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大舉投入晶片市場 美國信「芯」或崩潰

《美國芯片業敲響警鐘》的評論文章稱,作為美國科技領先的關鍵支柱之一,這個行業卻顯露出自信心崩潰的跡象。

英媒:中國大舉投入芯片市場 美國信“芯”或崩潰

美國此前對中興的制裁,讓中國通信行業首次感到“無芯之痛”,也看到了中美芯片產業的巨大鴻溝。殊不知,為了維繫“美國芯”的霸主地位,太平洋彼岸也倍感焦慮。英國《金融時報》7月29日題為《美國芯片業敲響警鐘》的評論文章稱,作為美國科技領先的關鍵支柱之一,這個行業卻顯露出自信心崩潰的跡象。

一方面,摩爾定律風光不再,芯片性能改善持續減弱,芯片公司艱難應對研發回報下降的局面;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則擔心中國企業依託政府支持,帶來“重塑市場的威脅”。

“受命於危難之間”,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上週宣佈要砸15億美元,重振美國芯片產業,這也是該機構四十年來首次大規模介入芯片領域。

文章指出,經常有人預言摩爾定律(Moore's Law)即將失效,DARPA首席微電子專家查普爾(Bill Chappell)更指出,摩爾定律“早在十年前就死了”。

“統治”了晶體管發展50多年的摩爾定律,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預言大約每兩年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會翻倍。在隨後30年中,通過縮小芯片上元件的尺寸,芯片發展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然而進入21世紀,單純依靠縮小尺寸的做法已經明顯走到尾聲。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會主席亨尼斯(John Hennessy)表示,過去十年芯片性能提高軌跡落在摩爾定律的指數級增長曲線之下,如今芯片上的晶體管密度只是“應有密度”的十分之一。

文章指出,如今美國芯片業正開始直面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長期以來,芯片性能穩定的提升支撐著行業發展,並提供了計算能力開闢新的技術市場。但一段時間以來,這種性能改善在持續減弱。

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和公共政策教授富克斯(Erica Fuchs)指出,這一現象從2004年起就很明顯了。

《金融時報》評論稱,其實早該轉移注意力了。

查普爾表示,機器學習的興起讓人得以一瞥這個新世界的可能面貌。由於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系統在訓練時需要用到海量數據,市場對能處理海量數據的專用芯片的需求,為英偉達(Nvidia)帶來了新活力。

此外,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單元最初是為了處理視頻而設計的。這種需求也為谷歌打開了一扇門,谷歌推出了一種名為TPU的大數據芯片設計。

亨尼斯認為,此類“特定領域的架構”的崛起代表著影響芯片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報道稱,這可能在其他新興的計算市場樹立一種模式。梅伯裡表示,例如我們可以設想一種經過新型處理器,專門應用於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與人在一起時運行的個人機器人。

對英特爾、英偉達和高通等公司來說,這一趨勢可能是個好兆頭。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7月22日稱,美國參議院終結結束對中國中興公司制裁問題懸念與爭論,給予中興再生機會。不過中興危機引發中國芯片依賴西方科技的現狀認知以及憂患。中國官方警告,芯片問題依然存在,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日前指出,計算機和服務器所用高端芯片仍有95%以上需要進口,與發達國家還有幾十年的差距。

中國官員就芯片依賴進口發出警告。《金融時報》引述中國一位政府部長警告,中國在生產半導體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外國競爭對手,用於計算機和服務器的高端芯片仍有95%以上需要進口,儘管已投入鉅額資金追趕。

報道還指出,據辛國斌警告,中國的飛機、飛機發動機和汽車等產品所用的製造和檢測設備也有95%以上依賴進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