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今日發文稱「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你怎麼看?

我忘思戀


生娃從來都不是私事,家事,而是國事,天下事。

想當年,計劃生育可是基本國策呀。計劃生育三十年來,少生了4億人。

然而,時過境遷,低出生率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開始不斷髮酵。如果生育率過低,就會引發人口老齡化,未福先老,青年人負擔加重,社會消費不振,社保壓力山大。孩子生少了,那麼到了下一代,領社保的人多,交社保的人少,特別是隨著人均壽命延長,這一問題將不斷加劇。生孩子成了一件全社會聚焦的大事。

從放開雙獨,單獨,到家庭二胎化,全面放開生育已然水到渠成。但是,年輕人似乎並不買賬。是呀,六個錢包都拿來買房了,怎麼生娃?況且,孩子可不是一生了之。尤其是在大城市,教育支出是中產的標配,教育成本驚人。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加上各類託管班課外班輔導班,一年的教育支出,基本以十萬計。



看來不光生娃是國事,養娃應該也是國事。要消除生娃恐懼症,不能僅僅靠家庭自覺,還應該制定更為完整的體制機制。

不能因為生娃養娃,就影響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史晨昱


作為剛有二娃的老爸,看到《人民日報》這等高度肯定生娃一事,還是很振奮的。既然,生娃都成了國事了,我們是不是有了國家賦予的榮耀呢?

未必吧。

在過去幾十年裡,計劃生育宣傳的是優生優育、獨生子女政策,現在“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意思是鼓勵生二胎,三胎了。當年有獨生子女獎勵,現在二娃三娃也想推行獎勵,環境不同,難度不同了。

且不說沒有那麼多財政做這個事。以前用父母親的工作、事業前途來卡獨生子女政策,但農村生老二、老三的不在少數。現在若實行獎勵的話,依舊是農村生二娃、三娃的在多數,它鼓勵不了一二線城市壓力重重的上班族,只能說在城市和農村中來一次重新分配。

如果想著縮短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把生娃事上升到這樣的高度才成。

一線城市如北京,醫療、教育、住房等都有更嚴格的條件,戶籍的重要性重新被提及,一方面是鼓勵生更多娃,另一方面戶籍制度更加嚴苛。所以你說一線城市到底是鼓勵了,還是限制了呢?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感觸和理解。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還是別太受宏觀政策左右了。生娃是家裡的事,這是最重要的。

你想養更多的孩子,你認為從中有所奉獻,能承擔責任,能帶來家庭樂趣,能養得起,你就生吧。國家政策只是一個補充,至於補充的幾百塊錢,或者醫療教育政策有傾斜,那都是因為要轉化之前計劃生育的思維習慣,是相關人員的事,對我們新晉父母,關係不大也。


財經作家邱恆明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遼寧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還是生二孩問題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的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人口問題越來越成為風口浪尖的問題,8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鼓勵政策不能畫餅充飢》再次把這個問題作為了討論的焦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啥放開了二孩還是沒幾個人敢生?

一、為什麼說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8月6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這篇名為《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鼓勵政策不能畫餅充飢》的文章明確表示,低出生率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開始不斷顯現。中國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用完,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大……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僅靠家庭自覺,還應該制定更為完整的體制機制。說白了,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

這句話真的擊中了多少人的痛點,誠然,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一孩政策成為了中國的重要政策,當時提倡的“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成為了那個年代特殊的記憶符號。從一孩政策實施以來的三十多年裡,中國少生了4億人口,從人口承載力的角度來說,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環境資源的的壓力,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那個歷史時期的角度來看,這個政策其實無可厚非。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長期一孩政策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2018年初,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中國2017年新生人口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2016年下降了0.52‰。

這是中國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標誌性事件,面對著人口的越來越少,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速,一些地方著急了,類似於遼寧這樣的省份開始了全面向人口老齡化宣戰的步伐。

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但是如今已經到了2018年的今天,為什麼當時被寄予厚望的二孩政策卻似乎沒能起到它該有作用,2017年的人口出生率不僅沒能上升,反而出現了下降,人口減少了63萬人,而2017年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這個數據可以顯示,如果沒有全面二孩,中國的人口下降估計會更加嚴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孩都不敢生了?為什麼二孩也沒多少人敢生呢?

