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丘吉爾說:“這位中國女人可不是弱者!”基辛格評價她:“一位亂世美人,以女性非凡的情感,影響了大千世界。”是非功過,自有人評說。但對於宋美齡而言,活出真我,才是精彩的一生。

蔣介石逝世時,宋美齡在他的棺材裡放入了4本書,分別是《三民主義》、《聖經》、一本唐詩和《荒漠甘泉》。《荒漠甘泉》是基督教的一部經典著作,最早的中文譯本是宋美齡翻譯給蔣介石研讀用的。每本書都意味著一段過去。

在丈夫去世28年後,宋美齡也離開人世。與譭譽滿天下的丈夫相比,人們更多地記住了她在作為“第一夫人”時的優雅與風采。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對她的認知和評價不斷翻新,它們在將宋美齡重新打撈起來的同時,也再一次把她推向了歷史深處。

紐約市以北約40公里處,是美國東部最著名的墓園—芬克里夫陵園所在地。與美國其他墓地一樣,這裡也分為室內和室外兩種墓葬形式。芬克里夫陵園是三個室內陵園的主體建築之一,遠遠能看到其明亮的玻璃穹頂和落地大窗,裡面有古老的樓梯、銅器和四季常青的植物。

宋美齡在這裡已經長眠了10年。10月24日為蔣宋美齡逝世10週年紀念日,一場名為“永遠的蔣夫人”的展覽在臺北中正紀念堂美齡藝廊展出。與此同時,臺灣中華郵政發行了印有宋美齡肖像的郵票,以為紀念。這是兩條不太引人注意的新聞,若不是刻意去搜索,很難發現。

“她在臺灣媒體上已經慢慢淡出了。除了老一輩的,尤其是當年跟著蔣介石一起過來的外省人,對宋美齡還保持著敬意、或許還有情感外,她在臺灣社會大眾的記憶中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印象。”臺北大學教授鄭又平告訴《博客天下》。

10年時間,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加陌生,但也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清晰。這在宋美齡身上同時體現。一方面,她被逐漸淡忘,不知道她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祛除歷史的迷霧後,她的個人價值不斷凸顯。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美國傳記作家李臺珊(Laura Tyson Li)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談到了她對蔣介石的正面影響。“蔣介石的性格是不愛溝通。早年間,他雖然曾去蘇聯考察學習過一次,但他仍不太瞭解其他國家的想法,其他國家的歷史、生活習慣。宋美齡帶給了他開放的想法,令他的思維更加開闊。”李臺珊說。

實際上,她在“改造”蔣介石的同時,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進程。這包括她在外交上的成就,也包括她在政治上的涉入。儘管曾被羅斯福夫人揶揄“蔣夫人能對民主侃侃而談,卻不知如何在生活中體現民主”,但在宋美齡身邊的一位隨從人員眼裡,給蔣氏父子上“民主課”的,“正是宋美齡”。

然而,她的個人魅力並不能阻擋一個男人與一個黨派的潰敗。和她曾經的對手相比,長壽或許是她最大的安慰。不過,漫長的生命並未延長她的政治生涯。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永遠的“第一夫人”

若不嫁心愛之人,就嫁名和利。

在幾乎所有的宋美齡傳記裡,宋美齡都是一個頗有政治理想的女性。當她遇到蔣介石後,她的抱負一部分通過“第一夫人”得到實現,另一部分成為了“改造”蔣介石的動力。

著有《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宋美齡》的臺灣歷史學者王豐在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把蔣介石之死視為宋美齡晚年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此前,她是尚能呼風喚雨的“第一夫人”;此後,她成了一個失去權力的老太太。

1975年4月5日,88歲的蔣介石拖著病體走向了生命終點。自1927年蔣、宋結緣,兩人已互相陪伴了近半個世紀。自小接受西方教育並信奉基督教的宋美齡,讓蔣介石變得柔軟,也更具國際視野。某種程度上,她對蔣介石的影響,遠遠大過了蔣介石對她的影響。

