方面講,先排除外企對中國技術壁壘的前提下,如果外企對中國全部敞開技術轉讓,國內車企也肯定會更多選擇日本技術!

再回過頭來看德日兩國的車企,他們對中國其實都有專利出售,無法否認的是,他們賣給中國的技術從來不是他們的新技術新專利,但是中國的汽車行業也的確是這兩個國家帶動起來!如今國內車企的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甚至已經有出口銷售了,對於這樣一個緊追而來的後輩晚生,技術壁壘是沒作用的,國內已經有自主研發的發動機,自主研發的雙離合變速箱,自主研發的電子系統,按這個趨勢,中國車企的技術進入世界汽車行業的主流水平遲早的事情,作為商人,手頭的技術肯定是趁現在還賣的掉就賣了啊,等到中國自主研發出同水平同質量的東西之後,就只能賤賣甚至未必賣的掉了!所以德日車企紛紛把自己的技術積累賣給中國,在出售的過程中,必然是把自然吸氣做得更極致的日本技術賣的更好了!相反,在新技術研發上,渦輪增壓和雙離合國內車企都在做,不是因為國內汽車技術已經可以和德國媲美了,而是因為新技術領域的專利壁壘沒自然吸氣發動機那麼多,無論從後期生產成本考慮還是從企業品牌提升角度考慮,自主研發新技術肯定對車企更有利,比如國內很多車企都把新能源車作為自己彎道超車的機會,而不是去死磕自吸發動機!自然吸氣發動機就不一樣了,日本車企太狠了,折騰了這麼多年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專利多數都是日本的了,國內就算想研發,看著這也有專利,那也有專利,明明技術我們都會的差不多了,但專利確都是別人的,而且就算研發出來了,中間花費了那麼多的資本卻未必有多大好處,所以對於自吸發動機的技術,肯定是買的更划算!

所以我的答案是,不是日本更願意賣給中國,而是中國車企更願意買日本的技術


烤麵包的胖紙


如題所問,日系車其實是將技術借給它所在的中國合資工廠,相信他們會派自己的的員工過來,指導進行相應的技術生產,其實核心技術都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裡,如果合作破裂,當他們的人離開之後,技術也會被毫無保留地帶走。



因為目前的汽車市場日系車只能在第二梯隊,它們迫切希望能突出重圍,與第一梯隊的德系,美系車掰掰手腕,所以他們會不吝嗇地提供自家技術,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多掙錢。



如果在製造工廠待過,你就會明白,所謂的生產技術不僅僅是一堆圖紙,一堆標準,一堆參數而已,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如果照搬一套生產技術,你會發現成品完全是另一回事。比如說需要在發動機缸蓋鑽一個孔,這個孔的工藝要求是深度10mm,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加工,可能每次鑽到一半刀就斷了,這時候你發現,你所有的工藝流程,製造標準都拿到手了,可用什麼材料的刀卻不知道,這個東西,人家卻不告訴你,所以你沒法鑽出這個深度10mm的孔。



所以說日系車所謂的技術轉讓,無非是將一些不重要的東西告訴你,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永遠都握在自己手裡。


造車人說車


說起日系車,估計很多人都會抵制,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日本很多工業性的產業技術確實很發達,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先去掉以往的歷史色彩來看,為什麼美國日本願意提供汽車行業的技術,而德國卻不願意提供呢?



而對於國內來說,我們不可否認,在汽車行業上的確實相對薄弱,在上個世紀,也就是9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的品牌進行合資,那時候消費者開始大量使用合資企業的產品,比如小到家電,大到汽車行業,畢竟跟那個時候相比,外資產品確實有他的優勢存在。

在汽車行業裡,一汽、上汽、東風等等國企開始於大眾、豐田、本田、通用等外資品牌合作。但是從那個時候到如今,卻沒辦法實現當初那種以市場換來技術的設想,尤其是對於德國的汽車企業,基本杜絕提供技術和平臺給國內,反而相對來說日系、美系卻願意提供給技術跟平臺。



但對於德國而言,當初,奇瑞當設計製造出第一款車時,大眾就不壞好意的賣了一批奇瑞的車回德國拆開分析研究。他們發現奇瑞的一個零件和接口可以和上海大眾的一個零件無縫連接使用。

德國大眾就給上海大眾下命令,不準出售零件給奇瑞,妄圖打壓奇瑞。

要知道上海大眾可是中國上汽和德國大眾的各佔50%股份的中外合資企業,而奇瑞當時還是一汽旗下的企業。一汽可是德國大眾的合作伙伴,一起合資了一汽大眾。德國大眾連自己合作伙伴的企業都這麼打壓。可想心胸多麼狹窄。

當初中國汽車業實行市場換技術的戰略。當初德國大眾進中國市場前,答應市場換技術。我們中國給他們市場,讓他們賺大把的錢,他們給我們技術,雙贏兩利的事情。

但德國大眾至今仍然嚴密封鎖技術,甚至他們內部的中國人都不讓接觸核心技術。當初答應的好好的,現在反悔了。

為了這事,我們無權去幹涉,但你不想給我們中國人技術,那當初就別答應。還有沒有誠信和道德,以及商業契約精神。

一汽最先就是和德國大眾合作,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一汽用的居然是日本馬自達的技術。一汽和德國大眾和日本馬自達都合作,雖然日本從歷史上來講給國人的印象就是很壞,但至少他們還是提供了不少技術的,這點就比德國人強,大眾是一丁點技術也不給提供。

Anywhere anytime,覆蓋全國的移動互聯網汽車救援網絡平臺,救援就在你身邊"sos1295",關鍵時刻顯身手!回答車主各類養車用車急救問題,認為有用的請關注並點贊,謝謝!

