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心太強,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該怎麼辦?

孫孝南


當這種情況出現,很多答主提到可能是孩子性格出現了問題,像是太自我或自卑;或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如溺愛孩子。我們來提供一種不一樣的視角,當孩子對於家長的說教,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可能有兩種原因:


一、家長的批評/說教方式不對;

圖自shutterstock

二、孩子本身具有高度敏感型性格特質。

圖自shutterstock

首先來看看第一種情況。以下是三種家長們常用的批評/說教方式:

o 個人式批評

是對人物本身個性品質的評判。如:當家長因為不滿於孩子做出的某些行為對孩子說出:“我對你真的很失望”,“你怎麼這麼差勁”之類的話。

o 結果式批評

是對某種情況下導致事件後果的評判。如:家長看到孩子房間很亂,就說 “你這房間還是這麼亂,房間不應該是這樣整理的。”

o 過程式批評

是對某種情形下導致後果,對於其處理過程或經過的評判。如:孩子考試失利,父母說:“你得到這個結果,是不是應該好好考慮下自己為什麼失敗,是不是需要換一種學習方式,改變一下平常的學習習慣和態度 ”。


> 這三種方式中,個人式批評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

,是對於孩子本身內在品質,性格,或處事能力的否定。這種批評方式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他們對於自身能力的認可度,久而久之打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


> 結果式批評只是對於某一個已經發生的後果的批判,但這種批評方式是無濟於事的,因為結果無法改變。而過程式批評是在結果中尋找導致問題的原因,指出處理過程不足,這能夠幫助孩子再次遇到同樣情況時,能有所改變。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你需要審視下自己是否使用了個人式的批評,你可能在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傷害了孩子的內心。

🔍如果你在批評孩子時並沒有攻擊孩子的本身,而是就事論事,孩子仍舊“傷心、流淚、生悶氣”,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是高敏感的孩子。


什麼是高度敏感性格的孩子:

大約20%的孩子可能擁有高敏感性格,他們的神經系統生來比別人更加敏感,所以對於周圍事物刺激的接收和感知度更高,反應也更迅速。

高敏感的孩子被說幾句後容易傷心流淚生悶氣,是因為他們對於情緒的接收能力更快,也更容易被負面情緒所感染。當感受到他人,尤其是最親近的父母對自己的批評或不滿情緒,他們一方面會更容易因為自己的不足而自責;另一方面也給可能會因為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而感到委屈或生氣。這些千頭萬緒的情感首先就會通過一些家長所看到的哭泣等方式流露出來。


需要指出的是, 高敏感並非是一種性格問題,擁有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可能具備以下幾種優勢:

圖自shutterstock

o 敏銳的覺察力

這些孩子通常對身邊事物的變化有很強的覺察力,對不同事物的認知或思考程度也更深。比如不同情境下燈光,溫度,聲音的變化;以及他人表情,情緒的變化;或他人對自己的細微反應等等。

o 共情能力

由於能夠更迅速地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他們通常也容易也受到他人情緒的感染,能夠感同身受,換位思考。

o 創造力

正因為這些孩子對於人或事物的敏感,他們通常能夠感受到事情不同的一面,對事物也有更豐富的情緒感受。而這些都能夠激發他們無限的想象力和探索未知直覺。所以這些孩子還可能在不同方面表現出較高的創造力。

但正因為這些孩子在認知和情感上優秀的敏銳度,他們也更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父母在教育這些孩子的時候更需要把握深淺。


那麼,家長該如何應對/教養高敏感性格的孩子呢?💡

  • 首先,家長應正確認識“高敏感”

與其把孩子的敏感視為缺點,不如把這當作是孩子的特殊天賦和性格的閃光點。因為敏感是典型的藝術家、創新者的特點。一些最偉大的思想家,如榮格,林肯,羅斯福等,都是擁有高度敏感性格特質的人。

  • 關注並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優點

要記住高敏感可以是種天賦,這種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表現出不知所措或情緒不安的時候。家長應該去訓練自己更多地看到孩子的長處,比如他們不可思議的創造力、洞察力、情緒感知度和敏銳的才智,並幫助孩子發現和發揮自己的長處,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優點。

  • 改用溫和但嚴格的“過程式”批評/說教方式

當家長與孩子遇到矛盾,應該用冷靜溫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就必須放鬆對於他們的管教,家長依舊可以設定嚴格的標準和底線來對孩子的行為或品質進行監督教導。但一定要注意理性的表達,避免和孩子過度爭吵、大吼大叫,多采用“過程式批評”,與孩子一起找到問題的所在。避免用“結果式批評”對於既定的結果進行無謂的爭論,或進行“個人式批評“來中傷孩子人品。