在遇到宋美齡之前,蔣介石是一個暴躁的軍人。他好色、酗酒,脾氣極壞,已經娶了3個女人,對她們卻似乎都不滿意。遇到宋美齡後,從個人修養到生活方式,蔣介石都在轉變。

“原來蔣介石吃喝嫖賭的壞事沒少幹,但他和宋美齡結婚之後,整個人就往聖人的氣息上走了。宋美齡信仰基督教對蔣介石的影響非常大,從蔣介石的資料裡看,他在不斷反省,每天都要反省,一天3次反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在談到宋美齡的歷史意義時說。

尚未結識蔣介石時,宋美齡也曾有自己所追求的愛情,不過遭到家人反對。感情受挫的她在給自己的大學同學埃瑪·米爾斯的信中寫道:“若不嫁心愛之人,就嫁名和利。”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這是否成為了她選擇蔣介石的理由,很難下結論。曾擔任宋美齡機要秘書的張紫葛在《在宋美齡身邊的日子》一書裡,把她描述成了一個極富政治頭腦的女性,他說這場婚姻先是宋美齡自己應允了,然後又說服母親:“我有政治抱負,也有政治才能,唯有與蔣合作,才能展才華,抒抱負,救中華於水火。”

接下的故事就廣為人知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著名的“第一夫人”由此登場,而與她相關的重要歷史時刻也相繼展開。

1934年,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宋美齡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展開了“新生活運動”,旨在“改造中國國民之習性”。有一種觀點認為,“新生活運動”的動機主要源於美國羅斯福當時推行的“新政”,宋美齡從傳教士口中得知這一消息後,建議蔣介石予以效仿,目的是讓他在國際上贏得好印象。

蔣介石自任“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會長,但實際推動者和倡導人是婦女委員會指導長宋美齡。她認為婦女是家庭的中心,呼籲她們讀書識字、管教子女、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抗戰爆發後,“新生活運動”演變為戰地服務、傷兵慰問、難民救濟、保育童嬰、徵募物品和捐款等與戰時支援有關的活動。

王豐認為宋美齡一生中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抗戰中發揮的作用,這也是她個人生涯中的巔峰時刻。他對一張宋美齡在抗戰前線救援傷兵的照片印象深刻,並對她在當時國際外交上的表現不吝溢美之辭。

在抗戰最困難的時刻,宋美齡組建了處於搖籃時期的國民黨空軍,並聘請美國空軍上校陳納德為“飛虎隊”隊長,重金招募美國空軍退休人員。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美國女作家尤恩森認為蔣介石願意由宋美齡出面主持國民黨空軍,是因為他“無法決定他那批貪汙成性的幕僚中,究竟誰能負起這一重任。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可以信賴。因此,只受過音樂、文學和社會美德教育的宋美齡,便把許多時間花在有關航空理論、飛機設計和比較各種飛機零件優劣的技術刊物上”。

花費了宋美齡巨大心血的空軍是宋美齡一生的驕傲。她常在新聞稿中提到“我的空軍”,並在出席一些重要場合或發表公開演講時,佩戴上空軍飛行徽章—包括1943年2月她在美國國會上的演講。

這是一場讓她獲得了廣泛國際聲譽的亮相。為獲得美國對中國的抗戰援助,1943年2月18日,宋美齡登上了美國參眾議院的講臺。她以流利的美國南方口音、感人的語言,向美國人介紹了中國軍民奮力抗戰的艱苦歷程。她的演講通過收音機在全美轉播,引起了美國民眾的強烈反響。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美國總統羅斯福1943年12月18日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說:“由此演說,可知蔣夫人不但因為是蔣委員長的夫人,而是由於她本人有其偉大性格和卓越勞績,作為其人民的代表,受到舉世的尊敬和重視。”

這一年12月,在宋美齡的斡旋下,蔣介石獲邀參加中美英三大國開羅會議。她作為蔣介石的助手和翻譯列席,結果被戲稱為開羅會議的“第四巨頭”。

“與之前相比,蔣介石夫婦使得中國更為西方社會尊重,而宋美齡的貢獻不是微不足道的。”李臺珊說。

她耀眼的“第一夫人”光芒在國民黨退守臺灣後漸趨黯淡。雖然她仍沒有放棄對美國的期待,推薦親美的吳國楨、孫立人等開明人士掌管國民黨軍政,並開創了聯絡美國官員私人感情的“度假外交”,但無法挽回國民黨的衰敗。

