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超平:爲國「犧牲兩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他,十八歲加入北伐軍;

他,為抵禦外辱“兩次”犧牲。

他叫彭心鑑,51師151團上尉連長,

他在抗日戰場——英勇殺敵,血灑疆場!


本文根據彭心鑑的相關資料和其女彭蘭英的口述整理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彭心鑑遺像

彭心鑑,原名彭柳七,出生於1908年2月15日,江西宜春遼市鎮豐林村人。

學生時代的他,目睹了被列強瓜分、軍閥割據、政治黑暗的中國。感懷南宋名將岳飛,為表其心可鑑的志向,他自改姓名為彭心鑑,號鏡如,字義新。

少年從戎——轉戰南北

1926年7月,國民政府發表《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18歲的彭心鑑深受鼓舞,毅然決然地投入到北伐軍的行列。由於作戰英勇,1929年4月,彭心鑑被任命為武漢北區要塞堡壘第一團努力堡機槍連少尉排長。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彭心鑑烈士學習用的硯臺和四角號碼字典

次年,其父彭伍員因瘟疫突然去世。彭心鑑在回鄉奔喪期間,得知舊友易安華在廣州加入了國民革命軍。

喪事結束後,彭心鑑安頓好慈母髮妻,便強忍悲痛南下廣州,追隨黃埔三期畢業,時任國民革命軍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的易安華,並跟隨其轉戰南北。

1931年,國民政府將國府警衛師擴編為國民政府警衛軍,擔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警衛任務。官兵來源主要由教導總隊改編而來,被稱為蔣介石真正的“御林軍”。

不久,警衛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7師,彭心鑑負責協助處理522團後勤和軍政事務。

第一次淞滬戰役——戰功卓越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2月14日,彭心鑑隨同易安華一起,到達上海南翔附近(當時十九路軍總指揮部所在地),並於當天駐防上海虹橋機場,後奉命接防吳淞、張華浜、蘊藻浜等一帶的防禦任務。

這場戰役歷時三十三天,也被稱作“第一次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有十九路軍、義勇隊和後來加入的第五軍抗敵者,最多時不過四萬兵力。而日軍則有四個師團八萬餘眾,兼具海、陸、空作戰能力。

其間的廟行戰鬥之激烈,為開戰以來所沒有。中外報紙反響強烈,一致認為這是淞滬抗戰中我軍的戰績高峰,共同歡呼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廟行戰役中我軍阻擊日軍進犯

蔣介石也發電表示慰勉,認為廟行一役,我國軍聲譽在國際上頓增十倍,而日軍聲譽則一落千丈。

1936年,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對軍隊進行整編 ,彭心鑑擔任51師301團1營3連中尉排長。同年12月,他被保薦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軍官教導總隊第二期步科第四隊深造。

再赴淞滬會戰——羅店大捷

1937年8月24日,彭心鑑隨51師抵達淞滬戰場。

師長王耀武先發制人,命令先頭部隊在羅店戰場於8月29日向當面的日軍發動夜襲。

彭心鑑主動請求參加突擊任務,趁著夜色衝入日軍陣地,撕開了一個200多米寬的口子後佯裝撤退撤離,將日軍引入我軍埋伏區。

在等到日軍先頭部隊進入伏擊圈後,我軍果斷全面出擊,在混戰中一舉殲滅日軍300餘人,並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彭心鑑照片

當時,“羅店大捷”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申報》、《大公報》也紛紛對51師的戰績做出了報道。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中,51師與日軍在羅店戰場上展開反覆搏殺,戰況異常激烈。

戰至11月5日,日軍第11軍在杭州灣北岸的金山衛強行登陸。這一情況嚴重威脅到淞滬戰場的側翼,在戰局急轉直下的情況下,淞滬戰場的部隊開始陸續奉命撤退。

第一次“犧牲”——血灑南京

淞滬會戰結束後,51師又奉命投入到南京保衛戰中,擔負南京外圍淳化鎮的守備任務。

從12月5日開始,日軍第9師團對淳化鎮陣地發動猛攻。301團代理團長紀鴻儒率領所部以簡陋的步槍、機槍和手榴彈等輕武器與日軍的飛機、大炮相搏。

最終淳化鎮工事幾乎全被日軍炮火摧毀,第301團也傷亡殆盡,全團12個連長四分之三非死即傷,排以下官兵傷亡1400多人,幾乎全軍覆沒,紀鴻儒也在身負重傷後被抬下火線。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彭心鑑不幸中彈墜入河中。部隊以為彭心鑑壯烈殉國,於1939年10月25日上報申請給恤,國民政府按功績追晉彭心鑑為少校。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資料