  • 讓孩子和同類夥伴一起成長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與同樣性格類型的孩子交朋友,因為他們的性格相似,情感共通,也會有更多共同語言。這能幫助高敏感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處理自己敏感性格的負面影響,同時能夠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


每個父母和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不用的個性特點。只要願意彼此瞭解,相互理解,發現個性中最閃光的部分。孩子和父母都會在家庭的愛中,彼此成長,成就最好的自己。


歡迎關注頭條號"家有寶寶學心理”——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專業的親子育兒心理社區,陪伴你和寶寶幸福成長。

Reference

Healy, M. (2011). 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 PSYCHOLOGYTODAY.

Cutchlow, T. (2017, December 07). How To Criticize Your Kids Without Ruining Their Self-Esteem.HUFFPOST.


家有寶寶學心理


孩子說不得,這可不是題主所講自尊心太強那麼簡單,而是孩子太過於自我而導致的不接受別人的話。過於自我的孩子會凡事都認為自己做的沒錯,別人哪怕稍有不同意見,就會下意識認為在批評他(她),馬上就開始傷心、流淚、生悶氣。

一般來說,有類似情形的孩子大都集中於6、7、8、9歲這幾年。這恰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時期,從心理發展的層面來說,這是好事。但是如果家長不能合理應對,反而容易過於遷就孩子,不敢大膽批評或懲罰,結果更助長孩子過於自我的認知和分辨上的偏差。那麼怎樣去應對和解決呢,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針對具體的事要較較真。有時孩子難免會犯錯,可是孩子又不願意接受批評,你把話稍微說重一點,孩子就會委屈、流淚、生悶氣。其實是孩子在逃避被批評這一結果,你越是不較真,孩子反而得了理。因此,家長必須要放下謹慎,大膽針對孩子做錯的事去較真。較真也要講究方法,你不能嚴厲地批評,那是不起作用的,孩子會用以往的方法試圖讓你遷就他(她)。最簡單的方式:1、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顧整件事的過程,要麼你說,要麼孩子說,如果你說不對,孩子可能會馬上插嘴糾正,這正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回憶和描述事件上來;2、把一件事從前到後分段進行分析,讓孩子判斷對與錯,這實際上認知和分辨力的培養,從孩子的話中家長能掌握孩子到底知道對與錯否;3、安慰和鼓勵孩子,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與鼓勵,只要你做說,爸爸媽媽以前沒教過你這樣做,你做錯了是不會怪你的,你用不著難過。現在爸爸媽媽教你正確的做法,你學會了就不會再犯錯了,我們相信你是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第二,家長要重視家庭規則的建設。孩子以往特別容易陷入自我,其實是拿自己尚且不成熟的想法和觀點來看待一件事。為了避免孩子不知錯,不認錯,不改錯,必須要針對具體的事給孩子立規矩,建立做事的標準或依據,孩子才能知道怎樣做是好孩子,才是爸爸媽媽所允許的,不被批評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忽略家庭規則的重要作用,更不要說構建家庭規則了。你自己如果都沒有規則意識,自然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強了,而這種隨意性恰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關鍵。結果就導致不管你怎麼說,孩子都會一律認為你對他(她)不滿,反而會鬧情緒了。

第三,家長要有明確的態度,有主見有原則。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是家長不應該忽略的重點,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說就委屈、掉淚和生悶氣,就不敢表明你的態度,你這不是在縱容孩子過於自我了嗎?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種過於自我的意識會讓孩子更加逆反,只要家長一張嘴,孩子就會煩躁,甚至告訴你不說了。那時你恐怕連正常交流的渠道都阻斷了,又何談教育呢。針對與對錯的問題,還要結合上述所講的家庭規則,重點把獎懲措施平時約定好。對了就要表揚與肯定,錯了就要接受批評,明知故犯要受到嚴肅的懲罰。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建立起威信,讓孩子面對家庭規則時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上三點,請家長反思深入思考,看看你平時都哪做錯了,或者做的不合理,結果導致孩子過於自我。韓老師相信你可以做一個明辨是非,有原則的家長,因為你想讓孩子成為大家都欣賞和喜愛的好孩子。