蔣介石死後,蔣經國接管了臺灣。1975年9月,已名不副實的“第一夫人”宋美齡帶著20餘名隨從移居美國。為了應對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猜疑,行前她發表了3000字的《書勉全體國人》,稱:“餘本身在長期強撐堅忍、勉抑悲痛之餘,及今頓感身心俱乏,警覺卻已患疾,急需醫理。”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天各一方的姐妹

這對20世紀中國最耀眼的姐妹組合因為政治信仰不同,在1949年後再也沒有見面。

“第一夫人”賦予宋美齡的政治力量是把雙刃劍,它在帶來至高無上的權力榮耀時,也對她與宋慶齡的親情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在宋美齡晚年歲月裡,二姐宋慶齡是她在中國內地唯一的親屬。儘管宋慶齡一直不贊同她與蔣介石的婚姻,而且持有不同政見,但兩人始終保持著親密的感情。戰亂時期,宋美齡曾致電宋子文,讓他關照戴笠,不要在宋慶齡面前“胡來”。後來,隨著國民黨戰敗,退守臺灣,姐妹兩人開始天各一方,再也沒有見過面。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於北京逝世,中國政府向包括宋美齡在內的臺灣和海外宋氏家族親屬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前來參加葬禮。出於蔣經國當政時提出的“三不政策”(與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臺灣電報局拒收這份電報,宋美齡也沒有做任何表示。

此前,宋慶齡生病期間,曾讓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承志代筆給宋美齡寫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回大陸姐妹相見,以及把在她處保存的孫中山遺物交還。宋美齡只是託人答覆說:“信收到了”。宋慶齡病重之際,中國政府也曾知會宋美齡,僅收到一份簡潔的回電:“把姐姐送到紐約治病。”

這種淡漠的回應與宋慶齡對蔣介石一貫不合作的態度相疊加,讓人們對宋慶齡、宋美齡姐妹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很多猜疑。王豐認為,這只是表象而已,並不能以此斷定二人之間存在隔閡,“私下接觸,私下聯絡,容或有之,但是,要叫她們公開交往,這是存在著事實上的一些政治障礙的”。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其實,宋美齡的態度在宋慶齡去世後第二天她給蔣經國的致函中表露無遺:“月前廖承志倩託陳香梅函報孫夫人病危,廖得彼方最高層同意請餘赴北平,陳並告令侃希得以一複音,餘聽後置之不理。……骨肉雖親,大道為重,我等做人做事須對得起上帝、國家、民族及總理主義、父親在天靈,其他均無論矣。”

著有《宋氏家族》一書的美國傳記作家埃米莉·哈恩(中文名叫項美麗)在回憶錄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她說在和宋美齡的談話中瞭解到,宋美齡決不是不想和自己的胞姐見最後一面,而是覺得去了北京,就等於背叛了在九泉之下的亡夫。

但這並不意味著宋美齡心底毫無波瀾。她10歲起就和二姐宋慶齡一起去美國求學、同吃同住,後來在父母反對宋慶齡和孫中山結合時,曾堅決站在姐姐一邊。如今,要好的姐姐去世,她怎麼可能無動於衷。據香港媒體披露,宋美齡得知宋慶齡病危及逝世的消息時,曾多次流淚,併為她向上帝禱告。

6月7日,她又致函蔣經國,為沒能將宋慶齡從大陸帶走而抱憾。信中說:“深信若大陸撤退時,餘在中國而不在美國圖挽回馬歇爾肆意報復並一意孤行之短見,或大姨母不在美國而在上海,必可拖其(指宋慶齡)離開。”

