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作爲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心理問題的存在對大眾已經不再陌生。但這種不陌生只是偏向於知道它的存在,而遇到之後可以怎麼做,還是比較模糊的。


心理學:作為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對於傳統醫療我們已經非常習慣了,基本上每個人也都瞭解一些關於疾病、關於中醫或西醫的知識。如果身體難受、不舒服或受傷了,我們也都能大致推測出自己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接著去醫院就可以很從容的去相關的科室找相關的醫生。甚至有一些比較小的問題,我們可以自己去藥店購買一些藥物,或者通過一些非醫藥手段來調整、治療。

礙於這種習慣,我們也常常把用在傳統生理疾病上面的一些標準或者態度用在心理問題上,這樣不僅帶來了誤解,甚至也會加重問題


心理學:作為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心理問題和傳統生理疾病在很多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但具體哪些不同,我們在這裡就不做過度深入的分析,僅僅提出:

  • 生理問題出現之後我們都知道需要去控制和改變,而心理問題可能主觀上的控制會加重問題;

  • 有些生理疾病確實拖一拖、抗一抗就好了,但確診的心理問題往往伴隨認知障礙,抗和拖其實等於賭博;

  • 生理疾病往往與器官相連,器官受損可能是永久性且不可逆的,但心理問題存在非常多的可逆性;

  • 生理疾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問題的改變往往是基於非藥物手段的量變帶來質變,服用藥物未必立竿見影;


心理學:作為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在這裡暫時不涉及得抑鬱症的朋友可以怎麼做,先講講得抑鬱症朋友的身邊人可以怎麼做,後者比前者更具備共性。

承認抑鬱症的存在

曾經我對自己所接觸的案例做過一次不是很嚴謹的統計,親屬不承認抑鬱症存在、不支持家中抑鬱症成員尋求合適幫助的案例數量是承認並支持的數量的2.5倍。其中可能會用類似於“抑鬱是矯情”、“抑鬱就是閒的沒事幹”、“他就是為不想上學找藉口”、“看病吃藥那麼貴還是算了”、“我家孩子好好的,怎麼可能抑鬱”、“別亂講,他只是狀態不好”等理由拒絕承認抑鬱症的存在。

當然,不排除其中確實有一些並不是抑鬱,但我覺得在大家對心理問題的認知還很淺薄的時候,未經心理工作者的評估或醫院的診斷就盲目的下論斷,很不合適。


心理學:作為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做好自己能做的,選擇合適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平時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戀人/愛人/孩子有抑鬱症,我可以怎麼做來改變/幫助他”。有心,當然是好的,如果身邊人能起到一些幫助,自然也是好的,畢竟抑鬱的朋友會想要周圍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即便是心理諮詢師在親屬得抑鬱症的時候,也是選擇由其他諮詢師來協助其解決問題,自己

迴避

這樣做主要是基於身份原因。比較親密的聯繫往往會弱化一些外界幫助的力量,自己也難保持客觀理智,甚至可能會使雙方關係惡化。所以,親屬只是做好親屬該做的理解、支持、關心、陪伴就足夠了。當然,也請不要過分關心,這會讓抑鬱的朋友時刻覺得自己是一個病人。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做好自己身份內可做和能做之事,問題還是交給專業人士來解決

可以考慮:更多的一起散步,增加社交活動,增加戶外活動,增加非勉強式的交流,養寵物,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對抗,一起做飯,一起打掃衛生,增加牽手、擁抱,增加書信式的談心,不要覺得罵罵能罵好,保持耐心,一起學習一些新東西,情況嚴重的要監督其吃藥。


心理學:作為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學會保護自己

心理問題雖然並不是致命的,但是卻會帶來很多的負面能量,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社交關係、周圍人的狀態。而個人的抗壓調節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較好的抵禦或調節外界負能量對自己的影響,那可能使我們自己狀態不好甚至誘發問題,也會對對方產生負面影響。這就會產生交叉影響,導致問題變嚴重。原則上“該遠離的時候保持距離,該調整自己的時候調整自己”“清楚的認識對方的很多言談舉止是基於抑鬱症而不是他本意”

可以考慮:做一些通用的放鬆,如運動、日記、傾訴、深呼吸放鬆等,培養愛好,如有需要可以單獨與心理諮詢師接觸。


心理學:作為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保持希望

積極能量不僅是可以傳遞的,同樣對我們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抑鬱症不是絕症,不要被媒體渲染的“悲傷”氣氛過度感染,走出來的比例始終都在不斷增加。也請明白,只有正常人才會得病,而抑鬱症不是精神病

心理學:作為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你可能想要了解這4點

如果覺得有用,請轉給需要的人。當然,歡迎留下看法和意見。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