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陽傳說(二)羊肉湯的來歷

簡陽傳說(二)羊肉湯的來歷

【一】 三國名將簡雍版:簡雍因為軍、政事務繁雜,積勞成疾,久治不愈。其實大概是營養不良,當地一老者進獻一方。這方子其實很簡單,就是羊肉燉蘿蔔。簡雍服食後,果見奇效。後來,人們又在湯中加入豬骨、鯽魚等料,燉的時間延長,一甕子鍋水通過十個小時左右的熬製,那湯最後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湯色也變得又白又香。

【二】 三國阿斗版:阿斗終日貪玩,劉備將其禁閉到簡陽的丹景山,強令苦讀。一天阿斗下山玩耍,餓了,忽然聞 到一股香味,便順著這香味傳來的方向尋找,找到了一戶農家。這農家正燉著羊肉湯。阿斗的老師上前希望討得一點吃的。農家也不吝嗇,將燉好的羊肉湯招待阿斗。這阿斗一吃,喜歡得不得了,纏著老師每日都要吃這羊肉喝這羊肉湯。老師說可以,但你必須完成功課才行。從此,阿斗為了有羊肉吃有羊肉湯喝,只好聽從老師的話了。這傳說無據可考,但簡陽羊肉湯的確最早起源於三岔壩靠龍泉山脈的丹景山一帶,丹景山玉皇樓及十二殿下確實有劉禪讀書的洗墨池、讀書檯等遺蹟。

【三】簡陽羊肉湯與宋美齡女士有關。1980年,在龍泉山脈東側的簡陽地區,發現一個新的山羊雜交類群。經檢測其血緣屬於美國努比羊後代。一九八一年,四川農學院院長楊鳳去美國訪問,將此情況告知美國專家。對方不久來簡陽實地考察並鑑定,證明此品種確係美國努比羊後代,與美國當時的第三代努比羊血統相近。這一消息,在四川乃至中國畜牧業界引起轟動。因為有關山羊引種試驗,在舊中國的畜牧史中並無記載。那麼,素有“貴族羊”之稱,在世界山羊優良品種中獨領風騷的努比羊,究竟是怎樣來到中國並最終落戶簡陽的呢?

簡陽傳說(二)羊肉湯的來歷

抗戰時期宋美齡隨蔣介石遷居重慶。宋美齡有用牛奶洗浴的習慣。當時找不到足夠的牛奶,便用飛機從美國運回一批努比羊進行飼養,取羊奶代牛奶,以滿足宋美齡的要求。(我的小學時代在70年代的簡陽鄉下度過,那時就聽說宋美齡用牛奶洗澡,不過當時可不是顯示宋美齡的高貴,而是說明其奢華腐敗。)

抗戰結束,國民政府遷回南京。宋美齡將這批羊送給了當時的四川農業大學用作科研。臨近解放時,努比羊由此流落民間。解放後,科研所恢復工作,八方尋找努比羊下落,均無結果。

1980年左右,簡陽為發展經濟,先後引進成都麻羊、瑞士沙能羊、吐根堡羊、薩能羊等品種,結果均不理想。後來,組成科研調查組,對當地的山羊品種進行普查。他們在養馬、老君、三岔等地發現一種耳朵長、鼻子拱、體形高大、體重可達兩百斤左右的山羊時,大為吃驚!因為其外貌與體形均與簡羊的傳統山羊——“火疙瘩山羊”差異甚遠。他們將這一情況火速報告至四川省科委。經鑑定,才得知這是一個新的山羊品種,即失蹤了近五十年的努比羊後代!

原來,這批羊在臨近解放時,被當時簡陽的周家、老君及三岔等地的有錢人買回,並與當地的“火疙瘩山羊”雜交。“火疙瘩山羊”個頭矮小,但生命力超強旺盛。於是,一個具有努比羊血統的雜交品種,在簡陽民間保存並流傳了下來。1981年,四川省科委召集相關科研部門,將新發現的具有努比羊血緣和特徵的羊種,命名為“簡陽大耳朵山羊”。

簡陽大耳朵山羊,不僅體重大,成年羊可達兩百斤左右,而且肉質好,板皮質量高,歷來是外貿出口的搶手貨。後來,簡陽大耳朵山羊作為優良品種,輸出到樂至、南江、河南等地,並與當地山羊雜交,又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優良的山羊品種。近年,簡陽已報國家認證,並正式命名此羊為“簡陽大耳朵山羊”。

簡陽羊肉湯之所以遠近聞名,其羊肉,就取自於簡陽大耳朵山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