另外,宋美齡還留下了一段出處不明的話:“我本不該驚悚若此等情形的。二姐久病,已非秘事。我之所以驚悚,與其說是因了她永去,不如說是因了這永去留給我的孤獨。好在孤獨有期,重逢是可待的。……此刻,遙望故國,我竟已無淚,所餘唯一顆愛心而已。這愛心,也只有在夢中奉上。”

平淡的表述中,蘊含著姐妹深情,也傳達出她對故土的複雜心緒。自1948年底從上海飛往美國求援後,宋美齡再也沒有踏上中國大陸。在異鄉生活的55年間,宋美齡鮮有表達過她的思鄉之情和家國情懷,每逢在講話或撰文中提及大陸時,最常用的字眼是“反攻大陸”。這是她夫君的遺願,後來成了她的遺憾。

宋美齡小時候的願望是成為一名醫生,這也是她父親對家中所有孩子的期待。但在10歲那年去美國求學的路上,一位年輕的英國女士改變了她的想法,她說:“那樣的話你就必須要拿著手術刀在別人腿上切來切去。”宋美齡考慮了一下,回答說:“我不要學醫了,學醫太髒了!”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留美10年,讓宋美齡從衣著、禮儀到觀念等都完全西化。大學裡她主修文學和哲學,並和同學一起辦過報紙並擔任文字編輯。李臺珊在《宋美齡:一個世紀女人的夢想、輝煌和悲劇》一書裡透露,剛進入大學的宋美齡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民族自豪感,她曾告訴朋友們,“她希望自己的同胞能將她認為美國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帶到中國”。

當看到西方人對中國流露出不屑的神情後,宋美齡表現得非常傷感,並表達出“強烈的重返祖國的願望”。李臺珊認為,這成了宋美齡日後在政治舞臺上綻放的推動力。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正式加入一戰行列。6月,20歲的宋美齡從韋爾斯利大學畢業,是該校33位獲得最優秀學業獎—杜蘭特學者獎的學生之一。之後,宋美齡回到故鄉上海,進入了一個充斥著戰爭的世界。

愛好文學的宋美齡曾向冰心透露,她曾“真的想過以寫作為生”,但礙於戰亂無法實現。冰心是宋美齡韋爾斯利大學的校友,要晚幾屆。抗戰期間,她曾受宋美齡之邀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部部長,為此,與宋美齡有過幾次近距離接觸,並寫有《我所見到的蔣夫人》一文。

文中,冰心提及曾和宋美齡談論文學,“無論是中國的書還是外國的書,夫人看過的書不計其數,其見解也非常縝密、廣闊”。此外,宋美齡還給冰心看了幾篇她剛剛用英文寫完的抗戰文章,說是將要向美國和英國的新聞雜誌投稿。

在冰心引用的宋美齡的幾段文字中有這樣一節:“除夕的晚上,我和我丈夫去周圍的山(口)散了步。我們看到了一棵開滿花的白梅樹。這是吉祥的預兆。在中國文學中,梅花的五個花瓣有福、祿、壽、喜以及(我們最期盼的)平安的意思。主席小心翼翼地摘了二三棵樹枝拿回家。這天夜裡紅燭點燃時,他把梅花作為新年禮物插入小竹籠送給了我……稀疏的樹枝的影子映照在白色的牆壁上顯出它那清秀有力的筆勢,似乎也要感受明朝八大山人的畫趣。這樣,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樂意在前線和我丈夫同甘共苦了吧!我丈夫不但具有軍人的膽識,還有文人的溫柔……”

這不像是在秀愛情,在那個年代,很少有人能看到她寫下的文字。更多的,這是一個文學女性一次細膩的情感表達。只是,她的這份才情後來被中國的現實以及她丈夫的野心所改寫。終於有一天,她藏起了詩情畫意,開始把“反攻大陸”掛在嘴邊。

