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每年進口達2000億美元以上,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國產?

中國芯片每年進口達2000億美元以上,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國產?

2018年5月17日,中央國家機關發佈了“2018-2019年信息類及空調協議供貨的徵求意見”,宣佈龍芯、飛騰、申威這三款國產芯片成功入圍今年的服務器採購名單,取代了此前一直採購的英特爾E系列芯片。

這個信息讓這入圍的三家國產芯片商和眾多國人都非常振奮,因為這是國產芯片服務器第一次進入公開發布的中央政府採購名單。很多人認為,這對國產芯片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義,體現了國家對國產芯片的大力支持。

國家之所以這麼重視芯片的發展,主要原因是國內的半導體自給率只有10%,長期嚴重依賴國外,每年集成電路的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41957萬噸,進口金額11002.86億人民幣,約1617億美元,同年中國的軍費是151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每年花費在芯片上的錢超過了石油進口,也超過了軍費。

目前美國佔據世界53%的芯片生產,全球54%的芯片都出口到中國,也就是說,中國長期以來依靠美國的芯片供給,最典型的就是全球77%的智能手機是中國製造的,但只有不到3%的芯片是國產的。即便是華為,也長期用美國高通的芯片。

中國芯片每年進口達2000億美元以上,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國產?

芯片產業長期被國外廠商控制,中國每年不僅需要鉅額的外匯來進口,而且對中國的產業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2018年4 月16日,美國政府宣佈,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並對中興通訊處以 3 億美元罰款,理由是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隨後中興通訊在AH股宣告緊急停牌。

美國為什麼封殺中興呢?原因就是2012年,中興通訊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將一批搭載了美國科技公司軟硬件的產品出售給伊朗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伊朗電信(TCI)。中興通訊的這筆生意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禁令。

中興被美國政府封殺,這說明了中國的芯片非常脆弱,不得不依賴美國廠家的供給,對中國的國家戰略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

總體來說,中國芯片在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下,已經取得巨大的發展,不過目前我們只能夠實現國產替代的芯片,大部分集中在電源、邏輯、存儲、MCU、半導體分立器件等中低端產品。除了海思麒麟芯片還可以勉強和高通頂級對決,龍芯的CPU、展訊處理器+基帶芯片、同創國芯的FPGA、長江存儲的Falsh、Vanchip的RF芯片、匯頂科技的指紋芯片等,水平和美國還有很大差距。

在對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通信、工業、醫療以及軍事國防、航空航天的大批量應用中,國產芯片距離國際一般水平差距尤大。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很高的關鍵器件: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規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核心領域,還完全依賴美國供應商。

因此,國產芯片崛起之路依然仍重道遠。筆者認為,考慮到芯片產業的發展還包括軟件環境、軟件生態的整體成熟,國產芯片要實現全面可替代,可能要到2030年,屆時國產芯片的自給率將達到80%以上。

那中國現在的芯片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呢?

中國芯片每年進口達2000億美元以上,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國產?

2018年5月,市場研究顧問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發佈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前15大人工智能(AI)芯片企業排名表中,前三名依序為英偉達(Nvidia)、英特爾(Intel)以及恩智浦(NXP),蘋果排名第8名、三星第11名,華為第12名,成中國大陸地區最強芯片廠商。

目前全球知名的芯片製造公司有高通、英特爾、英偉達、三星、臺積電、AMD(超威)、聯發科、海思、蘋果、IBM等公司,美國的實力最強,其次是臺灣,接下來是中國大陸。

當然,如果中國統一臺灣,那麼將會在芯片領域提前超過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