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100萬以上怎麼做廣告

首先說明,10萬也好、30萬也好,和100萬起的推廣預算,之間的差距不是一個零,而是一個次元。

簡單來講,10萬、30萬領域都屬於2D動畫片,100萬以上則屬於3Dimax了。100萬以上是包含了從標誌、包裝、廣告、活動、媒介等各種推廣,屬於全方位全天候立體式打擊。

從傳播競爭角度說,升維打擊極難,降維打擊很容易。偶爾低成本的案例會刷爆一次朋友圈,但長期來看,高預算推廣對低預算的勝率,幾乎是“風吹牆頭草,全是一邊倒”。 。

每次預算的多少並不是由兜裡有多少錢決定的,而是由項目需求決定的,項目大就多花錢,項目小就少花錢,他們信奉投入與產出成正比,他們花錢少的時候不是沒錢,而是覺得花這麼多不值當。百萬預算不是大撒把,反而追求高性價比的慾望更強烈,所以他們也經常哭窮。

預算100萬以上怎麼做廣告

說說百萬俱樂部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

1、 基礎建設已經完成

這個是從硬件和軟件兩部分來說,硬件是人手充足、流程嚴謹、內部配套資源和外部的供應商體系都十分完備,對廣告作業模式也是熟門熟路,屬於老司機型。我見過最強的市場部有600多人,分工非常明細。

軟件是指人,大部分都是市場營銷的資深人員,對廣告傳播的成熟套路,發展軌跡,業內趨勢都非常瞭解,自身沒有短板,甚至相當一部分是廣告公司跳槽過去的,就像奧美強的一部分原因,不是在職員工有多強,而是許多知名企業的市場高管,多多少少都有是幾個奧美出去的。(比如滴滴把北京奧美最強的一個組整個挖走了)

2、 心態的比拼

同在百萬俱樂部的競品市場部之間,營銷水平往往不分伯仲,說白了就是錢到位了,剩下看心態。很多時候拼的是誰膽子大,或者誰下手快,你還在猶豫了要不要做這個創意,別家可能已經做出來了。

TFboys剛上湖南衛視的時候,我跟幾個客戶說:他們要火了,趕緊籤吧,能籤多久籤多久。有的客戶下手了,有的一直猶豫,有的直接反對說這幾個熊孩子成何體統。後來三個男孩都上春晚了,當年放棄的客戶又跑來問我,說能不能便宜點籤TFboys啊。

我覺得吧,這個沒有對錯,就是心態問題。這個教不來。

3、 沒有短板,同質化嚴重

幸福的人生都長得很像,悲慘的生活卻花樣繁多。

推廣做的好的品牌各個方面都沒有短板,比如我喜歡的農夫山泉,包裝做的漂亮,產品線也規劃的清晰,廣告片充滿情懷,就連危機公關也處置果斷。再比如華為,發佈會做的實力MAX,任正非的個人包裝也是常年無紕漏,整個公司的形象近乎無懈可擊。

作為百萬俱樂部的市場部人員,跳槽到其他同類型公司其實障礙較小,大家的動作流程,作業模式大同小異,所以寶馬奔馳,麥當勞肯德基這些行業巨頭之間,大家都喜歡互相跳來跳去。

預算100萬以上怎麼做廣告

百萬俱樂部怎麼做廣告不用教

只說有哪些誤區

1、 不要用傳統廣告的調性來定義社交傳播

很多時候,客戶挑戰我的一句話是:“這個創意太social了”,因為社交傳播的調性和品牌設定的調性往往有些出入,品牌調性大都是安全牌,規避爭議,高度嚴謹,正面積極。

但社交傳播往往是互動為本質,比如發一首歌和大家道晚安,這首歌跟品牌的slogan或者產品幾乎毫無關係,僅僅是適合這麼一個寒冷霧霾天的晚上發一下,給粉絲一個心理安慰。也不會對品牌形象造成什麼負面,就是累積交流資本的一種方式,沒必要那麼緊張。

