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究竟爲何用?

學究竟為何用?

在很多人學習的知識點開始轉向傳統文化,那些動輒拿出幾句歐美名著來炫耀,或者在中文中加上幾句英文的文章越來越少,文化的轉向與傳統的迴歸是可喜的,但是,為學而學,學了只是為了炫耀,學如蜻蜓點水難以深入的現象尤為重要。

浮躁是今人一個重要的標籤!

任何一個人類種群對於自身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都是義不容辭的。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文學、藝術、繪畫等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梁啟超、王國維為代表的大家對於西方文明拯救中國的初衷到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才可以救中國的反轉;從嚴復翻譯《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到晚年大力倡導儒學,認為“中國目前危難,全由人心之非,而異一線命根,仍是數千年來先王教化之澤”“覺彼族(西方國家)三百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而現在的很多人還停留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層面,未曾知道嚴復本人已經深深的悔過。記得辜鴻銘曾經說過:“自嚴復譯出《天演論》,國人只知物競天擇,而不知有公理,於是兵連禍結。自從林紓譯出《茶花女遺事》,莘莘學子就只知男歡女悅,而不知有禮義,於是人慾橫流。”以前讀過總覺其大驚小怪,現在讀來才知道自己的淺薄。

一個社會的根基不論在什麼時候,“禮義廉恥”是人們的道德行為規範。如果脫離了最基本社會公德的約束,終將淪為禽獸歡娛的天堂。我們曾經對於社會公德的教育只是浮於文字的遊戲,而缺乏具體的、實質性的東西,因而造成了今人重財貨輕廉恥的後果。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人們自身道德修養當為重,而對於物質的享樂應為輕,輕重顛倒自然會擾亂人們的價值取向,人們之所以向錢看,努力的掙錢,是因為人們缺乏安全感,總認為,只有自己有了足夠的錢才可以變得安全,豈不知,人是生活在一個群體當中的,只有這個群體的素質和修養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當人們都樂於遵守道德秩序的時候,你才會有安全感。

一個人的學習不是為了炫耀的,更應該是學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文化與道德修養,讓自己變得完美,而不是藉此學會媚上欺下,投機取巧。現在有很多人自作聰明,不是學以致用,而是片面的求取古文獻的真偽,又犯了很多人犯過的錯誤:只有外國人認可的中國文化才是中國文化,否則,就是虛假的。缺少文化自信的人是悲哀的,而這樣的人卻自視甚高而感覺不到自身的卑微和無知!

現在網絡上有很多文章是蒐羅了很多的古詩金句,那樣的不應該是文章,更應該是一個素材庫。他們的目的不是藉此提高自身修養,只是為了幫助人們“寫材料”用的。或許還有很多人對於《論語》、《道德經》存有偏見,豈不知,其現實生活中很多語言與行為方式都源於其中,只是多年前輿論導向的原因,一旦說起“仁義禮智信”,人們就會認為是迂腐、封建的東西,當人的理智恢復正常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曾經的天真與無知!

對於現在依然無知無畏的人,兩千多年前孔子與子貢就曾討論過: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讓君子厭惡的人。厭惡專好散播別人過錯的人,厭惡那些身居下位而詆譭在他上位的人,厭惡那些勇敢而不守禮節的人,厭惡那些固執果敢而不通情理的人。”孔子又說:“賜啊,你也有厭惡別人的事嗎?”子貢說:“厭惡那些剽竊別人的成果而自以為知的人,厭惡那些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那些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學習不是為了別人,只是為了讓自己變得完美而已。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