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中國高考之優劣

大話中國高考之優劣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高考,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社會關注最高的熱點,也是每個寒窗十年學子收穫的季節,無論是正在準備高考的學子,還是那些比學生還要緊張的家長們,都會是最關注的,包括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在這個時候也會格外關注,或許是對自己之前高考的回憶,也是對備戰高考的學子的鼓勵,看到他們,彷彿看到了當時的自己,所以高考成為了目前中國社會的大事。現在中國的高考制度被社會所詬病,認為高考不是公平的,存在著各種不平等,比如:教育資源不平等、師資力量不平等、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高考加分項目嚴重失衡、地區經濟差異太大、各地區採用不同的試卷等等。即使現在我國高考制度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中國的高考制度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公平的制度,它是每個貧寒子弟擺脫自己以及家庭境況的最有效的方式,至少,現在的高考沒有門檻的限制,每個符合條件的學子都可以參加。

大話中國高考之優劣

相對於其他途徑,高考已經是最公平的了,只要肯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它給了人們一個努力的方向。至於說現在大家吐槽的對現在高考制度的不滿,這不是一個考試製度的問題,它涉及到國家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我們應該全面的看待問題,不能只是橫向的與那些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當然,我們要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的教育制度,然後將它中國化,提升自身能力;我們更應該縱向的去看待,要看到自身的發展,立足今日、展望未來。我們應該回顧高考歷史,發現自己的進步。

大話中國高考之優劣

現在大家所說的高考,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那時是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科舉制度,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在當時乃至近代一直延續,並且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值得一提的,可以說當時我們的人才選拔制度在世界上是先進的。科舉制度之前的人才選拔沒有統一的模式,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到了漢朝,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有不同的人才上升制度,但是都沒有一個相對公平選拔制度出現,普通老百姓很難通過這種形式改變自己境況,得到國家的重用。而科舉制度的出現彌補了這種不足,以至於在這之後的幾千年一直使用,並且不斷的改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存續了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也逐漸顯現出來了弊端,特別是清末時期,大量西學傳入我國,科學技術成為了當時社會最急缺的內容,明清實行八股取士

,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在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至此,曾經輝煌千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取代它的是新式學堂,比如: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復旦大學前身——震旦學院等等,這些學院充分吸收西方教育體系,結合我國古典的經、史、子、集等教育,可以說別具一格。培養出了新文化運動這樣一批文化鬥士,但是因為受當時中國社會環境的影響,整個社會處於動盪的狀態,內憂外患,因此不可能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直至新中國成立,1952年開始國家統一高考,這個時候的國家還處於剛建立階段,所以相應的社會制度還不完備,加上之後的十年動盪,直到1977年再次恢復高考,可以說我們的教育制度經歷了生死考驗,我們不斷改進自己,才有了現在的高考。

大話中國高考之優劣

高考可以說是貧寒子弟改變自己人生軌跡,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最公平、最優的途徑,不然也不會出現1977年恢復高考後,全國學子像發了瘋一樣的報考,這樣的盛況。雖然現在我們國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請相信它,再給它20年,一定會讓老百姓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