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每次提到国外优质的综艺节目,我们的反应常常有两种:

1、我们又要抄袭;2我们抄不了。

不过,其实,我们也有不少优质、原创的良心节目。

比如今天我要说的《博物奇妙夜》。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博物奇妙夜”,一听这个名,许多人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

这是国内首档实景文博谈话节目。

嘉宾们不是在摄影棚,而是在文化古迹或博物馆里谈古论今。

他们的谈话内容常常涉及上下五千年,方圆几万里。

无疑,它高大上,有些学院派。

对此种节目,一般老百姓常常是敬而远之、束之高阁。

所以,豆瓣评分虽然9.1,但标记人数只有一千多。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不过,我今天还是要安利一下它。

毕竟,生活需要雅俗共赏,偶尔涨点姿势也不是什么坏事。

况且,博物馆、古人、传统、历史并不等于古板和老旧。

看来几集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祖宗要比我们更会玩儿。

在谈老祖宗之前,先说一下节目嘉宾吧。

这一次,节目的主嘉宾是人称“马爷”的马未都

马未都是非常厉害的收藏家和古董鉴赏家,曾上过《百家讲坛》,博学多识且风趣幽默。

有他坐镇,节目的文化水平有保证。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除了“马爷”,第一集还有一位大师,那就是“是乐器都会”的国乐大师方锦龙

方锦龙大师一出场,那绝对是对耳朵的一次洗礼。

我想,看过他表演的童鞋,一定非常后悔小时候没有被爸妈逼着学点乐器。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除了专家大拿之外,节目也邀请了一些明星嘉宾,比如

歌手阿兰,舞者唐诗逸,演员张晓龙、孙茜、余少群,主持人赵普、作家蒋方舟等。

这些明星们未必都是历史传统的行家,不过,有这份传承文化的心,还是要为他们鼓掌的。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孙茜

第一集,嘉宾们来到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

1500多年前的人,智慧了得、手艺更是出神入化。

风吹雨打那么多年,那些佛像,每一尊依旧活灵活现、神态各异。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欣赏石窟之后,嘉宾们围桌而坐,开始喝茶聊天。

聊的内容自然离不开石窟。

这一次,他们主要参观的是一个“音乐窟”,于是话题自然是关于音乐的。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一说到音乐,那方锦龙老师就停不下来了。

他一开口,说的就是存在了9000年的一种乐器(音同“月”)。

龠是鼻祖级别的管乐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吹火筒”。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石窟中的龠

吹火筒是怎么变成乐器的呢?

为了“避烟”。

或许有人有这样的经验,吹火筒如果直直地对着火堆吹的话,火焰会熏到眼睛。

于是,古人为了避烟,就把吹火筒斜着吹。

筒子一斜,音乐声就出来了,龠也就诞生了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生火的吹火筒可以成乐器,狩猎的石头也能成乐器。

具有7000年历史的,就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人在狩猎时,会把一块石头系在绳子的一端,甩几圈之后投出去击打猎物。

人们发现,在甩的过程中,石头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如果石头有孔,声音更大。

久而久之,埙诞生了,那声音苍凉、空远,犹如沙漠来的风。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古人的智慧真是了得,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一件乐器。

而关于乐器,有这样一句古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什么意思呢?就是弦乐器不如管乐器,管乐器不如人声。

也就是说,越天然的声音越是动听。

在石窟里,方锦龙老师就亲自为我们演绎了一次“肉声”。

他把脸皮做乐器,直接弹出了一曲“哆来咪”。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初闻其声,我真的是又惊又喜。

于是,我也试了一下,没想到,虽不成曲,但真的有声。

不过,友情提醒,一般人可不要轻易尝试。

就如方老师所言,这只适合脸皮厚的人,脸皮薄的人可受不了。

就连方老师这样“脸皮如此厚”的人,短短几个音下来,脸都弹红了。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第一集,我们在方锦龙老师的带领下,从音乐这个口进入龙岗石窟。

到了第二集,我们换了一扇门,从舞蹈这个口进入。

唐诗逸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首席舞者,节目一开始,他就和方锦龙老师合作了舞蹈《飞天》。

在千年石佛面前,琵琶悠扬、舞姿曼妙,美哉。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面对文化古迹,走在博物馆内,如何进入其中一直是许多人的困扰。

我们知道,今天旅游最常见的样子,就是拿着手机或单反边走边拍。

那在博物馆里,面对古迹,我们也要这样做吗?

马未都说,留下纪念可以,但如果真要走进它,这样做可不行。

方锦龙以音乐,唐诗逸以舞蹈,那普通人如何进入历史遗迹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往前搁”,也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面对历史,我们就做一回鱼。

在1500年前的石窟里,我就把自己想象成1500年前的北魏人。

只有这样陷进历史里,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佛像对于彼时人们的意义。

而用手机边看边拍,无疑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阻碍我们陷进去。

对于古迹,如果我们的感受只有薄薄的照片,那就对不起它几千年来所受的风吹雨打了。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安利这个节目,观看这样的节目,我会担心有人说这是“装逼”,“媚雅”。

但,看了一集之后,我坚定必须要安利。

因为,节目苦口婆心地说,对民族的艺术,我们得加强一份传世的精神。

以前,我们一直以为琵琶就是四根弦。

不过,在石窟里,我们看到了5根弦的琵琶。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但,这种5弦琵琶,在中国,自唐以后,渐渐就没了。

反而是在日本,我们找到了一张源自唐代的5弦琵琶。

这张琵琶是当年唐王朝赐予日本皇室的礼物,一直传至今日。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节目中,方锦龙用拨片弹起了五弦琵琶,我和嘉宾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音乐是最典型的“和风”音乐。

我们的第二个反应就是,原来“和风”就是我们的“唐风”。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想听唐代的音乐就去听日本的“和风”音乐。

豆瓣9.1,很骄傲我们有这样的节目

对于这件事,许多人可能会很骄傲,觉得日本的民族音乐其实来自我们的大唐。

我想,我们是该自豪,但我们其实也该心存一份愧疚。

毕竟,身为子孙,我们享受着大唐盛世带给我们的荣耀,但它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我们却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

那是遗憾,也是悲哀。

当然,不仅是音乐,不仅是大唐,几千年里,我们丢失了很多。

而现在,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些民族瑰宝。

在我看来,学习、了解民族的艺术绝不是装逼,而是作为民族一份子的基本素质。

如果1500年后,我们今天的艺术只能在别的民族才能看到,我想,那可不是令人开心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