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FAXbohoyute


從歷史淵源來看,兩者兼而有之,但李定國將軍明軍後裔應該是主體,國軍後代應該是少數部分。總體來說,果敢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這是毫無疑問的。

一、果敢地區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果敢目前的全稱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位於緬北地區,緊鄰中國雲南省,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在籍人口約25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緬甸謂之果敢人、果敢族)。

果敢人為何90%為華人?因為歷史上的果敢地區曾為中國領土。果敢在唐朝時屬南詔國,在宋代時屬大理國,這兩國家雖對唐宋臣服朝貢,但基本是獨立的。

13世紀至14世紀,蒙古帝國興起,疆域空前廣闊,建立了元朝,果敢歸雲南行省管轄,在當時屬於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孟定路軍民總管府轄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4世紀至17世紀,明朝取代元朝,果敢仍為明朝鎮康府、孟定府轄區。

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取代明朝,在果敢地區實行土司統治。

1894年,中、英雙方簽訂《中緬邊界條約》 ,規定果敢地區歸屬中國。1897年,中、英雙方重議邊界問題,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自此,果敢脫離中國,成為緬甸領土。

二、果敢人多為明朝李定國所率部隊後裔

明朝滅亡後,部分明朝官員擁戴朱由榔(永曆皇帝)建立南明小朝廷,繼續抵抗清軍。在抵抗清軍的將領中,就有明末著名將領李定國。

李定國原是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麾下名將,英勇善戰。張獻忠死後,深明大義的李定國歸順南明,率軍在雲南、廣西、廣東、湖南一帶與清軍輾轉作戰,艱苦抗清近10年。

公元1660年,永曆皇帝逃到緬甸。1661年,大漢奸吳三桂為了向滿清主子表忠心,親率10萬大軍進入緬甸,把永曆皇帝帶回雲南。1662年,吳三桂縊殺永曆皇帝,滅亡南明。

1662年六月,悲憤成疾的李定國在雲南勐臘病逝,年僅42歲。

李定國一生抗清,臨終前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數百年後,雲南人仍視李定國為國家脊樑,視滿清為外族。晚清辛亥革命起義時,蔡鍔將軍在雲南響應,推翻滿清統治,當時仍以李定國為榜樣:“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李定國的部下沒有讓將軍失望,他們離開雲南進入緬甸北部的果敢一帶,加上之前隨永曆皇帝逃入緬甸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從此定居在那裡。

經過300多年的繁衍生息,這些明朝軍民的後裔便形成了如今的果敢人,因此果敢人的主體就是當初明朝軍民的後裔,這點是沒有疑問的。

關於國民黨殘軍後代。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第8軍93師確曾有一部逃入緬北地區,還在當地成立一所軍事學校,並有部分人最終定居在果敢,但由於時間短、人口少,這部分殘軍應該只是果敢人中的一小部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有網友問: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我們先說說李定國明軍,在清朝發動對南明最後的根據地雲南的戰爭以後,馬寶、李如碧、高啟隆、劉之復、塔新策、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聖、楊威等人帶領3萬明軍向吳三桂投降。

此時的戰局已經非常困難,在給予追擊清軍以沉重打擊的磨盤山戰役,李定國部署的只是竇名望、高文貴、王璽三將,兵員六千餘人。很快,李定國和白文選的部隊就在1661年進入緬甸,當時主要向緬甸方面交出被緬甸扣押的永曆皇帝。

很快白文選帶領4300多人,馬匹3200匹,大象12只向清軍投降。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清廷封白文選為承恩公。在1661年5月,泰國國王邀請李定國的部隊進入泰國休整,泰國,也就是當時的暹羅提供象、馬,幫助收復雲南。使者除帶來豐厚禮物外,還取出明神宗時所給敕書、勘合,表示對明朝眷戀之情。

當時,李定國就一方面與泰國聯繫,一方面想營救永曆皇帝,直到1662年,永曆皇帝以及太子被清軍俘虜,李定國自知復興無望,憤鬱不已,部下兵馬由於駐紮在人煙稀少地區,糧食醫藥不足,也病死了差不多一半。

6月,李定國病逝,很快在康熙元年,李定國的兒子李嗣興帶著李定國的冊、寶和元帥印,十二月十九日帶領官兵及家屬一千二百餘人到洱海接受吳三桂改編安插。李定國帶6000人來到緬甸,病死一半,投降清軍千餘人,最後還有,最多2000人遺留在了緬甸,另外隨著永曆皇帝進入緬甸,最後流散在這裡的明朝官員,隨從也都遺留在緬甸,最後他們也就成為了果敢人。