韓國成老師


經常有家長跟我諮詢,說孩子太敏感了,有時候一句話說重了就接受不了,賭氣不吃飯,甚至默默在房間裡哭,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多人稱這樣的孩子為“玻璃心”:自尊心過強,容易受到打擊,心理承受力過分脆弱。

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爭強好勝,嫉妒心強。典型特徵有三點:聽不得批評;聽不得表揚別人比自己強;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用氣球對兒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個沒有氣的氣球毫無價值,然而氣充得太滿會容易脹破;只有氣充得不多也不少,才會兼具觀賞性與安全性。”

自尊心是孩子社會化過程與成長曆程中的寶貴財富,但自尊心過強並不是什麼好事。適度的自尊心才是自信的基石。

自尊心太強的原因:

父母的溺愛、嬌生慣養、對孩子百依百順,以及過度的誇獎和肯定,都會助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聽不得逆耳話,遇到挫折會畏縮逃避,不敢面對。

面對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1. 做出示範,收起自己過強的自尊心

很多孩子的自尊心是因為比較而逐漸提升的,如“你比你同學都強多了”這樣簡單的比較與表揚容易將孩子的自尊心變成一種虛榮心。

父母首先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有失偏頗,不要隨便拿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不在孩子面前做出爭強好勝的示範,專注孩子自身一點一滴的成長和進步。

多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優秀的地方各不相同”等理念來引導孩子,教孩子正確看待失敗,放平心態。

2. 正確誇獎和批評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力所能及又微不足道的日常事務,家長無需刻意表揚。過分表揚會讓孩子容易放棄努力、害怕面對失敗與挑戰。

誇獎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誇“聰明”,或是空泛的“你真棒”,當孩子表現好時,終點誇獎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批評孩子時,由於孩子自尊心很強,家長要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採用恰當的方式,不隨意貶損孩子,對事不對人,主要是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

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自尊心健康良好地發展。

3. 幫助孩子認識和處理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沮喪低落的時候,不要盲目指責和逼迫孩子,自尊心強的孩子承受打擊和挫折的能力弱。

家長最重要的是陪在孩子身邊,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在這個過程中,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如“跟媽媽說說,是不是因為被老師批評了所以很難過?”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情緒和感受,陪孩子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孩子會漸漸明白,其實挫折也沒那麼可怕,只要自己願意想辦法解決,事情總是會朝積極地方向發展。

孩子只有能接納、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有想要處理情緒,解決問題的勇氣,從而將自尊心迴歸到正常狀態,逐漸形成積極地思維模式。

4. 父母適當放手,多讓孩子經歷體驗

很多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的保護和干預過多,沒經歷過風雨,見過世面。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放手,相信孩子內在的潛能,鼓勵孩子嘗試一些富有挑戰的事情。

通過更多的經歷和體驗,他會更加明白不會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失敗在所難免;認識到自己有長處有短處,不必事事爭第一。

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心態更加平和、寬容。


錢志亮工作室


我們在進行家庭教育的課程中,也經常會遇到自尊心非常強的孩子,老師一批評就哭了,退步一個名次就非常難過和自責,甚至上課不提問她,這節課的聽課效果都影響,還有的孩子在行為上表現出總是捋頭髮,整理衣服。那麼在家裡呢,父母也反饋,我家孩子臉皮薄,說不得,對自己要求特別嚴,做不好就一遍遍做。

一個孩子自尊自愛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過於事事都要爭取完美,那這個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形成強迫性行為,強迫性思維,嚴重者可能會得強迫症,產生心理問題。

那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去做調整呢?

1、首先我們發現這類孩子的背後大多都有一位做事情追求完美的家長,而同時她也是這樣要求孩子的。

我要給我的孩子請最好的老師,用的東西要儘量有品質,我的孩子要儘可能的在各個方面優秀,每次看到好的成績和獎項就非常高興,有一點退步就大變臉。那如果你是這樣的媽媽或者爸爸,可能首先您自己要做一下心靈成長了。這樣的父母您只要閉上眼睛問問自己,努力了大半生是不是多半時候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大智慧大幸福,還是隻有在評上職稱,換了大房子,升職加薪的那瞬間高興,然後就又回到原來的心境,接著再追逐另一個目標。而智慧的人生並不是為了某一天而活,而是幸福的活在每一天。如果家長能領悟到這一點,那麼這樣性格的孩子就不難調整了。

2、當你看到孩子因為結果和他自己想象的不一樣,而情緒低落的時候,你需要做的是,摟她在懷,輕輕的說出你瞭解到的事情經過。

“你那麼想當小組長,結果老師卻選了別人,你覺得你其實能比他做得更好。”然後你重新問問孩子要達成目的的原因。這一步你就能發覺孩子內心有沒有不合理的觀點,有沒有需要調整的認知。也是進一步幫助孩子回到事情本身,而不是附帶的利益。

“你還記得自己為什麼想參選小組長嗎?”

