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最近,姜文導演的暑期電影大片《邪不壓正》正在熱映。該片中由周韻飾演的關巧雲,其身背家仇,力助男主角李天然(彭于晏)報仇行動,而當李天然大仇得報時,關巧雲也從助人中獲得了自助的力量,正所謂“不忘初心繼續報仇”是也。

根據媒體報道,這個關巧雲的原型,部分故事情節就取材於民國時期著名的“施女報仇案”中的俠女、奇女子——施劍翹。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所謂“施女報仇案”是轟動一時的民國奇案,這五個字的奇案是這樣的:所謂“施女”就是施某的女兒,因為她的父親施某被仇人所殺,施女隱忍多年,最終覓得報仇良機,遂將仇人殺死。

大錘如今用五個字就能說得清的這一樁報仇血案,在實際歷史上,這卻是一場長達十年、充滿了奇葩和曲折的血腥奇案,其中包括三起連環案件,環環相扣,撲朔迷離,轟動全國。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之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施某之女是一個死掉的小號軍閥的女兒,父親被殺後無依無靠,成為一個弱女子,甚至還是裹過小腳的,甭說飛簷走壁了,施女連平地走路都不太利索;而她要刺殺的仇人,則是曾經當過五省聯軍司令、手握數十萬兵馬的軍閥頭子孫傳芳。

大錘要說的電影《邪不壓正》幕後的施女報仇案,歷時十年,前後由三樁奇案構成連環三案,本期大錘說史,先為大家講述的是正案施女報仇案的導火索、也就是三案中的第一案——孫傳芳俘殺施從濱案。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直係軍閥孫傳芳,1885年出生,後依附於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失敗後自立門戶,1925年因為與南下的奉系張作霖、直魯聯軍張宗昌等軍閥發生尖銳利益衝突,孫傳芳於當年組織五省聯軍與張作霖張宗昌正面交鋒,席捲東南的京滬杭等地。

孫傳芳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留洋軍人,後來投奔北洋系統的直係軍閥,在他成為五省聯軍司令的3年前,他手裡才有兩個旅的人馬,不過短短三年時間裡,孫傳芳的兵力迅速膨脹到擁兵數十萬,成為稱霸東南的軍閥巨頭,一時間志得意滿風頭無量。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在孫傳芳快速崛起的過程中,施從濱作為魯系軍閥張宗昌的前敵總指揮、已經被奉系預先任命為安徽軍務善後督辦,一直率領人馬在安徽北部與孫傳芳部隊交鋒。在1925年底,施從濱戰敗,他本人被孫傳芳部隊俘虜。孫傳芳當場將施從濱處決並梟首示眾。這也就是當時震動全國的孫傳芳俘殺施從濱案。

而施從濱的女兒(另有說法她是施從濱的從女,後來過繼成為施從濱女兒)施谷蘭,這一年剛剛20歲,她正是十年後施女報仇案的女主角。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施從濱

我們重點討論的,就是孫傳芳為什麼要殺施從濱。說到此處,肯定有讀者要問了,戰場上刀劍無眼,魯系張宗昌和直系孫傳芳彼此敵對,雙方几十萬大軍拼的你死我活,殺一個敵軍指揮官施從濱,也不能算是什麼滔天大罪吧?怎麼歷史上的孫傳芳殺了施從濱,就引來了施從濱女兒施谷蘭的十年報仇呢?

其實這個施從濱,孫傳芳的確殺不得。

過去一些傳紀文學和網文解釋說,當時施從濱被孫軍俘虜後,就屬於戰俘了,孫傳芳擅自殺俘是違反國際公法的,因此這屬於違反了戰爭法公序良俗,因此被施谷蘭所憤恨併力圖報仇。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這個理由乍一聽起來,還是有點道理的,但是仔細一考察,就不是那麼回事了。20世紀比較通用的戰俘公約,最早是1929年各國締結的日內瓦戰俘待遇公約,後來比較完善的是1949年簽署的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這兩個條約的締結時間,都是在施從濱被殺之後。中國加入這些公約的時間還要更晚。

雖然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殺俘不祥的說法,但是各類殺俘事件一直到孫傳芳激戰施從濱之際仍時有發生,綜合國內外兩方面的因素來考察,大錘可以這麼說,如果僅僅因為戰爭殺俘,真的不至於讓孫傳芳被人記恨十年並最終被殺。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孫傳芳的真正問題在於,他俘殺施從濱,公然破壞了當時軍閥的一條規矩。