他們就在多高山丘陵,由3個大壩子組成的地方居住下來,很快他們也成為了土司,由楊家世襲土司職位,到了1949年,果敢土司楊振材辦了學習班,其中有2個果敢當地學生,一個是彭家聲,一個是羅星漢。後來羅星漢成為了非常有名的鴉片將軍,而彭家聲現在還在果敢帶領14個營2000人在和緬軍打游擊戰。

果敢人現在已經成為緬甸承認的135個民族之一。果敢人其實和50年代初來到這裡的國軍殘部沒有傳承關係,只是後者曾經在這裡駐紮過。通過50-60年代2次撤離臺灣,還有60-70年代大規模進入泰國的美斯樂等地,這些人實際上大部分人都已經離開了緬北山區,現在主要是泰國和臺灣。


深度軍事


實際上現在國內也看得到果敢人,我2012年在四川時,有次去家足浴,為我服務的妹子身材高挑,高高瘦瘦的,閒聊之下,知道居然是果敢同胞。


從語言上來看完全和中國人沒什麼區別,而她坦白的說自己不識字,中文教育有限。因為戰亂而從緬甸逃出來,具體經過沒問,大概也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從她的言談中,感覺到對緬甸軍政府的痛恨,和身為果然人的自傲”他們完全打不過我們果敢!“她自豪的說。


由此我後來認真查閱了下果敢的歷史。


1662年6月27日,明朝最後的名將---李定國去世“在這之前4天,另一位明朝名將鄭成功在臺灣去世。


明朝從此再無復興可能,而李定國死前曾囑咐自己的兒子李嗣興:“寧死荒徼(寧死荒郊),勿降也!

但實際上李嗣興愁苦多日後,還是選擇背棄了父親,他率領家屬等1200多人,投降了吳三桂。


但我們知道,確實有前明軍不知道為什麼,還是留了下來,生活在荒野裡,一代代頑強的活下來。


雖然是艱苦的山區,不知道有什麼吸引力,卻不斷有云南那邊的漢人向這裡移居,時間大約在1690年,(即康熙二十九年,鹿鼎記的時代。)有一個姓楊的家族,祖籍是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明末時移居到雲南,又來到這片被稱為”科幹“的山區落腳,逐漸成了一方勢力。


楊家把一個名叫”興達戶“的漢人部落,逐漸變成當地的實際控制者,最後改為果敢族,後來在1840年,接受了清朝的冊封,成為”世襲果敢縣令“。於是果敢成為中緬邊境一個特殊的存在。


要說這時它的地位呢,老實說是獨立於緬甸和中國之間的自治區,反正不跟清朝過日子,也不和緬甸過日子。


所以回到問題是”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回答是,果然人中確實有李定國明軍後裔,他們不是漢化,而是本來就是漢人,至於國民黨殘軍,其他回答裡已經講過了,佔比極少而且多數已經離開了。


最後我想說,他們確實是我們的血脈!


紅楓歷史觀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國內的史料。

在《明史×桂王朱由榔傳》卷一百二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由榔走永昌,明年(順治十六年)正月三日,大兵(清兵)入雲南,由榔走騰越,定國(李)敗於潞江,又走緬甸。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為緬境,緬勒從官棄兵仗,始啟關至蠻募。二月,緬以四舟來迎,從官自覓舟隨行者六百四十餘人,陸行者故珉王子而下九百餘人,期會於緬甸。十八日至井亙,黔國沐天波等謀奉由榔走戶獵二河不果,五月四日,緬復以舟來迎,明日發亙井,行三日到阿瓦,阿瓦者,緬舊所居城也。又五日至赫硜,陸行者,緬人悉掠為奴,多自殺。唯珉王子八十餘人流入暹邏。緬人以赫硜置草屋居由榔,遺兵防之。十七年,定國、文選(白)與緬戰,索其主,連敗緬兵,緬終不肯出由榔。十八年五月,緬第莽勐白代立,始從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木天波、馬老翔、王維恭、魏豹等四十二人,詳任國璽傳。存者由榔與其屬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臨緬,白文選自木邦降,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明年四月死於雲南。六月定國卒,其子嗣興等降。”

以此可見,果敢人是永曆殘兵一說,竊認為不足為信。



在顧誠老先生的《南明史》中,記載了兩個數據——李定國在病死之後,餘部尚有5000—6000人,而在降清之時,官兵家眷人數僅僅為1200人。那麼那些人哪裡去了呢?

