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背後,是去掉濾鏡的中國消費真相

談及當下最火的購物App,一定繞不開「拼多多」。

伴隨著「拼多多」的還有“檔次低”、“便宜貨”這樣的標籤,和“消費降級”的評論。有位投資人總結說,“拼多多能成功在於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第三波人口紅利帶來的

下沉人群”。

然而,「拼多多」CEO黃崢似乎並不同意“下沉人群”這種說法。

只有在北京五環內的人才會說

這是下沉人群。

我們關注的是中國最廣大的老百姓,

這和快手、頭條的成長原因類似。

黃崢接受《財經》雜誌採訪時談到

望月比較感興趣的是“北京五環內外”這個劃分。

北京五環內常駐著最精英、最高端、最前沿的一群大腦,混跡互聯網圈的朋友所接受的訊息大多來自這裡。按照@馮大輝老師的說法,“大部分科技媒體人員和互聯網從業者的價值觀基本是北京五環內的價值觀,有些雖然物質上還沒到五環,但精神層面已經在五環內了。”

五環內,風投融資上市天天上演,一度讓人錯認為這就是全世界。

但五環外呢?這裡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被忽視的“視野盲區”。

所以,當「拼多多」迅猛崛起時,到底它是消費降級還是消費升級,望月覺得,我們勢必要跳出“五環內”來看一看。

1

按照《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五等分收入分組數據如下。

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

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

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

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

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數據是全年的

平均到月,全國大概有50%的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00-1800元之間。換算成三口之家的家庭,一個排名全國50%中位數的三口之家,其月家庭收入應該是5600元。

對於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富裕人群來說,這個數字可能有些難以理解,他們每月喝星巴克咖啡就要500元,下幾次館子就超過1000元,更不要提孩子的教育費用,一個月下來花費幾乎破萬。

這些富裕家庭的生活在媒體上、電視劇中廣為傳播和出現,很多人會誤以為他們是社會的主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要知道,年收入100萬+人民幣的家庭,在人均GDP 6倍於我國的美國,也只有10%。而在中國,根據前面的數字換算,一個排名在全國Top10%的三口之家,年收入也到不了20萬元/年。

所以,就我國當下而言:

80%的家庭年收入在10萬和10萬以內。

50%的家庭年收入低於6萬6。

最底層20%的家庭年收入只有1萬7。

甚至這個數字還可以繼續分析——

翻閱統計局每年的數據,住房、醫療、教育“三座大山”的增速往往快於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僅在住房一項上,中國人在過去3年就新增加了接近15萬億負債。房價上漲大大削減了能花在其他地方的錢。

中國人真正可以用來消費的錢,比統計局顯示的可支配收入,要低得多。

所以,對大部分中國家庭而言,所謂生活就是:

  • 能自己做飯絕不下館子,能坐公交車絕不打車,能坐慢車不坐高鐵;

  • 日常囤積塑料袋,洗澡的時候用桶接水,留著洗衣服;

  • 小孩的衣服鞋子都買大一號可以多穿一段時間;

  • 超市裡的水果挑特價的買,網上的商品領了優惠券再買……

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富裕人群所無法理解的每月五六千的中位數家庭收入下生存,同時還能為後代和自己養老留點積蓄。

這就是中國最廣大人群的生活:不得不對每一次購物行為精打細算,而非去糾結時間和人力資源成本。

在他們身上,富裕人群通常注重的“時間成本”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貨比三家,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求低價;富裕人群通常以為的騷擾用戶也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分享出去的親朋好友同樣是目標用戶群體,是喜歡這些優惠商品的受眾。

統計公報數字的背後,是最廣大人群最現實的人生,也是「拼多多」生長起來的土壤。

這就是抖音、拼多多等產品成功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滿足了數以億計的用戶的消費需求,無論是物質消費還是精神消費。