什麼規矩呢?這就是北洋時代軍閥混戰的一條潛規則:戰敗就算完,絕不秋後算賬,更不能殺俘

這條潛規則之所以會一直延續到北伐戰爭時期,就是因為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參加各種內戰比如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等等的,其中大部分主力,他們的前身都是原來的北洋軍,也就是說,彼此打來打去的軍頭們,彼此認識甚至可能當過同僚,軍頭們手下的軍官骨幹們,彼此之間認識甚至可能當過同學,最底層的士兵甚至可能在一個操場上扛過槍。您說都到了這個份上,戰場上的雙方都是北洋軍近親繁殖的產物,這仗會打成什麼樣?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但是各自軍頭的利益又確實存在著貨真價實的衝突,直皖戰爭時直系曹錕吳佩孚憋足力氣要幹掉段祺瑞取而代之,直奉大戰時張作霖整軍習武幾年就為了找吳佩孚報仇,這種為了爭奪權勢的戰爭又是非打不行,非要除掉對方不可。

關係不能不考慮,但是又必須考慮利益。這兩邊衝突衡量的結果,就導致了上面大錘提到的北洋軍閥混戰的潛規則的誕生:打是肯定得打,但是又不能往死裡打,贏的一方佔了上風,事情就算完了,不搞追擊到底,而失敗的一方則一鬨而散,避個風頭,過段時間或者東山再起,或者投奔下一家繼續當兵吃糧。總之,大家都是吃北洋軍這碗飯的,低頭不見抬頭見,一般不把事情做絕,唯一可以齊心協力共同的目標,就是一起禍害普通老百姓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因此我們就能看到,歷史上的直皖戰爭,雙方投入十多萬大軍,激烈廝殺十幾天,雙方死傷也就幾千人,其中死亡的更是隻有幾百人。更誇張的是張勳復辟、段祺瑞組織討逆軍攻打北京一戰,雙方大部分時候都是衝著天猛烈開槍開炮的。當時的外國駐北京記者甚至宣稱,即便是臨時發給雙方弓箭,造成的殺傷都比現實中的殺傷大。

在這樣的普遍氛圍之下,孫傳芳在戰勝之後卻俘殺施從濱,就在北洋軍閥的混戰中顯得格格不入鶴立雞群了。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孫傳芳為什麼要破壞規矩呢,歷來眾說紛紜。大錘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孫傳芳不是北洋嫡系出身,他雖然早年投軍於袁世凱的新軍,算是北洋的苗子,但是最後他去了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跟後來的侵華日軍戰犯岡村寧次當了同學,回國之後才又隸屬北洋,屬於北洋系統裡面的旁支、新派人物。而被孫傳芳殺死的施從濱,則是一路從北洋新軍基層升上來的北洋老派人物,很講究北洋軍閥那一套內戰潛規則,在皖北戰敗被孫傳芳俘虜的時候,施從濱還身穿上將軍服,給孫傳芳敬軍禮,因為在施從濱的潛意識裡,自己戰敗了,這事就算了結了,他很快就會被釋放的。但是孫傳芳卻二話沒說上來就殺,因為孫傳芳作為留過洋的新北洋,沒有施從濱這一類北洋老人兒的講究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當然這只是背景之一。施從濱還有一則個人原因,站在孫傳芳的立場上,他必須要幹掉施從濱。這就是施從濱在率軍南下與孫傳芳作戰時,已經提前被張作霖任命為安徽督辦,而孫傳芳之所以發動五省聯軍與張作霖作戰,直接導火索就是張作霖把手伸進了江蘇和安徽,任命張宗昌為江蘇督辦,施從濱為安徽督辦,也就是說,孫傳芳能當上這個五省聯軍司令,直接的旗號就是反對張宗昌控制江蘇、施從濱控制安徽,因此俘虜別人的話可能孫傳芳還會放他一馬,但是施從濱卻因為屬於直接利益衝突,是孫傳芳不能放的。在歷史上,孫傳芳下令殺掉施從濱時說的話就是:施老不是去管安徽嗎,送他去上任吧!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孫傳芳之所以殺施從濱,其實還有其他很多因素,比如孫傳芳勢力陡然興起不久,內部不穩固,孫傳芳也不是北洋嫡系,沒有那麼強的控制力,因此孫傳芳需要表現堅決的立場,讓部下們死心塌地跟奉系對著幹,這就需要殺一個施從濱來給旁人看,意思就是說我跟奉系已經結下死仇了,你們都給我賣力跟奉系幹仗。又比如,孫傳芳當時志得意滿目空一切,平時不敢破壞的北洋規矩,他也不放在眼裡了,因此得意忘形就殺掉了施從濱,等等。

總之,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孫傳芳俘虜並殺死了施從濱,斬首示眾三日。當時此案就震驚了全國,施從濱的女兒施谷蘭得知噩耗,從此立下決心,誓報此仇。

電影《邪不壓正》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一案——軍閥俘殺案

十年之後,施谷蘭改名施劍翹。幽蘭空谷謝,魚腸壁上鳴。十年報仇路,弱女施谷蘭經歷了什麼?俠女施劍翹又是如何手刃仇人的?敬請關注大錘說史下一期:《電影 幕後隱藏的俠女連環三案:第二案——施女報仇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