我們在果敢的一個古墓碑文上找到了線索。

“晉王既薨,公乃攜妻子石友遷至此地。次年,軍中人等絡繹來投。”——故顯先德張公常年墓碑節選

這位士兵在晉王李定國死後,帶領著家眷和朋友遷徙至果敢。而在第二年,軍中(晉王軍中)的士兵不斷來到此地。

這恐怕就是在李定國死後,軍隊中人數驟減的原因。也是果敢人來歷最可靠的證據。

可能有人會問,他們怎麼會跑到緬甸境內呢?但是,事實證明,果敢地區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三日,李鴻章與英使竇納樂訂立《中英續議緬甸條約》中國割野人山,猛卯三角地等與英國(含果敢),五月初六,條約生效,果敢併入緬甸。



然而就此認定果敢人全都是李定國的舊部這是不準確的,當時永曆帝蒙難之時,確實有千餘潰兵逃散,是否到了果敢,或是之後與李定國舊部合流,但是這個說法明顯已不可考。

然而把果敢人全部定義為明末遺民,這也是不準確的,果敢地區有兩本歷史文獻,一本是蔡山先生所著《果敢》一本是果敢副縣長李××(抱歉名字實在記不住了)所著《果敢史概述》依本人認為,《果敢》的史料價值明顯高於《果敢史概述》後者明顯充滿了政治內容與意識形態,其所言,大不可考。

蔡山先生著的《果敢》中對果敢民族由來的定義:明朝漢人遺民。

在第二節“漢夷雜處”中提到:在漢人未進入緬甸之前,此地已有土著夷人居住,其中以水擺夷(撣族)為主。還有傈僳、崩龍、苗子、卡瓦、山頭(野人)等。

以此可見,果敢人除了明末漢人,又包括苗、傣、本、崩龍、傈僳、卡瓦等不少當地土著民族。

當然,果敢人當中是否有一部分國民黨殘部?這個問題只能說不可考,也許在鄰近果敢地區的國內邊疆志書之類的史料當中可以查到一些端倪。但是,這絕不能說果敢人就是國民黨殘部,這是極不負責的說法。


寧安公主朱祿貞


果敢人的源流絕大多數以漢人為主,當中既有李定國餘部,也有國民黨殘軍,至於漢化土司的成分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康熙元年,由於叛徒孫可望的出賣,南明大將李定國在與清廷平西王吳三桂的磨盤山戰役中不幸戰敗,永曆皇帝朱由榔帶著最後的小朝廷逃到了緬甸境內。在滿清的軍事壓力下,緬方隨後製造“咒水之難”,將朱由榔身邊的官員、太監、侍衛等聚攏在一起全部殺死,僅剩下的朱由榔、皇后、太子三人也被交給吳三桂。當時正在集結兵力準備迎回永曆的李定國聞聽此噩耗,當即吐血身亡,一部分不願投降滿清的將士逐漸在今天的果敢地區定居繁衍,傳承至今。



200多年後的國共內戰後期,許多國民黨潰兵由南方邊境敗退到緬甸、泰國、老撾境內,一支由李彌帶領的國民黨殘軍也經由雲南邊境來到了緬甸果敢地區。為了在此安身立命,他們利用手中的槍炮做起了鴉片種植、為商隊押送貨物等生意,與當地武裝結合後勢力陡增,名震全球的金三角“坤沙”割據軍閥的軍事主力,就是由國民黨將領張蘇泉一手培植訓練起來的。這批人後來有一部分經由緬、泰、老政府與蔣介石交涉去了臺灣,剩下的則選擇留在了當地,果敢地區的國民黨殘軍就是其中之一。