哈嘍 我加了“sos1295”


孫行者汽車救援


這個說法真的是過於片面了?真的是隻有日本才給中國提供配件(注意不是技術)嗎?一汽的奔騰系列就有用大眾一二十年前的技術,東風的風神系列大部分用的也是神龍(東風雪鐵龍的母公司)的配件。

你應該也看到了我專門把配件和技術分開來說,省的我們混淆概念,無論是和東風合資的廠家還是和一汽合資的廠家,其實都有給東風或者一汽提供組裝配件,只不過我們要搞清楚只是提供配件,關於技術這一塊其實兩個廠家完全還是兩眼一抹黑。舉個列子,我之前做過東風風神s30和雪鐵龍愛麗舍的售後修理,s30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全部但是完全照搬雪鐵龍的東西,但是質量穩定性上簡直就是天差地別,武漢的出租車用的就是這兩款,東風現在簡直就是出租車界的笑柄,很多修出租車的修理廠都聲明不修東風s30,因為問題是在太多,太複雜,並且各種併發症能要了司機和師傅的命。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東風和一汽永遠都是拿來主義,從來不做消化吸收,這就是東風和一汽的現狀,我做東風和一汽配件的朋友都知道,東風和一汽這幾十年來其實一直都是原地踏步走,還只是個大組裝廠,完全沒有自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

近幾年來,我們自主品牌奇瑞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一直堅持正向研發,並且一直穩定的輸出新產品。比亞迪的電動車技術積累已經佔世界的前列,吉利的主動安全技術也是一直在進步。

但是我們的東風和一汽一直都在吃合資的剩飯,原來是政府的設想是市場換技術,誰能料想到市場已經被別人佔領,但是技術我們的兩大國有廠商還完全沒有摸到門檻,在組裝廠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發現裝


日本從跟我們建交後就一直在幫助我們的民族工業成長,涉及到各行各業,從家電,輕工,化工,電子電氣,重工到汽車工業,不誇張的說,我國民族工業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的幫助,你可以說日本人另有目的或者心懷鬼胎,但是我們的民族工業水平確實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反觀歐洲包括很多腦殘日夜膜拜的德國,就一個大眾,打著市場換技術的旗號進來,三十多年過去了,除了在2000年以後給提供了一個八十年代的奧迪100平臺(就是紅旗名仕和世紀之星),對我們的民族汽車工業有過任何幫助嗎?僅憑這一點,我支持日貨,抵制大眾!

補充:一年前的回覆,這幾天又火了,我只想告訴那些質樸的可愛的人,這個世界國與國之間沒有無私的幫助和奉獻,收起你們的天真,關鍵在於,我們不管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只在乎我們得到了什麼!


rqtommy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就是,日系品牌真的那麼好心嗎?願意對中國品牌出售技術和平臺?

以現在的合資品牌來看,長春一汽在技術上沒少受到豐田的幫助,而東風汽車也沒少用本田的技術。但事實上,大多數日本汽車企業有這麼一個規定,凡是對外出售的技術或者平臺至少在國內現有技術能對外保持十年領先水平才能出售。也就是說,就算日系車“大方”的給我們技術用,那也是人家淘汰了十年以上的技術。

所以說,從汽車企業的核心技術來講,沒有哪一家是願意分享給別人的,頂多也就是相互合作,大家共同擁有這項技術。而且,當年國內自主品牌沒少吃三菱發動機的虧,那是自主品牌剛剛崛起,在發動機上缺少核心技術,無奈只能採購三菱淘汰的技術。日本本土的4G63發動機是性能相當強勁的一款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在當年也搭載在EVO上。但到了國內,這款發動機卻閹割了大部分技術,並且在發動機的參數上,也有明顯的不同。雖然這款發動機技術成熟,但同時它太過老舊了,以至於在油耗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後來,自主品牌紛紛自主研發自家的發動機,擺脫了對三菱的依賴。

商人都是逐利的,這是不變的真理。哪家汽車企業也不會輕易的把自己核心技術拱手相讓,當時北汽購買的薩博9-5平臺,也是人家淘汰的技術。所以說,日系車真的對中國出售技術和平臺了嗎?


