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山傳心法要》七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併為化城。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實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

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舍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舍,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舍;若一邊行道佈德,一邊旋舍,無希望心,是為中舍;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舍。大舍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舍如火燭在旁,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舍;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舍;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舍。所謂三世俱舍。

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聲音、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

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舍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深淺,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黃檗山傳心法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