竹山清溪澗


緬北漢族的由來第一是西漢以來漢化了的少數民族後裔,主要以哀牢古國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政權歸化融合,以及歷次軍事行動南遷士兵及工匠家屬等後裔(較著名的三國諸葛亮主持的南征行動),以上主要以臨滄保山怒江州以軍事相關名稱命地名,各民族民間習俗(比如供家堂,供家神,民傳道士做功活……)為佐證。第二是三國以後實際上就已指派官員,士兵,工匠等參於邊疆建設,並必然帶來家屬及與當地部族融合,當地同一家族甚至親堂兄弟分屬中緬國籍,分別申報並得到認可的不同族別身份(證)比比皆是。以明朝為最多,果敢有個楊姓與騰衝其中一個楊姓為同宗族可做為例證第三滇西片緬北片‘土著’民族(不單漢族)祖宗牌天地位及長輩教育許多都說祖上N代以前南京應天府╳╳╳人氏居多,可考證。雲南是曾經著名的流放地,有史可考。(.另外懂武術的也可考證一下民間武術傳播史,據傳本地傳統武術也由中原主要經軍隊及流放人士傳入)第四滇西南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下緬甸的人比較多,緬北礦產資源豐富,歷史地緣親緣關係,到現今緬甸做事的人留下並形成族群,著名人物不少。。……其他原因留下並開枝散葉的也不少,就不一一解說了。另外,針對緬北講普通話問題,其實有一點要糾正一下,緬北普通話其實應該叫滇普或滇西普為主的普通話。有個事實是緬北一直以來都有中文教育,比如2017年3月緬北衝突中死亡的雲南籍教師據報道就已在緬北教書十八年,另外在電視媒體中也偶爾會看到緬甸中文教師的身影。緬甸部分地區一直以來的領導人或領導人階層是中國人後裔是普通話推廣留存的重要原因。


山高人為峰150654893


要想說清楚這個答案,就不得不從瞭解果敢的歷史。

在東漢時,果敢地區屬於哀牢百濮,靠近東漢的永昌郡。

宋朝大理國時期,果敢地區屬於大理國永昌府孟纏甸管轄。

元朝時,果敢分別屬於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

明朝時期,果敢先後被傣族的鎮康土司、孟定土司、狄馬土司、木邦土司治理。南明時大批漢人跟隨永曆帝進入緬甸,這應該是現在果敢人的主體。

在撣語中,“果”是九的意思,“敢”是人家的意思,果敢在撣語中的意思就是:九戶人家。這就說明了果敢人和客家人一樣,都是外遷而來的人。

18世紀,楊姓勢力開始在果敢出現。1840年清朝冊封楊姓第四代領導人楊國華為世襲果敢土司。

1897年,清朝和英國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約定,果敢屬於英屬印度,成為木邦大土司下面的小土司。

二戰之後,果敢土司楊振材簽訂彬龍協議,和其他各邦組成緬甸聯邦,果敢獲得大土司地位,不再從屬於木邦土司。

從上面歷史可以看出果敢歷史有兩個特點:

1、長期的土司統治歷史。果敢的土司統治從明朝到1959年,約計700年;

2、1840年到1959年這119年楊姓土司統治果敢。


其次從果敢地區的民族構成來看,果敢(漢人)佔據87%的人口絕大多數。果敢漢人的大規模遷入是南明永曆帝時期。從果敢的稱呼,即可看出其外來的特性。因此現在的果敢人應當是明末跟隨永曆帝進入緬甸的漢人和當地土著如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傈僳族、克欽族等七族通過婚姻和文化認同方式而融合的後裔,並非單純的南明漢人後裔。

即果敢人並非單純的南明漢人後裔。這從清朝時楊姓的崛起就可以看出。果敢千戶以上的大姓有李、楊、王、羅。500戶以上的大姓張、魯、周等。


歷史哨聲


果敢人到底是哪來的?是誰的後代?其實這個問題裡有非常大的誤區,就是認為果敢是在國外,所以那裡的中國人一定是從什麼地方遷居過去的。但其實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果敢世代有漢人居住

其實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並不存在像現代這樣嚴格劃定的國境線。通常情況就是雙方劃定兩個大致的座標,在兩個座標中間劃一條直線,直線一邊是一個國家,另一邊是另一個國家。所以並不是特別精確的。

果敢(邊界外黃色區域)在清朝時長期屬於清朝鎮康州

而果敢所處的地理位置,就是歷史上漢人和西南少數民族的混居區,其實在歷史上很早就是中國的領土了。尤其是明朝末年,一些內地漢人隨南明政權來到此地,使當地漢人數量進一步增加,比如曾經長期統治果敢的楊氏土司就是明末遷居於此。

但是這些明末到來的漢人,只是增加了果敢的漢人數量,並不是說之前沒有漢人,漢人都是那時候來的。

果敢因何成了緬甸領土?