2、 變化比計劃重要,速度比細節重要,做比不做重要

週末有明星發帖宣佈離婚,週一的活動就暫停先別搞了避避風頭,不要為了計劃硬上,結果就是全網都在討論婚後財產,你的campaign完全沒人看,

所謂計劃也是人定的,未必不能改。

去反覆摳某一兩個微博微信內文的字眼其實用處不大,重要的是趁熱點還沒散趕緊發,或者把活動機制打磨的更吸引人。

有時候做了未必會火,但不做一定不會火,不要總是預判這事兒搞不搞的成之類,社交推廣的傳播軌跡極其複雜,你不知道觸發了哪一點就炸圈了。

所以形成一個多輪高頻輸出,該出手時就出手,出手之後沒達到預期效果沒事啊,趕緊做下一個,就像吃燒餅一樣,你不知道吃到第幾個突然就飽了。

最近很火的天貓雙十一,各種圈層推廣,各種網紅參與,各種內容傳播,你不知道用戶從哪個開始看起,或者從哪個大號發廣告開始關注的,但結果是消費者決定雙十一血洗自己的錢包,就夠了。

3、 善待agency

百萬月費放到任何一家4A都是top級的客戶,年終續簽與否會關係到總經理級別的命運,所以agency必會傾盡所有搏命服務,生怕你這金主翻臉。但不要產生錯覺就是:我什麼都懂,我自己想的創意碉堡了,這廣告公司也不咋地。

大多數時候,不是你想的創意更好,而是乙方不想惹怒你,雙方溝通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創意方向是不是符合需求,能不能打動目標用戶,推廣手段是否針對且有效。而不是你的一些主觀臆斷,比如:這個詞不夠優美,我覺得藍色更好看之類。

廣告公司賺錢的意識都比較差,遠沒有你司銷售那麼精明,很多時候他們覺得不合適的媒體,不匹配的明星,不正確的排期,或者不靠譜的brief,是憑多年經驗的真實判斷,提建議也經常掏心掏肺,能聽還是要聽一下。用一個甲方的話說:和我的採購商,分銷商,生產商這些比起來,廣告公司的小心思都寫在臉上,藏都不會藏。

4、 媒介投放是要補功課最多的部分

WPP掙錢最多的不是靠創意吃飯的奧美,而是旗下一票媒介公司,我服務的不少客戶月費只有幾十萬,但月度媒介開銷上千萬。倒黴的是,以前搞定央視能解決7成傳播覆蓋的問題,現在需要搞定一大堆網站、APP和自媒體,效果評估也是千奇百怪,直接投電商平臺要銷量的也比比皆是。

我的建議是先把微博微信的廣告產品搞搞清楚,再把京東淘寶的廣告位記熟,這樣倆大流量端口都站牢了,聲量和銷量就有了保證。至於直播什麼的,先放放吧,等你司有人能站出來叨叨3個小時以上,聲情並茂講產品的時候再說。

5、 硬廣是主食,該做還是要做

一個campaign搞下來,一大堆KOL文章,幾個微博熱門話題,還有幾個H5什麼的,看似熱鬧,但這些都是借力擴散,都算軟廣或者軟文。還得來些硬廣夯實。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軟廣都是去品牌化的中立信息,然後產品信息跟著蹭眼球,類似明星出軌了,你感慨一番最後話鋒一轉:用這個抽油煙機一定家庭和睦。這裡面產品屬於二級信息。

但是硬廣是明著告訴觀眾,這是某某產品的廣告,看看是不是你最近需要的。

就像主食和配菜的關係,硬廣是廣告的門面,是管飽的那種。軟廣是配菜,味道雖好可不要貪杯哦。你看宇宙第一強的蘋果也要做TVC介紹功能,做海報貼滿公交站臺。

6、 顏值時代,設計好看更重要

在這個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產品並不是在升級後擁有了黑科技,而是包裝升級、形象升級、趣味升級。口紅還是那支口紅,但卻是男朋友送的,這意義就不同了。

設計風格儘量參考日韓系,而不是歐美系,因為不是同一種字體文化,歐美系的看起來屌,油畫素描雕塑波譜巴洛克各種經典,但真的不太符合中國人審美。

7、 4A和local的差別是服務而不是結果

以前4A的策略和製作水平都是一流的,但現在的廣告圈,起碼在製作水平上,4A和很多local公司相比,並沒有那麼大的優勢。

4A的優勢是流程嚴謹,分工明確,跟進仔細,就像一個五星酒店的管家,事無鉅細的服務好你,當然這些都需要額外的服務費。

Local的優勢是能打惡仗,抗壓能力強,耐操,侃侃而談的少,埋頭苦幹的多,性價比高,但人員水平起伏較大。

至於創意水平,不能看公司,要看人,再小的公司也有創意奇才,再牛逼的ECD也可能是個混子。

建議選4a的策略,選Local的執行,選牛逼創意人的創意。

預算100萬以上怎麼做廣告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