二、為啥二孩沒多少人敢生?

看到統計數據,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被我們寄予厚望的二孩政策似乎真的沒能起到它該有的效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分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會有著自然下降的趨勢。縱觀全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有著一個歷史的下降趨勢,隨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性的趨勢,究其根源在於,經濟越發達人民的教育程度越高,從而對於孩子的養育也在不斷精細化,原先低質量的人口素質在不斷提升,最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少生孩子,這個趨勢在歐洲、日本、韓國等經濟較為發達的經濟體是普遍存在的,幾乎任何一個經濟發展的國家都在重複這個趨勢,所以即使沒有一孩政策,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也會必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來。

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孩子的養育成本也在逐漸攀升,原先在農村只是多一雙筷子的事情,但是在城市卻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原因可以歸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城市所引發的高昂的人口養育成本。在經濟學上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藥”,誠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城市的人口規模不斷地放大,但是與之同時而來的就是人口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僅以教育為例,中國是一個尊師重教的民族,我們從孟母三遷開始就從了都不會吝嗇在孩子的教育上進行投資,然而現在的所謂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淪為了一場教育的軍備競賽,學校所能提供的教育僅僅是一個最基礎的教育,幾乎所有的孩子家長都會拼了命的在給孩子更多的教育機會和資源的投入,看到周圍父母的投入,在比拼心理的作用下,父母只能不斷升級自身給孩子提供的教育水平,從興趣班到國際夏令營乃至於海外遊學,從課程教輔到奧林匹克競賽再到國際大賽,每一步都將耗費巨大的金錢,再加上醫療、學區房等等壓力,對於父母來說能夠負擔一個孩子養育都是個問題,別說第二個孩子了。

二是已經形成的畸形的職場制度。由於中國的一孩政策,伴隨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這就導致了中國現階段所有的職場制度都是根據一孩所決定的,大多數企業都沒有為企業的員工生二胎做好準備,對於企業來說,每個人都是企業的成本,如果你不能給企業帶來最直接的效益,企業就有一萬個理由放棄你這個人。這件事在女性職場中更是明顯,如今隨著全面二孩的出現,職場對於女性的偏見正在與日俱增,對於未婚女性來說,你就是公司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結婚生子,對於已婚女性來說,你結婚生子的可能性日益增大,那麼企業將有可能在將近一年多的時間內支付給女性工資,卻沒有一個能夠正常工作的員工,對於已經有了一孩的女性來說,甚至你會成為隨時二孩的“定時炸彈”,企業會擔心你什麼時候又要突然休產假,對於已經生過二孩的女性來說,更非常容易被領導扣上已經沒有精力在工作上的帽子。所以,現階段職場對於女性的歧視正在無形中增加,這就是人口和職場制度的尖銳矛盾。

三是高房價擠壓的消費力。說到養育成本、說到職場制度這都是影響人口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是房價,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家裡增加了一口人必然需要增加居住的面積,然而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之前由於長期一孩,二居室是標準的剛需住房,然而現在二孩了之後,三居室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剛需,但是房地產市場高昂的價格,讓買三居室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情。即使家庭咬牙買下了三居室,高昂的房貸和住房壓力必然會嚴重抑制家庭的消費,為了保證家庭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可能放棄二孩才是很多家庭的選擇。此外,孩子如果長大成人了,家裡還要考慮給孩子的住房問題,現在的房價體系,需要孩子依賴“6個錢包”才能支撐的起,這也是很多家庭一聽生男孩就愁眉不展的原因(戲稱男孩是建設銀行,女孩是招商銀行)。

綜上所述,雖然大家都知道生娃是家事更是國事,但是真正敢生又生得起的人又有幾個呢?