其實,彭心鑑並沒有在這場戰役中犧牲。他被河水沖走岸邊,幸運地得到一位老漁翁的救助。此時,戰場形勢已經變化,撿回一條命的他卻與原部隊失去了聯繫,無奈之下返回宜春家中養傷。

危急存亡之秋——再赴國難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時期。

回到家中的彭心鑑仍蓄報國之志。他在舊傷還未痊癒的情況下,帶著兒時的夥伴們以及堂侄彭煙八等人,輾轉尋找到了國民革命軍第74軍第51師301團,再次投入中華民族救亡圖存。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彭心鑑烈士出征前在家穿的衣服

1938年6月,彭心鑑隨第74軍奉命進駐江西德安,擔負鄱陽湖岸的防禦。

9月,日軍第106師團與我第51師圍繞張古山展開連日激戰,雙方傷亡都十分慘重。整個張古山陣地反覆易手達五次之多,但終於成功佔據張古山,徹底切斷了日軍第106師團的退路。

此後,在中國軍隊各路部隊的合擊下,終於在萬家嶺地區重創日軍第106師團。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萬家嶺戰役時的74軍

1939年5月,彭心鑑髮妻楊月英來部隊探望他。1929年11月,戰事稍緩,彭心鑑承隙請假回家與楊月英完婚,新婚不久又匆匆趕赴戰場。這十年間,他只見過妻子兩次。

相處兩個月,楊月英懷了身孕,回到家鄉等候生產。她不曾想到,這次分離竟成了她與丈夫的永別……

未待河山復——殉國南昌

1940年5月12日,時任第一營第三連上尉連長的彭心鑑隨同改編後的第74軍51師151團來到了江西高安。此時,日軍第33、34師團正準備進攻南昌。

為了阻止日軍的入侵,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抽調精幹力量組成了西山尖兵隊,俗稱74軍攻擊隊,要求隨時要保持戰鬥狀態,在敵後從事破襲偷襲等工作。為報效國家,彭心鑑再次報名參加151團攻擊隊。

他在日記中寫道——

“為保衛祖國不受敵人侵害,保護老百姓生命財產,我寧願粉身碎骨,也不會在敵人面前屈服。寧碎頭顱,灑盡一腔熱血,也要驅逐倭寇,還我河山……”

1940年6月17日,日軍217聯隊在高安西山劉田周家對我軍發起攻擊,彭心鑑所在的151團攻擊隊奮勇還擊。戰鬥中,他

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犧牲時,彭心鑑年僅32歲,被國民政府追認其少校。

51師師長李天霞甚為悲痛,安排彭心鑑堂侄彭煙八和一排士兵將其靈柩護送至江西宜春老家,安葬在遼市鎮豐林村龜形山坡。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彭心鑑烈士之墓

楊月英抱著才出生42天的女兒彭蘭英,痛哭了幾天幾夜,傷心欲絕。她想要看看棺木內丈夫的屍骨,士兵和親友們怕她傷心過度,緊緊守著,一直不敢讓她看上一眼。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彭心鑑之女彭蘭英和丈夫楊連生(右)、兒子彭楓(中)

2002年3月27日,經國家民政部批准,彭心鑑為抗日戰爭革命烈士。

2017年6月17日,關愛抗戰老兵江西團隊和抗戰史蹟志工團隊共同發起彭心鑑烈士公祭活動。包括武警、學生等很多社會人士都來參加公祭活動,緬懷抗戰烈士彭心鑑的英魂。

他的一生流盡鮮血,終於在殞身的六十多年後,成為英雄。

作者簡介:易超平,55歲,江西宜春人。抗戰名將易安華之孫,彭心鑑烈士77週年公祭發起人之一。自2017年3月起,幫助彭蘭英收集其父彭心鑑的相關資料,並致函臺北國史館找到了彭心鑑的生前照片,實現了彭蘭英多年來的一樁心願。

本文圖片提供:易超平

易超平:为国“牺牲两次”的抗日烈士彭心鑑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以“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為使命,源起於2008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動,201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基金會致力於為戰爭背景下的個體士兵提供人性關懷,關懷服務抗戰老兵。

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2011年開始,龍越慈善基金會正式發起“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為有需求的抗戰老兵按月敬贈致敬禮金;(2018年新標準為每月600元,特困老兵每月1200元。)為老兵提供緊急醫療救助、房屋修葺以及其他直接惠及老兵的事項。

截至2018年4月,在 1,140,273 人次愛心人士支持下,總計有 11,109 名老兵獲得關懷,支出善款 11,346,382.71 元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