“有面子,能管別人”

“為同學做事情”等等

“你覺得不當小組長能不能為同學做事情呢?”

“我們覺得你敢於參與又願意為他人做事,這樣的行為非常好。”

面對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每次的失落,你都協助他關注事情的過程關注失敗中的優勢資源,那麼孩子也會從一次次的溝通中調整出自己的性格。

最後要記得當孩子努力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多問問她身在其中的內心感受是什麼,是學到東西了,還是讓自己很愉快,還是把愉快帶給了他人呢,而不是一上來就問孩子結果是什麼,當家長的關注點做調整後,孩子也會慢慢從不可控的結果調整到可控的過程中的內心體驗了。那麼這個一向做事情認真的孩子,將在未來不僅僅是成功的,還是幸福的。

1.當看到孩子自尊心過強的時候需要引導他關注做事過程中的內心體驗。

2.輕輕的說出你瞭解到的事情經過

3.重新詢問孩子做此事的原因

4.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的轉移


涵妮媽媽育兒經


首先,家長肯定是不能因為害怕孩子的這種反應,就因噎廢食,從此再也不敢批評孩子了,這可不是一種積極的教養方法。

而且,孩子“說不得”,僅僅是因為“自尊心”太強的原因嗎?其實,一味的批評和一味的表揚(尤其是籠統的指向不明的表揚),都會讓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出現問題,影響他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

作為家長,這個時候應該好好的回想一下,自己在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教育方法存在了一些問題?

批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有一些批評的方法是不恰當的,甚至是錯誤的,往往會適得其反。

首先,做錯了事情肯定要批評,但是家長要就事論事,不能帶著情緒去批評孩子。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也要給孩子說話和解釋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不容辯解。家長要學會傾聽和溝通,讓孩子充分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壓制孩子的聲音。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孩子犯了錯誤,批評是必要的,但是也要同時接納孩子接受批評之後的情緒,例如傷心、哭泣和生氣等等情緒,而不是跟孩子說:“你做錯了怎麼還哭呢?不許哭!”總之一句話,堅持原則但是要接納情緒。


壹父母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前兩天坐公交發生的一幕,女孩兒大約4歲左右,跟著外婆一起外出,在公車上,兩人面對面分別坐著一個位置,在某一站,上來一對懷抱著的母女,女兒的外婆要女孩兒起身給這位媽媽讓座,外婆剛一開口,女孩兒就哇哇的哭起來不讓不讓,隨後旁邊的一個人讓了座,然後外婆大概就給小女孩兒講道理,但是完全聽不進去,越說哭的越厲害,索性外婆也停止了。過了沒兩站,又上來一對母子,依舊是重複這一幕,然後就招來了站著的乘客的眼光,外婆也是沒招,一說就哭,不說感覺頭都要抬不起來了。在外婆和小女孩兒的對話過程中,我聽到了小女孩兒說的幾句反駁的話,大致意思就是,自己不佔著位置,就永遠沒有自己的位置了,做別人腿上被抱著不舒服不好玩。雖然我當然覺得小女孩兒略顯不禮貌了些,終歸也是可以理解她的心裡行為的。

一點兒說不得,說了就哭,說了就不樂意,也許是她想表達自己的主見,也許是他對抗耍賴的一種常見招式,不論哪一種,我認為處理這些的情況之前應先做到如下這件事:

首先,每個家長都應該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種氣質類型:

常見的四種類型:

膽汁質類型:情感發生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迅速,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具有外傾向,但缺乏自制力和耐心

多血質類型:活潑好動,敏感迅速 ,喜歡與人交往,喜歡接受新鮮事物,但情緒容易產生也容易變化和消失,容易外露

粘液質類型:平靜,善於忍讓剋制,生活有規律,態度持重,有耐力,嚴肅認真,但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

抑鬱質類型: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

當然可能面對這四種區分你會說,我們家孩子每個都沾一點邊啊,怎麼辦?那就是你觀察你的孩子還不夠耐心和清醒。

瞭解完孩子的氣質類型之後才能確定如何安撫這一類型的孩子:

膽汁質類型:要培養勇於講取,豪放的品質,防止任性粗暴

多血質類型:要培養執著開朗的性格及穩定的興趣,防止粗枝大葉,虎頭蛇尾

粘液質類型:要培養積極探索精神及踏實,認真的特點,防止墨守成規,謹小慎微

抑鬱質類型:要培養機制、敏銳和自信心,防止疑慮,孤獨。

如果有以上的認知,相信孩子的情緒會平和地多。

那麼如果出現了一說就哭就鬧的情況怎麼辦:

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是絕對的前提,但也不是說無理取鬧就這麼任由發展下去。承認孩子的哭,是表示你懂他為何哭,並且向他敘述,知道他為什麼哭,為什麼不樂意。

2、如果能夠安撫情緒,最好給予孩子肢體的接觸,比如擁抱,比如按住他的肩膀

3、家長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遊戲力本能,將事件化解為有意思的遊戲,通過和孩子互動達到讓孩子發洩情緒,表達情緒的目的

3、如果是因為環境導致的孩子哭鬧,應考慮暫時帶孩子離開這個環境

4、當情緒得到安撫平靜之後,可以重複事件已啟發孩子的行為和後果,依然可以利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給剛剛發生的事件一個完整的有意思的結果。

一定不是整齊劃一地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情況,作為家長一定是耐心和清醒的家長,當你關注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的時候,才能處理的遊刃有餘。


悅小芽兒


這不是自尊心太強,是說明孩子太自卑了,太脆弱了,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按照我順境家庭教育的方法。一方面要淡化處理。另一方面要針對性解決。

淡化處理。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儘量不給孩子脆弱的機會。

比如,感覺孩子可能有自卑。脆弱的情緒產生。直接漠視。裝作沒看見。

不小心撞上這種情緒產生的時候。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這都不是事兒。等等輕描淡寫的話。

或者共情。你不知道我小時候有多差。舉個例子,你看看就知道了。

針對性解決。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平時多培養孩子幸福快樂樂觀的情緒。可介入一些比如幽默,笑話之類的東西。

同時,多為孩子營造做事成功的機會,從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降低對孩子的成長要求。比如把對孩子的一個要求分成八個要求來做。並積極配合幫助。做到一個,鼓勵一次。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儘量少批評,多幫助。要學會正向鼓勵。比如五個手指只能數四個。可以鼓勵孩子,太棒了,只有五個手指,你就數了四個。等等。

當然這只是基本的操作思路。做起來,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更多家庭教育問題,可以參考我的相關問答。


家長話題


看了很多回答,感覺好像都有點意思,但是感覺又都沒抓住重點。

這個問題不是孩子自尊心太強,而是孩子不能接受失敗。難道自尊心太強就不接受失敗嗎?這個邏輯有問題。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接受失敗呢?

無論哪種問題,一般都是分為內因和外因,這個問題也不例外。

內因:

1.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段,孩子開始意識的覺醒,開始學會控制事物,所以他們希望成功來證明自己是可以的,是正確的,以便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所以這時候他們本能的就排斥失敗。這是正常的。

2.年齡限制,孩子不能正確的評價對錯是非。

為什麼常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就是因為孩子確實因為年齡色原因,很多情況下不能正確區分對錯。

外因

1.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

家長過於在乎結果,過於強調成功勝利,而不認可失敗。傳遞給孩子的觀念就是正確成功就是好的,失敗錯誤就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這種觀念傳遞給孩子,孩子本能的就害怕失敗,排斥失敗,所以不願意承認失敗。

2.家長的過度表揚

現在家庭大都流行快樂教育,表揚教育。動不動就表揚孩子“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真厲害”,過度表揚的結果固然強化了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過度的結果導致孩子的自負。孩子潛意識覺得自己是最棒的,最厲害的。既然最棒最聰明最厲害,當然就不可能犯錯誤,不可能失敗。所以孩子肯定不能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1.正確評估孩子

評估孩子的生長髮育階段,評估孩子的能力。適當的不承認失敗是有益的,適當遷就孩子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千萬注意把握尺度。

2.家長正確對待失敗,不要只在意結果,多關注過程

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更加美麗。即使我們失敗了,但是我們過程中學到了經驗,下一次就更加靠近成功。失敗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努力不認真不拼搏的過程。

3.多鼓勵少表揚

現在家庭普遍表揚過度,孩子在家裡天下第一,說啥就是啥,所有人都遷就孩子,讓著孩子。讓孩子錯誤的評價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到外面,這不行那不行,孩子肯定不能接受。

