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被質疑,科學研究要有務實精神

海水稻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科學家應該有這個雄心和毅力,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一點點將夢想變為現實。

“海水稻”被質疑,科學研究要有務實精神

“網紅”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煩。我國著名水稻專家凌啟鴻發表學術文章指出,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於樂觀。科技日報記者梳理了圍繞海水稻產生的種種爭議認為,其實海水稻的科學意義毋庸置疑,只是在宣傳手段和推廣路線上,還有可待商榷的空間。

海水的鹽度通常為3.0%到3.5%,而由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研製,在去年的測產中表現出色、一種編號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畝產量達到620.95公斤,其生長全週期內水田含鹽量濃度控制在0.6%。從鹽度通常為3.0%、3.5%的海水,到0.6%的種植用水,如果要配比灌溉,淡水也得佔到灌溉水80%以上。這意味著,耐鹽水稻品種還是需要充足的淡水灌溉作栽培保證。這當然距離公眾所理解的海水稻概念相去甚遠。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認為,“海水稻”並非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它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可以長在鹽鹼地和灘塗。既然如此,又何必用“海水稻”這樣的名字?

這首先是對科學的不尊重,從3.0%、3.5%,到0.6%,這並不是細微差別,而是巨大的差別,它在科學上的成就是完全不同的,它的應用價值也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很容易誤導公眾,讓公眾誤以為只要用海水澆灌就可以了,以為從此沿海灘塗將是一片稻花香。而“海水稻”試種成功以後的轟動效應也說明了這一點,大家都忙於肯定這種稻穀品種的意義,而往往忽視了它真實的生長環境。最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在研究耐鹽鹼水稻,全國有多支不同團隊在做,可是長期以來默默無聞,取名“海水稻”以後卻一炮走紅,研發團隊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各種榮譽也隨之而來,更不用說這種榮譽背後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了。一個“俗稱”還不足以解釋這裡面的差別,也把背後的利益爭議虛化了。

科學容不得半點含糊,科學最講究的是實事求是,釘是釘鉚是鉚,否則就容易產生不良的社會示範效應,一分可以能被說成十分,明明只有一點療效就可能被包裝為神藥,這一點我們在諸多領域都看到了。有專家提到了這些年,科技界有浮躁之風,認為,“做研究可以,但別總想著‘抓眼球’。拿商業營銷那一套來做包裝,就丟了科研工作者應該有的嚴謹、客觀。”這也正是公眾所擔憂的地方。數據上造假違反科學精神,而被場外因素干擾,急功近利、誇大其詞,同樣也有違科學精神。其實,拋開名字上的爭議,“海水稻”的科學意義有目共睹。傳統農業生產用水的含鹽量不能超過0.1%,而“海水稻”在0.6%鹽度的環境下仍然能獲得豐收,這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我國是個淡水資源相對比較匱乏的國家,但不管南北,都有大量的灘塗資源,還有大面積的鹽鹼地,“海水稻”耐鹽度每提高一點,就可能有更多的鹽鹼地迎來生機。

海水稻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科學家應該有這個雄心和毅力,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一點點將夢想變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