那麼既然是漢人世代居住,果敢怎麼又成了緬甸領土呢?首先還是因為這裡是多民族雜居之地,有漢人,還有其它民族,比如傣族和佤族等等。而且在清朝時期,是偏遠的不能再偏遠的地區之一了,而且並不具有特別高的戰略價值。所以清朝並沒有花太大力氣去把當地的民族一一征服,而是一直利用土司制度,讓當地人自行管理,對待少數民族是如此,對待當地的漢族也是如此。

果敢實際上和雲南鎮康縣完全挨著

公元1840年,果敢的楊姓土司被清朝認可為果敢世襲土司,所以當時其實果敢也是中國的領土,只是統治方式和內地不同而已。但在公元1886年,事情發生了變化。緬甸在當年被英國徹底征服,開始要求和清朝按照現代邊界制度劃定詳細邊界。在劃界過程中,首要的標準是地理分佈,而不是民族分佈。而且對於清末的外交,想必大家也都明白,所以最後在1887年英國和清朝簽訂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裡,許多原本從屬於清朝的土司地界在當時都被劃給了英國人,其中就包括果敢。

劃給緬甸之後

果敢被劃給英國人之後,就成了英屬緬甸的一部分,但始終還是由楊姓土司執政。二戰後果敢也隨緬甸獨立,期間國民黨部分殘軍曾經一度進入果敢,但並未在果敢站住腳,而是很快敗退到泰國,最後這些國民黨殘軍落腳在了泰國。1960年之後,大部撤往臺灣,少部分仍然留在了泰國美斯樂和唐窩等地。

果敢軍隊

但他們撤往泰國之後跟果敢就基本沒有關係了。而果敢在1959年結束土司統治之後,曾陷入內戰。後來緬甸共產黨控制了包括果敢在內的緬北地區。但在1989年,時任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的彭家聲宣佈脫離緬共,自行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和撣邦第一特區,並在次年宣佈鴉片種植合法,果敢也就這樣成為了大家後來都知道的“金三角”。

再往後的歷史網上有很多相關內容,大家可以查閱,石頭君就不再多說了。

總之果敢很早就有漢人居住,明末又有漢人遷入,早期一直是漢人土司在統治,但和國民黨殘軍基本沒什麼關係。簡單的說就是這樣。


桃花石雜談


在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接壤處,有一片神秘的地方~果敢,這裡就是我們熟知的金三角地區。它的面積大約2000餘平方公里,人口14萬,主要以漢族為主體。


徜徉在果敢街頭,到處充斥著漢族氣息。果敢通用漢語,使用簡體漢字,網絡是中國移動和聯通,固定電話是中國雲南的臨滄地區號碼,中國南方電網供電。果敢人處處保留著漢族的生活習慣。


2014年,果敢通過公投,宣佈脫離緬甸獨立,成立果敢人民共和國。只是未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目前處於尷尬地位。


揭開果敢的神秘面紗,也許人們會有疑問,這裡為什麼多是漢人?這些漢人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有書君認為,果敢自東漢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只是到了清朝末期,才被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現在的漢人,應該三種情況已經混雜了,三者兼而有之。


有書君就來聊聊果敢人的歷史吧。


一,李定國的明軍後裔。



提起李定國,他在雲南人心目中宛如神一般的存在,就連蔡鍔將軍都以他為楷模。


李定國幼時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跟隨張獻忠南征北戰,後被其收為義子。李定國熟讀兵書,運籌帷幄,堪稱軍事奇才。


隨著明朝的滅亡,滿清鐵騎踏入中原。李定國轉而歸依南明政權,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他和鄭成功,一個在雲南,一個在東南沿海,猶如南明的兩個擎天柱,苦苦支撐南明二十多年。他被南明封為晉王。


後因南明內部的分裂,縱使李定國是孔明再世,他亦無力迴天。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李定國聞聽消息,不久亦激憤成疾而死,他臨死前遺言“寧死荒野,無降也”。


他的兒子和大部分部下,因無法忍受惡劣環境,違背李定國遺言降清。仍有數千士兵寧死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自稱“桂家”。


