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傳統習俗:畲家戶有火爐塘,畲民的「灼火」習慣

畲家愛蹲火爐塘,這是相沿已久的生活習俗,蹲火爐塘,畲族人稱為“灼火”。畲家廚房中的灶大多是泥石砌成有兩口大鑊的大灶,是灶口大、燒柴多、無煙囟的“老虎灶”。畲家砌灶時,就要對火爐塘作好安排,力求寬敞,能容納較多人“灼火”。

畲族的傳統習俗:畲家戶有火爐塘,畲民的“灼火”習慣

火爐塘的一般款式是:在灶口用長條石板或塊石砌成與灶等長、一尺半至兩尺寬的“溝”,供扒積灶灰和灼火時燒柴木用。灶後用木板隔一個擱放柴木的柴倉,柴倉前則用杉木或松木做一長條凳式的倉沿,既隔柴木,又可供人坐著燒灶和多人坐著灼火。有些灶後無柴倉,柴木就堆放在灶口,灶口亦較寬敞,可放多條矮凳,供多人圍坐灼火,

畲族的傳統習俗:畲家戶有火爐塘,畲民的“灼火”習慣

除了夏秋天氣悶熱外,稍有寒意,畲族人就會聚在灶邊灼火。灼火一般用細枝雜柴,大家聚在火爐塘邊。一邊把大茶壺,旺火使壺水沸騰後。主家用藍邊大碗沖泡野蒸,沸水衝山茶,香味尤濃;旺火映畲家,紅光滿面。灼火是畲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早起或夜晚,都愛聚家灼火,談農事,說家事,拉古老,唱山歌,都在火爐塘邊。若三九大寒天,則連三餐吃飯都和火相伴。要是村鄰來串門或來了客人,也都邀請在火爐塘灼火。

畲族的傳統習俗:畲家戶有火爐塘,畲民的“灼火”習慣

大年三十夜,畲族人閤家團聚“食隔歲”(吃分歲),灼火時要把早已備好的一大段大樹根放上去燒,待燒旺,又埋入火爐塘的灶灰中,亦稱“隔年火種”。這既為原先缺少起燃物的畲家存了火種(正月過年不得借火),也有“焐”能驅穢降吉,來年養出大肥豬的祈禱。

畲族的傳統習俗:畲家戶有火爐塘,畲民的“灼火”習慣

畲族世居山區,氣溫較低,昔日又普遍貧困,衣衫單薄,過著“辣椒當鹽炒,火籠當棉襖,蓑衣當被蓋,篾黃當燈照”的艱難生活,於是灼火禦寒,久而久之,成了習慣。如今雖然生活已大為改善,畲族山鄉仍有灼火之習。拳節期間,若家中來了客人,這客人如果是歌手,村中的歌人要找她(他)嘮歌,嘮歌就在火爐塘邊灼火時對唱,一夜“嘮”到天明。那閃閃的火光,那灼熱的火氣,那的山茶,那沸開的茶水,使嘮歌人個個臉透紅亮,歌多美,此起彼落,歡唱著新時代畲家人的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