高氏觀市


溫水煮青蛙而已。扼殺自主研究與設計。從源頭保證技術優勢。更別說相關的金屬,化工,橡膠,能源介質上的突破。汽車看似是由鋼鐵與一些工業產品堆積,在力學,材料學,工程學上搞好就行。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金屬的強度,硬度,塑性,韌性,疲勞度變化,帶來的重量,工藝技術,工時,成本。不同金屬又如何有效配合。例子,合金與混合金屬。就是兩個不同概念。一個是通過熔鍊,一個通過爆炸後的結合。相關參數都不同。成本與效能上也不同。焊接與其餘連接工藝。

化工行業的產品,阻尼器,支撐件,緩衝件等等。大多用化工產品,淘汰了笨重而昂貴的金屬部件。沒有強大的化工與匹配的工業設計。汽車廠商不知道怎麼匹配。重量,耐磨性,減震性,使用壽命,成本與維護便捷性。對於廠商來說,關係到品牌。能不重要嗎?

橡膠更不說了。從輪胎到密封,少不了。人工與天然帶來的不同性能,各部件的減震,隔音,密閉性,不同要求。也帶來了成本與客戶使用感受。如各類油缸密封圈,油封,密封墊。

油品好壞,直接影響了,動力表現。加上環保。反推化工變革。電池工業的變革。天然氣,氫,甲烷,乙醇產業發展。相關的能源介質裝載器皿變革。油箱由金屬變為塑料,電池耐腐蝕,耐高溫的外殼。耐高壓易生產低成本的氣體儲存裝置。

日本人給你看似現成的東西。實際上把你的所有的相關產業都已經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並且所有產品的設備與工作原理,工藝都得從日方購買。這方面的錢比送的平臺與技術,成本上要高的很多。並且是以後的產品的研發與製造,以及長期受制於日本人。對應的工業規劃,規範,規格。慢慢變為日式標準。歐美的工業體系,標準可能會從中國減少於消失。市場上都是使用日系工業化體系下生產的產品。

一個汽車產業背後是靠一個國家整體工業化來支撐的。單方面的工業優勢工業化國家,在汽車這類綜合應用的產業裡,是無法常期立足的。如英國,俄羅斯,就是典型的例子。都有完善的重工業與金屬方面能力,英國更是在化工領域開啟很多先河。但落實下來,兩國在汽車產業現在成邊緣化。因為相關領域沒能跟上。並且隨著汽車產業的衰落。上述國家民用工業領域也是一落千丈。


雲無相22974309


你說的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比如日產騏達,換個殼子變成了自主品牌啟辰R50,本田思域,變成了東風思銘,就連即將推出的紅旗H5,也是用的馬自達阿特茲底盤技術。以一汽為例,分別有一汽大眾,一汽馬自達,一汽豐田三個合資車企,但是一汽的自主品牌紅旗,奔騰,夏利等,大多使用的都是日本技術。


對汽車有所瞭解的人肯定知道三菱的4G系列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在國內可謂紅極一時,很多熱銷的國產車都選擇搭載了這款發動機,如長城哈弗,奇瑞,江淮等品牌都是這款發動機的忠實用戶,三菱4G系列發動機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省油,穩定性好,但是動力表現卻不突出。

其實仔細看,國產品牌使用的日本技術基本上都是日系車企的淘汰技術,包括老騏達的平臺,和三菱發動機等。而最新型的核心技術也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與其說是日系品牌願意對中國出售技術,倒不如說是日系汽車技術符合中國國產車的發展,因為他的價格優勢以及可靠性對於剛起步的國產品牌有很大的吸引力,國產品牌更願意去購買日系技術。


活在烏托邦


這個問題我們也只是分析猜測,具體原因只有當事人知道。馬自達這個車企確實挺有意思的,挺堅持原則的一個企業,屬於技術宅。既然喜歡玩技術,那麼就不怕把技術交給別人,因為他們可以不斷的創造出新技術,新方案。而有些車企業屬於靠著某種技術萬年不更新型的,他靠著這項技術不斷攫取利潤,自然不能出售給中國。日系車企願意出售或轉讓技術,也有他們重視中國市場的原因,要想在中國市場長期發展,必須要和中方代表搞好關係,適當的分享一下技術有助於長期合作。

不願分享技術的一般都是歐洲車企。我覺得尤其是大眾。一汽上汽和大眾合作那麼多年了,始終沒從德國人那裡學到一點技術。一個原因是歐洲人傳統的就很高傲自大,確實有點看不起中國人。還有原因就是歐洲車企的主要市場不一定都是中國,再加上了解中國人的心理,知道就是不給你技術,你也會乖乖的和自己合作,為什麼?因為中國消費者就認歐洲貨啊。

美國人都是蘿蔔大棒策略的典型代表。美國車企也不願給中國技術,但是美國人有一點比歐洲人強的,就是他沒有歐洲人骨子裡的高傲,所以說美國車企不給技術主要是想保持自己在這個行業的絕對領先地位。平時大棒,就是不給你技術,就是要賺中國人錢。非常時期受到市場壓力,權衡利弊,無奈給中方點技術,緩和一下情緒,保持一下市場,這就是蘿蔔。其實最關鍵的是美國國內市場巨大,不靠中國市場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