瀚海觀察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這話聽起來沒毛病。國家就是由一個個小細胞組成,小細胞發達了健全了才能談得上國事昌盛嘛。

對於國家而言,人口是宏觀的,也是歷來發展的第一大事,老祖宗向來的傳統觀念就是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只有無窮匱也的子子孫孫才能不斷的推進社會進步,讓國家不斷髮展壯大。

但是對家庭而言,生娃則是具體的,喊高調不行,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孩子要奶粉錢,為了照顧孩子得放棄工作,要換大房子,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培養孩子。對於父母而言,生孩子不是喊喊口號那麼簡單,也不是規劃一下就能解決的,它需要最本質的東西:錢!錢!錢!精力!精力!精力!

精力相對而言還能夠解決,無非是少睡一點覺,讓娛樂的時間長一些,多辛苦一下,年輕人扛一扛很快就過去了。但是錢的問題不是拼一拼就可解決的,你再努力,影響不了房價、影響不了教育、影響不了消費市場,在高昂的生娃消費面前,你只能被動的接受一切。生娃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敢不敢的問題,口袋裡沒有底氣,哪來的生娃勇氣?


元芳有看法


一、人口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作為大國、強國的重要標誌之一,人口數量一直是各國核心戰略資源之一,畢竟,無論大量的戰爭,還是農業生產等,都離不開人口的支撐。


人口數量起伏,往往都是代表著當時朝代的興衰。如我國漢初,由於秦末戰亂,人口大約只剩下1500萬-1800萬,至西漢末才增加到6000萬;


唐朝立國時,因為隋末戰爭,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這時唐朝也開創開元盛世,走向巔峰。


滄海桑田,世事變化。四十年前,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國人口大幅增加,控制人口數量成為當時一項國策。


最記憶猶新,課本上反覆強調我們是11億人口,人多地少,胡兄,家裡不足3畝地;村裡許多人,為了多生子,也不得不輾轉多處。


1990年,黃宏、宋丹丹在春晚上小品《超生游擊隊》,就反應了那個時代大背景。

時間輪盤轉到今天,人口紅利失去,老年化,晚婚晚育,不生少生等,導致許多專家呼籲鼓勵生育,先是單獨二胎,到全面放開放開二胎,甚至今天把生娃提高的國事的高度。


二、人口變化的一組數據

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總撫養比上升。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在2013年達到頂峰後持續下降;15-64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左右達到頂點,也開始走下坡路。具體如下圖:

同時,另外一個指標總撫養比,即總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在2011年開始觸底回升,意味著人口紅利開始消失。

另一方面,不想生,不願生,成為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比如80後不願生,因為壓力大,養不起;90後不想生,因為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


三、鼓勵生育,學今繼古

講到這一點,不得不看下我們的近鄰——俄羅斯,由於地廣人稀,擁有接近我國兩倍的國土面積,卻只有1.41.431億(截至2012年4月1日),尤其二戰結束時,更是人口銳減。


因此,鼓勵生育成為俄羅斯一項真正國策,還推出“母親榮譽”勳章(後來考慮到授予對象不僅母親,還有父親,因此決定更名為“父母榮譽”勳章)。


該勳章2009年起向“為鞏固家庭制度和養育子女做出傑出貢獻”,擁有4個或4個以上孩子的父母頒發,現在獎金已經增加到每個家庭10萬盧布。


我國古代的帝王們,為了鼓勵生育,增強國力,又是如何做的呢?