4.適當的挫折教育

現在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的家庭很少,畢竟都是一兩個孩子,都寶貝的不得了。孩子沒經歷過任何挫折,結果一遇到辦不了的事就容易情緒失控,會大哭大鬧。家長很有必要讓孩子經歷適當的挫折,學會控制自己單位情緒。

5.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可以讓孩子,但是不能沒有是非對錯觀念。很多家庭明明孩子錯了或失敗了,但是一哭鬧就說“好吧,你對,你厲害”,這樣來哄孩子。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更滋長了孩子的“我都對”的錯誤思想。我們可以故意輸,讓孩子贏,但是我們不能混淆是非,對錯不分。


神通奶爸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說得,偏偏自己家的孩子犯錯說不得,不是自己家孩子自尊心太強的問題,是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很多家長頭疼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不知道如何把握批評與懲罰的度,說重了,懲罰嚴了怕孩子自尊心受傷,產生心理陰影,太順著孩子,會溺愛毀了孩子。為什麼父母語重心長的教育在孩子面前那麼的蒼白?

其實,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對於孩子不當行為,父母不約束,不忍心說不,實際就是不負責,或者放棄責任的教育!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與懲罰呢?


第一,內外一致,不樹立兩套規則

有的家長在家裡無比遷就孩子的不良行為,出門在外時卻又要求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這怎麼可能呢?我們應該保證家庭和社會的行為規則一致,拒絕孩子私下犯規就是幫助他掌握統一的遊戲規則,更能適應社會!

第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自己的錯誤自己承擔

比如,孩子早上愛賴床起不來總遲到,家長不應該哄他們起床或者跑去跟老師道歉;孩子學習拖拉,丟三落四,家長不應該請假去給孩子送作業。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自己去承擔老師的懲罰,這樣才能慢慢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科學的批評和懲罰,不但不會傷害孩子自尊心,還會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才更能從中吸取教訓,糾正不當行為,成為更優秀的孩子!


向孩子說不的一些原則

1.孩子做父母不喜歡的不當行為時,不僅要語言告誡外,更重要是引導做有意義的事。

2.約束來自規矩,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指定各種規矩。

3.冷靜對待孩子的某些言行。

4.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和不合適行為時,要明確拒絕,並說明理由。

5.對孩子說不時,要堅持到底,不可動搖立場。


疏影淺雪


孩子之所以自尊心太強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其實都是家長和孩子的相互作用

所造成的。

家長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1、將錯誤放大化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教育我們不能犯錯。一旦犯錯誤了,父母就冷眼相對。即使只是很小的錯誤,他們都有可能當成一個大錯誤。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面會認為,只要犯錯誤了父母就會不高興,會很兇的對待我們。

2、錯誤的處理方式

對於孩子犯錯誤,很多家長都可能會採取兩種方式來解決。一種是非常嚴厲的批評,甚至還有不恰當的懲罰措施。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另一種則是孩子犯錯誤了,家長一味的驕縱。因此,只要父母稍加批評,孩子就覺得很委屈。

孩子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1、沒有正視“犯錯誤”這件事情

由於父母可能將錯誤放大化,所以讓孩子沒能夠正確看待“犯錯誤”這件事情。認為一旦犯錯誤了,就將會被訓斥。那麼,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可能本能的趨利避害。

試錯正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因此,孩子應當正視“犯錯誤”這件事情,不斷試錯,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轉換自己的知識和能量。

2、抗挫折能力差

自尊心強,經不起批評....說到底就是抗挫折能力太差。這也及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人生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應當讓孩子在正視“犯錯誤”這件事情的基礎上,提高抗挫折能力。將父母的批評當成一種前進的動力。

3、對父母的不理解

從孩子有自我意識開始,便逐漸的對一些外來不利於自己的言語進行排斥。說到底,其實就是對父母的不理解,不明白父母的批評動機是什麼。因此,產生了強烈牴觸情緒。


通過一些兒童繪本的閱讀,讓孩子明白就算被家長批評了也沒有關係,學會調節情緒,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更加有利於自我成長。

繪本推薦:《生氣也沒關係》

內容簡介:

因為媽媽嘮叨,所以你生氣?其實媽媽只是怕你浪費時間,想讓你養成好的習慣;

因為被大人忽視,所以你生氣?可能大人們都在談重要的事,沒有聽到你說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