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正式加入一戰行列。6月,20歲的宋美齡從韋爾斯利大學畢業,是該校33位獲得最優秀學業獎—杜蘭特學者獎的學生之一。之後,宋美齡回到故鄉上海,進入了一個充斥著戰爭的世界。愛好文學的宋美齡曾向冰心透露,她曾“真的想過以寫作為生”,但礙於戰亂無法實現。冰心是宋美齡韋爾斯利大學的校友,要晚幾屆。抗戰期間,她曾受宋美齡之邀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部部長,為此,與宋美齡有過幾次近距離接觸,並寫有《我所見到的蔣夫人》一文。文中,冰心提及曾和宋美齡談論文學,“無論是中國的書還是外國的書,夫人看過的書不計其數,其見解也非常縝密、廣闊”。此外,宋美齡還給冰心看了幾篇她剛剛用英文寫完的抗戰文章,說是將要向美國和英國的新聞雜誌投稿。在冰心引用的宋美齡的幾段文字中有這樣一節:“除夕的晚上,我和我丈夫去周圍的山(口)散了步。我們看到了一棵開滿花的白梅樹。這是吉祥的預兆。在中國文學中,梅花的五個花瓣有福、祿、壽、喜以及(我們最期盼的)平安的意思。主席小心翼翼地摘了二三棵樹枝拿回家。這天夜裡紅燭點燃時,他把梅花作為新年禮物插入小竹籠送給了我……稀疏的樹枝的影子映照在白色的牆壁上顯出它那清秀有力的筆勢,似乎也要感受明朝八大山人的畫趣。這樣,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樂意在前線和我丈夫同甘共苦了吧!我丈夫不但具有軍人的膽識,還有文人的溫柔……”這不像是在秀愛情,在那個年代,很少有人能看到她寫下的文字。更多的,這是一個文學女性一次細膩的情感表達。只是,她的這份才情後來被中國的現實以及她丈夫的野心所改寫。終於有一天,她藏起了詩情畫意,開始把“反攻大陸”掛在嘴邊。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我將再起”

宋美齡企圖在國民黨領導人人選上發揮作用,但最終失敗。

1986年10月25日,蔣介石百年誕辰前夕,宋美齡結束11年的隱居生涯,回到臺灣。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她企圖利用尚有的影響力左右丈夫留下來的政治遺產,卻遭到了人生最大的挫敗。

當時為迎接她的歸來,臺灣士林區蔣介石宮邸和武陵農場蔣介石行館重新進行了整修。有傳言說,宋美齡的返臺是受到了蔣經國的邀請。多種跡象顯示,這次她不會像1976年4月蔣介石逝世週年那樣來去匆匆。

此時的臺灣正處於變革期。疾病中的蔣經國有心將臺灣帶上民主政治之路,正在衝破重重阻撓和時間賽跑。這年3月,他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組”;9月,對外表示將解除實行38年的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9月28日,臺灣歷史上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

於是,關於宋美齡的返臺,不管高層還是民間,流傳著各種解讀。有人懷疑和蔣經國健康狀況不佳及誰將接班臺灣有關,也有人分析蔣經國解除戒嚴,引起了國民黨元老派的不滿,她回臺主要是協調各方關係的。

不管如何,時年89歲、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輪椅上的宋美齡,在臺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雖然多年在外,但她仍保留著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天主教輔仁大學信託基金會”主席和多個婦女及慈善團體的頭銜。

10月30日,蔣介石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宋美齡在蔣經國的攙扶下,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並致辭,希望“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更多的自由幸福”。當天她還發表了紀念文章《我將再起》,弘揚基督教的博愛、寬容、忍耐精神和表達她對蔣介石的哀思。

“我將再起”本是基督教術語,意思是說基督將再次復活—抗戰之初,她也曾發表過同名作品,旨在激勵士氣、振奮人心。但此刻,這4個字給了人們不少想象空間。

宋美齡的返臺同樣也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11月30日,《紐約時報》在頭版登出了宋美齡的照片,並在內文表示,宋美齡在臺灣仍是“一股力量”,其影響力僅次於蔣介石。

宋美齡回臺後確實也沒有閒著,曾多次約見臺灣黨政軍高級人物,聽取他們對政局變化和革新的意見。當時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的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決策層被視為元老政治,而這些元老中又有許多人是蔣介石“總統府”或士林官邸的秘書長、主任秘書出身,曾和蔣介石、宋美齡朝夕相處,被稱為“官邸派”。

