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談顧景舟壺

宜興紫砂壺,當屬民間手藝“壺”中之最,在幾百年制壺史上,輩出了許多善工善藝的傑出做壺人オ,當今顧景舟就可以稱謂“壺藝”的大師,他一生勤勉研修壺藝,一生才華為壺而生,為壺而終,為壺藝的進步發展竭盡精力號稱壺藝泰斗、壺藝大家,他的作品在收藏界享有盛譽,拍賣會上屢創佳績,從目前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當代無人可替代的“壺神”,其眾多門徒也成了壺界頂天立地的人物。他的作品在今壺界為從業者頂禮膜拜,尊為效仿典範,更有“粉絲”向顧老作品虔誠朝拜舞,作為壺藝前輩,晚輩只能高山仰止,對其在壺藝方面作出的成就後人應當感恩戴德。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談顧景舟壺

顧老與我接觸雖不多,但他的作品能說話,能與其交流,我想顧老是一個人,不是神,我們在學習顧老壺藝的時候,也要像顧老看別人的東西一樣,能帶著自己觀點去看,不能人云亦云。看顧老的作品,不論是“仿鼓壺”還是“洋桶壺”,我們都能看出顧氏的風格韻味,我想這就是顧老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同與不同中找到了自己的藝術定位,再原有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改良,使壺藝實現質的昇華,從而形成自已的風格。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談顧景舟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同的人對事物評價均會出現差異,這正是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規律,為了說明藝術具有個性偏好的特徵及相互不同的表達方式,下面就顧老仿大彬“僧帽壺”作一些主觀的看圖說話。時大彬壺表面雖欠工,但氣質好,大氣奔放,如四大金剛,嚴肅莊重。大彬壺為求氣勢,強調了形線的挺拔,舒展了蓮姆,強調尖咀,伸展了頸部,作品協調搭配,曲直有致,收放自然,頂天立地,仙風道骨。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談顧景舟壺

顧老的壺精製俊秀如沉穩勇士,凝重精悍。顧老在仿製時,發現了他認為可改得更好的地方,如壺口沿蓮改矮了一點,肩部腹部變化緩了一點,將原腳部直線改成了孤線,咀改得飽滿厚實了一點。經顧老一改,弱化了時壺部分輪線尖異的銳氣,作品做到了既輕巧又墩實,比例更協調,既大氣又秀氣。

壺“藝”的功夫在形外,就是講的壺的文化內涵的運用。二位大師僧帽壺作品,形制完勝,內涵意境欠妥。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談顧景舟壺

再來看邵大亨制“仿鼓壺”(宜興陶博館藏)和顧景舟制“仿鼓壺”,初看這二把壺,壺身相似,氣韻各有風範,“仿鼓壺”在傳統器形中是比較完美的經典器形。

大享“仿鼓壺”代表了當時壺藝的最高境界,具有大氣練達,大度穩重,線韻流暢暢,咀把之間比例協調,具酒脫自然之美,尤其那壺把的反翹,好似拿著手絹叉腰的服務員,整體形態自若潤厚高雅,較好的體現了珠圓玉潤的特質,體現了設計的科學性和完美性,就是這樣把看似無可挑剔的仿鼓壺,顧老仍然能發現有改進的餘地。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談顧景舟壺

顧老的仿鼓,改進了大亨壺重心下垂,過於穩重,恬靜之態,將壺身加高,底部視覺收圓上提,壺身自然舒展,使壺底線與咀把視覺線韻連貫一氣可成成,口蓋嘴唇減薄,調整了肩頸的空間,讓肩部有擔當力量,頸凹收緊,顯示伸曲靈活,並將大亨壺把的反翹去除,使壺把迴旋乾淨利索,並與壺嘴把氣息連貫,嘴管採用自然彎曲順勢與壺身相連,與壺把相呼應。

經這一改,顧氏渾厚柔綿,俊、巧、秀、美、雅風格自然豁出,一舉成了當代壺藝經典,也成為了市場上競相仿製經久不衰的流行款式。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每當有所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一些利好。如顧老的“仿鼓壺”雖具備了秀美、文人、僧人的儒雅氣質,與邵大亭壺相比,顧壺少了邵壺的大氣、浩氣和一種大將風範,而邵壺則少了秀氣文氣。假如大亨壺稱為大家國秀的話,顧老的壺乃是俊巧碧玉。二者各有長短。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談顧景舟壺

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假如顧老一味地崇拜前輩不為顧老有膽量、有能力,對前輩作品進行自信改良,並能超越,今天我們才有懷念顧老的理由,顧老才能贏得藝界的認可和尊重。

繼承傳統與改造創新,是文化藝術永恆的主題,前輩們在傳承的同時也在創新,我們也要學習顧老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精神,敢於對大師作品講“不”,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傳統的作品,從中探索建立自己的藝術“標準”。

制壺藝術和其它藝術一樣,是意識形態的科學,也是視覺藝術的科學,藝術需要用學識、用實踐來實現文化藝術質的飛躍。向顧老學習的東西是多方面的,除嚴謹治壺外,還要學習他在文化藝術、學識方面全方位修練,厚積薄發,還要學習他通過認真實踐來積累知識,提高鑑別賞識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