比如臥薪嚐膽的勾踐,可謂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他定的國策,叫做“十年休養、十年生息”。其中有一條,就是鼓勵人口生產:


“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根據《漢書·惠帝紀》中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二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說女子超過了15歲就要嫁人,如果20之前沒嫁出去,就要交多出五倍人頭稅。


正如官媒所說,生娃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想生,敢生,考驗專家們的智慧了。


歡迎關注“坐看胡言”,胡兄,一名商業、互聯網觀察者。


胡兄頻道


我小時候有段暗黑記憶,就是逃計劃生育。筆者是家裡的老二,上面有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因為是農村戶口,到我這裡還是不需罰款。但我弟弟是需要罰款的。筆者上小學跟爺爺奶奶那時候差不多1997年左右,計劃生育查的嚴,家裡繳不起罰款。那時候隔段時間就需要從家裡逃出來,借住到更偏闢的親戚家,親戚家沒廁所,需要走幾分鐘到更遠的公廁。然後半夜三更那段夜路不敢走,寧肯憋著也不敢走,偷偷的跟你們說,上小學的人尿褲子了(反正你們都不認識我)(後來我弟弟還是補繳了罰款,因為要入學)

農村尚且如此,何況城市,違背計劃生育國策的,有工作的直接辭退。我以前很討厭的一個工作,那個年代做計劃生育工作的。現在身邊有個50多快退休的同事總感覺戾氣很足。

廢話了這麼多。回到正題。

人民日報,最權威的報紙。“生娃即是家事也是國事”,說的當然很有道理。中國現在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已經慢慢步入老年化社會,不對已經在老年化社會。很多家庭往往要負擔4個老人。所以國家要放開二胎,彌補已經隱現的危機。

問題是現在不是那個英雄母親的年代,生多少有大鍋飯。很多家庭一胎都在考慮要不要,何況二胎?三胎?現在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我看看都害怕。撫養長大的成本,教育的成本,高房價的成本?

其實現在陸續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二胎。但還是不夠。只有讓他們無後顧之憂才會去貫徹這個方針。補貼更多?能不影響工作?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更低的教育成本等等。需要做還有很多。




行粥


是家事也是國事。這話沒錯,我個人一些看法,我記得80、90年代,多少人為生二胎丟了工作,因為超生罰款而傾家蕩產,農村窮人家因為超生被拆房子,牽豬趕牛,變賣傢俱,服毒自殺,妻離子散。剛好現在又是80、90年代出生的人該生育的時候了,他們嬰幼兒時期吃三鹿毒奶粉,當留守兒童,大學畢業就業困難,又趕上房價暴漲,敢10年都不能買一個廁所,常言道,安居樂業,連一個居住地都沒有,和誰結婚,怎麼生育,還要鼓勵生二胎三胎,說話像唱歌一樣,你也不換位思考一下,一個人連住的房子都沒有,怎麼考慮啥子家事國事?


用戶214237201


計劃生育是國策的嚴格手段執法到現在生二胎是國事,180度轉變。大部分中國人已經適應少生孩子的習慣。要多生孩子,一下子很難適應,重要是生得起,養不起。國家如能實行高中前全部免費,全額補貼生活上基本費用,或許還可以考慮。


清朗鍋爐閥門廖鎮皆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父母,深知若不是當初法律上藐視人權,計劃生育這種反人權的法律制度怎麼會發布?從古至今沒有任何制度是為了限制人口生育的。生育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不是嗎?還有國家干預,強制流產墮胎,這得有多殘酷。現在物價飛漲,經濟上內憂外患又鼓勵二孩,人要有活著的權利,更要好好的活,都沒錢養活現在的一家子人了怎麼還敢再養一個孩子呢?計劃經濟是為了鞏固經濟基礎,計劃生育算什麼玩意呢?只有順其自然,才能極大發揮民眾的自主選擇權,想生的能生的就多生嘛,這再自然不過的道理了,可惜一些人不懂。


大城小事皆世事


以前的計劃生育是國事,現在鼓勵生育也成了國事。國事無小事,老百姓肯定是以國事為重,但是,生育後的顧慮用什麼政策來打消?諸如:生活質量、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方面有啥鼓勵政策,如果後顧之憂沒了,生孩子不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