這引起了一些期待臺灣走向開放政治體制的媒體不滿。《雷聲》週刊發表評論說,宋美齡這種“不知自我節制的行為,實在有失進退之道,而且假如夫人的動機是出之企圖展示政治實力,則又令人對政局發展感到憂心”。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宋美齡也發揮出了積極性的一面。美國《紐約時報》1986年12月底刊載的一篇文章說,宋美齡對於開放黨禁、解除戒嚴等不反對,相反,她表示支持“政治民主化路線”。而她的意見對平息國民黨元老派和革新派之間的矛盾,無疑發揮了一定作用。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王豐在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認為,這並不說明宋美齡推崇民主、自由,她更多的是在支持蔣經國。自蔣介石死後,她的第一夫人身份已榮光不再,權力慾也寡淡了很多。對於臺灣政體來講,她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存在,影響力有限。

這在蔣經國死後,宋美齡欲阻止已經接任“總統”的李登輝兼任國民黨主席最終失敗上亦能看到。

1988年1月,被病魔纏撓多年的蔣經國病逝,遺體暫厝離慈湖不遠的“頭寮賓館”(現稱大溪陵寢),等待有朝一日可以歸葬大陸。蔣經國死後,他所開創的歷史性變革仍以巨大的慣性向前推進。此時,國民黨內各派雖然在李登輝由“副總統”繼任“總統”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但在誰出任國民黨主席一職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以宋美齡為精神領袖的元老派想讓“行政院長”俞國華出任國民黨主席一職,以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為代表的開明派則傾向於推舉李登輝。這場權力鬥爭最終以元老派的落敗而告終。

1988年7月,國民黨十三大上,宋美齡親臨會場,由於健康原因,她請李煥代她宣讀了題為《老幹新枝》的講話,聲稱:“於今黨內白髮蒼蒼,步履蹣跚者,不乏當年馳騁疆場之鬥士或為勞苦功高之重臣,其對黨國之貢獻,絲毫不容抹殺,當思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夫國之強,黨之壯,賴有一定之原則,連續生存之軌跡,創新而不忘舊,前進而不忘本……”

這個講話被視為元老派的一次反撲宣言,但效應有限,並未改變臺灣政局。王豐把宋美齡的這次主動涉政看成是她對國民黨正統的維護,是出於道義,而非她對權力的迷戀;堅持“一箇中國”立場的她,不希望國民黨落到主張“臺獨”的李登輝手裡。“國民黨的異化,正是從李登輝掌權開始。”王豐說。

宋美齡對“一箇中國”的堅持還體現1970年代初她讓臺灣退出聯合國成員國的申請上。當時大陸、臺灣都在為加入聯合國而努力,很多發展中國家支持大陸,美國支持臺灣。僵持不下之際,有人提出大陸、臺灣一起加入聯合國。李臺珊透露,當時蔣介石比較接受這個方案,但宋美齡卻不同意。“人有人格,國有國格。”她說。為避免中國走向分裂,臺灣最終退出了參選。

阻擊李登輝失敗後,年逾90高齡的宋美齡開始徹底淡出政壇。1991年9月,在蔣家最後一個政治人物蔣孝武去世後兩月,宋美齡再次赴美。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再見,臺灣

美國是她的起點,也是她的終點。

儘管進入耄耋之年,行動艱難,但在一些重要的政治場所,宋美齡仍不願意放棄露面的機會。

宋美齡在美國有兩個住所,開始是紐約長島蝗蟲谷的一幢巨型別墅,1995年後搬到了曼哈頓的 一處高層公寓樓—這裡距她外甥女孔令儀的家較近,便於她過來照看。

這兩處住所都是孔家的資產。蝗蟲谷別墅由孔祥熙在1943年購入,佔地約70畝,擁有28個房間。剛搬到此處時,宋美齡帶著20多個隨從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大掃除。曼哈頓的公寓由孔祥熙的長子孔令侃購買,位於格雷西廣場10號,共有18個房間,此處可以俯瞰紐約東河,是紐約最貴的大樓之一。