想明白了這一層,回頭再來看「拼多多」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的問題:像父母這般普羅大眾在網上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和平時在實體店質量相當甚至是更好的商品時,他們內心是高興的。

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種消費升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最大限度的消費升級。

2

分析了「拼多多」的用戶,不妨再看看「拼多多」的商家。「拼多多」的商家並非憑空生長,很多商家來自於淘寶,或者在多個平臺有有著店鋪。但有不少商家“舉店遷移”,或將很大精力投入「拼多多」平臺。

這與淘寶等平臺目前的策略息息相關。對於阿里而言,最賺錢的業務正是服務於那些占人口總量比例極大的、能帶來巨大流量、容易被推薦算法牽著鼻子走、不知道競價排名存在的巨量消費者。

感受一下阿里的財報:

阿里(不包括螞蟻金服)

2017年10-12月的營收和利潤情況

(單位,億人民幣)

1. 國內外零售業務(淘寶、天貓、lazada、速賣通)的廣告+佣金所帶來的營收,佔阿里總營收的71.9%

2. 其餘業務(阿里雲、菜鳥、b2b、優酷土豆、UC、高德、銀泰、阿里音樂/體育等...)的佔比都只是個位數。

3. 其中,核心商業是唯一盈利的部門,其餘都是虧損。

拼多多背後,是去掉濾鏡的中國消費真相

拼多多背後,是去掉濾鏡的中國消費真相

可以說,天貓淘寶商品搜索和推薦的廣告和佣金(特別是廣告),是整個阿里營收和利潤的絕對支柱。“核心商業”部門的EBITA率(稅息攤銷前利潤率)高達53%。

更重要的是,天貓、淘寶的廣告佣金收入增速超過60%,而整體GMV增速只有40%,也就是說,消費者們在阿里平臺上購買單位商品所付出的廣告費率越來越高。

2017年,天貓、淘寶的GMV是4.6萬億人民幣,而廣告+佣金的年收入預計超過1600億——天貓、淘寶上每發生100塊錢的交易,有3塊5會被阿里拿去。

對於任何平臺而言,都有這麼一個道理:知乎/微博的頂級大V,名氣大、品牌好,天然自帶流量,對平臺導流的依賴度不高。而那些千千萬萬的小嘍囉,則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拼命創作、花錢買粉、花錢買贊、花錢買頭條,才能偶爾登上一次推薦/熱門首頁,獲得一次導流。

所以,雖然一些傳統電商平臺上總體是3.5%的抽成率,但對於致力於成為“平臺大V”的長尾賣家而言,其付出的成本會比這個數字大得多。

如今,無處不在的推薦算法和個性化商品信息流,極大地分散了用戶的注意力,讓賣家很難通過簡單的、同質化商品價格戰而獲得用戶的關注。

那麼矛盾來了,一方面是尚不算富裕的國民,有對絕對低價商品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的、只會血拼價格戰的小商品賣家們,他們越來越難以在傳統但更新了流程的電商平臺上生存。

那麼一拍即合,雙向的需求催生了「拼多多」。就算沒有「拼多多」,也會有金多多、賺多多……

3

「拼多多」CEO黃崢接受採訪時提到,拼多多服務於“五環外人群”。

除了「拼多多」,許多服務於“五環外人群”的互聯網產品都成功了。

抖音成功了,頭條成功了,VIVO成功了,小米成功了——雖然精英們不時批評這些產品很無聊或者不夠高大上,但他們贏得了億級群眾的喜愛。

所以,對於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而言,一定要始終牢記我國的基本國情,記住中國還是一個人均中位數年收入只有2.2萬元、90%的三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0萬、20%的三口之家年收入低於1萬8的發展中大國。

中國最廣大的人群有著自己的生存需求、娛樂需求、自我滿足的需求、獲取信息的需求、展示價值的需求,也有著自己消費升級的需求。

一個互聯網企業,只要是真正在為數千萬、上億的廣大人群解決需求,那就一定有其巨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