在果敢曾發現一段碑文,“晉王既薨,公乃攜妻子石友遷至此地。次年,軍中人等絡繹來投。”文中的晉王應該是李定國,墓碑應該是其部下死後留下的。


有書君認為,這是果敢漢人來歷的直接證據,李定國明軍後裔就是果敢漢人最早的祖先之一,當然當地早有土著居民居住。


二,漢化的土司。



果敢在撣族語中是九戶人家的意思。說明當時九戶漢人在當地也是勢單力薄的。


其中有一位祖籍南京來自大理的楊姓將軍,率領九戶人家和其他家族抗爭,最終取得領導權,其被封為土司,開始了楊氏家族對果敢三百年的統治。其經歷應該就像舊上海的黑幫大哥,帶領小弟赤手空拳打天下,用拳頭得天下。


清道光年間,楊氏土司被封為果敢縣令。到了清光緒年間,果敢被割讓給英屬緬甸,清廷對果敢的遺棄,在果敢人心中是永遠抹不去的痛,從此果敢漢人自稱“果敢族”。


有書君認為果敢最早的九戶漢人,也是果敢漢族的祖先之一。


三,國民黨殘軍的後代。


1950年,隨著解放軍南下的攻勢日緊,國民黨第八軍237師的2000餘人,在團長李國輝的帶領下向緬北逃竄。他們在小猛棒和譚忠率領的93師的1000人匯合。他們和臺灣取得聯繫後,得到的回覆是“你部自行解決出路”。至此這股國民黨殘兵被臺灣遺棄,成為孤軍。



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為商隊保鏢討生活,,後來在金三角大肆種毒販毒,其武裝實力也著實讓緬甸政府傷透了腦筋。雖然後來,在緬政府軍的打擊下,大部分殘兵撤回了臺灣,仍有部分殘兵後代滯留果敢地區。據說流散在果敢和泰國的國民黨殘兵後代,現在已經繁衍至數萬人了。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現代果敢人,應該是上述三種情況雜居了,其中應該以李定國明軍後裔為主體。


他們就像無根的浮萍,在果敢這個夾縫中求生存,他們依舊信奉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承襲著漢族文化。這也許就是他們一直無法和緬人融合的原因吧。無論他們是哪種情況的後代,追蹤溯源,他們依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果敢全稱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位於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與雲南鎮康,滄源和耿馬接壞,面積相當於內地的一個縣(2700平方公里),人口25萬,九成以上為華人。

果敢通行漢語,人民幣是硬通貨,學校用簡體中文,使用中國移動號碼,甚至電力也由南方電網輸送。

可以說,除了果敢本身不屬於中國外,其它都與中國一個普通縣並無大區別。

那麼,果敢人--也就是當地的漢人--的根源在哪裡?就像提問的這位先生所問的那樣,他們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我的意見是,他們是明末李定國所部的後裔(當然,如今的果敢人裡面也有國軍殘部後代,也有漢化土司,但主體應該是李定國所部後裔)。

李定國一生極富傳奇。他是張獻忠部將和義子,張甚器重他。張死後,他與孫可望等人各率一部,後來在清軍壓境之下,選擇了與南明永曆的合作,奉明朝正朔,完成了從造反者到保衛者的轉變。

但是,其時的南明早已是殘湯剩水,在清軍的步步追逼下,李定國雖然也打過不少勝仗,終於還是獨木難撐,一步步退往雲南的中緬邊境。

此後,時局維艱,處境更加艱難,永曆也被緬甸人獻給了吳三桂,聞知永曆死訊後,孤忠的李定國原本就纏綿病榻,永曆之死相當於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定國不久就病死於異國的莽莽叢林中。

臨死前,他告誡兒子和部眾,要求他們寧死化外,也不得投降清朝。但他的兒子和部眾既看不到堅守化外的希望何在,同時也被熱帶雨林惡劣的生存環境折磨得英雄氣短,不久就向清朝投降。中國大陸境內最後一支奉明朝正朔的人馬至此不復存在,只有孤懸海外的鄭氏還憑藉著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繼續奉朱明正統,雖然這正統連象徵性的意義也微乎其微。

李定國之子率部投降後,其部下仍有千餘人寧肯困死邊地,也絕不投降。他們聚居於今天雲南德宏州和緬甸交界處的大盈江下游地區,在與當地人通婚後自成一部落,自稱“桂家”——蓋永曆稱帝前封爵為桂王——以示不忘根本。在該地,有一高地名為望鄉臺,是這些來自中原的大明遺民每逢節日之時登高東望故鄉之地。只是,作為大明王朝最後的臣民,這些渴望故鄉的人,最終只能死在遙遠的異鄉。

竊以為,果敢漢人的先祖,正是這一千餘孤忠明朝的桂家。經過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千餘人擴大成25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