一位美國記者對她在曼哈頓的生活做了這樣的描述:“她還像在蝗蟲谷居住時一樣,每天都以讀經、禱告、看書、看報為主要生活內容,有時還會見從臺灣來的客人,但談話的時間一般不長……避免與陌生人交流,更討厭新聞記者。……有時候身邊人為了讓她快活,便與老夫人打麻將。據說她在牌桌上還能捉得到誰在偷牌。”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有傳記作品說,她還養了三隻小型犬,一隻約克夏,兩隻比熊。“和女主人一起,它們也逐漸變得衰老而蹣跚。”紐約的一位專欄作家形容。他還提到,鄰居們對北京烤鴨發出的刺鼻氣味及越來越多的蟑螂產生了抱怨。

雖然年事已高,但她仍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會做頭髮、化妝、戴首飾等。“唯一改變的只有高跟鞋的高度。”李臺珊說。只是在服裝方面,她因為足不出戶,顯得跟不上潮流了。

在她人生的最後10年,她的聽力、語言、思維等功能嚴重下降,她經常分辨不清誰是誰,並不斷重複自己剛剛說過的話。孔令侃說:“她以自己的方式保持著清醒。”

為了寫作宋美齡的傳記,李臺珊在美國曾通過多種方式試圖聯繫採訪宋美齡,均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她一直拒絕訪問,她的家人也堅決拒絕。”李臺珊告訴《博客天下》,“我查到了她在紐約的地址,給她寫信,但是沒有人回答。連臺灣駐紐約辦事處的主任給她寫信或者打電話,都沒有回應,她一直都不願意跟外人溝通。”

不過在一些她認為必要的場合,她仍會選擇出席。

1995年夏天,98歲的宋美齡以“二戰後留下來的唯一一位主要人物”的身份參加了二戰勝利50週年紀念會。為特別配合這個場合,會場里布置了許多蔣夫人和丘吉爾、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以及和她同時代的其他領導人合影。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宋美齡一身紅、黑色的絲緞旗袍、玉耳環,外加一條披肩,坐在特製的椅子上,發表兩分鐘的講話。她以平靜、堅定的聲音敘述中國自1937年至1941年被迫‘孤獨無助地’對日抗戰,但她立刻表示從心底感謝美國人民在珍珠港事件之後給予中國的精神支持和物資援助。”美國傳記作家帕庫拉在《宋美齡傳》裡寫道,“大家注意到,委員長的遺孀雖在一位年輕家屬的攙扶下,卻是‘以自己兩條腿走進會場。”

次年,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舉辦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出國特展的預展會場上,人們再次看到了宋美齡。坐在輪椅上的她對兩件展品注意良久,其中一件是宋太祖的作品。有個攝影記者對她產生了興趣,老是跟著她,結果惹她不高興,“一度揚言要打破他的照相機”。

宋美齡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出現,是在2000年1月《世界日報》為她舉辦的個人畫展上。宋美齡從年輕的時候就對繪畫產生了興趣,並受到張大千的指點。去臺灣後,又拜黃君璧和鄭曼青為師,前者教她山水,後者教她花鳥。她的晚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研讀《聖經》和繪畫中度過。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埃米莉·桑娜稱讚她是很好的畫家,但在美國記者隆·克魯格曼眼裡,宋美齡的畫“不是藝術品,而是許多坐輪椅、拄柺杖的參與者與歷史的一種情感聯結”。

2003年10月24日,宋美齡被輕微的肺炎擊垮,壽終正寢。孔令儀透露,宋美齡生前曾表示,死後若情況允許,可葬回上海,與母親倪桂珍待在一起。但最終,她還是在紐約市北芬克里夫墓園買下了一片墓地,她的弟弟宋子文、姐姐宋靄齡以及姐夫孔祥熙等也安葬在此。

去世後,宋美齡留下了12萬美元存款。孔令儀說,宋美齡一生不會賺錢,更不管錢,這些錢是她在臺灣數十年唯一“存”下來的,此外別無資產。

宋美齡人生最後的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