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未在此》,從坎城爆款到默默無聞?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你從未在此》

圓桌·前言

還記得在戛納電影節參加琳恩·拉姆塞圓桌採訪時的情景——坐在某酒店頂層露臺的遮陽棚下,拉姆塞畫著深色煙燻妝,30分鐘的採訪時間裡她手裡的香菸一根接著一根幾乎沒斷過。那時,她帶著還沒定剪的《你從未在此》剛剛結束了全球首映,而當激動地大談特談Johnny Greenwood的配樂如何完美匹配了影片朋友搖滾的基調時,觀看了首映的記者們卻在心裡打鼓:金棕櫚真的會給到這部還沒定剪的影片嗎?

最終,《你從未在此》一舉拿下最佳劇本和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該片也在重新剪輯和全部後期完成後登陸院線。本期深焦圓桌,將圍繞作者策略和版本差異,試探性地拆解一下這部2017年戛納極度風格化的爭議之作——當拉姆塞用她的獨特直覺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觀眾又能否通過直覺式觀看感知他、進入他並與他共情?拉姆塞的直覺式人物塑造究竟是對觀眾開誠佈公的邀約,還是孤芳自賞、抗拒(甚至蔑視)觀眾?

主持人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文森特九六

介紹:影迷,麻醉醫學生

嘉賓

開寅

介紹 :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電影理論博士,影評人,上海電影節選片人,筆名“九隻蒼蠅撞牆”

徐若風

介紹:

藝術史論在讀生,影迷,現居杭州

把噗

介紹:

影評人,第一屆深焦影評大賽二等獎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主持人,文森特九六:

三位老師你們好,感謝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這次圓桌會議,我是主持人文森特九六。

這次圓桌會議的主題影片是英國女導演琳恩·拉姆塞去年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併成功拿下最佳編劇與最佳男演員的話題之作《你從未在此》。

就我個人來說對這部作品真的是期待許久,於是資源一出我就立馬下載觀看,而後翻閱評論發現難得一次同九蒼老師意見一致,都非常喜歡拉姆塞這次的視聽調度,當然也存在意見相悖者,比如把噗老師更是撰寫長文來進行批評,亦有形如若風老師這種持保留態度的意猶未盡者,那麼希望我們能通過這次圓桌,對這部影片有一個明晰的認知與評價。

首先還是迴歸作者吧,非常好奇拉姆塞之前在三位老師的評價體系中是一位怎樣的導演?看過《你從未在此》後這種認識是否有了改變?《你從未在此》在拉姆塞的作品年表裡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海報

徐若風::

各位老師好,我是徐若風。

琳恩·拉姆塞是個在視聽風格上頗有建樹的女導演,看完《你從未在此》後沒有在印象上改觀。這部作品給我的最直接的印象便是充滿纖細力量感的“電影感”。在對每個鏡頭的構建與組接、聲效的處理上,琳恩·拉姆塞都是精心且機巧的,第一時間給觀眾傳遞出了琳琅滿目的、精緻的視聽風格。

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兩次入樓突擊營救,通過跳接(第一次還用上了監控畫面)來進行的非常有想法的時空把握。雖然這個套路也談不上新鮮,但一段時間沒人用了,她又跳出來用一下,還是不錯的。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耍帥大叔和小女孩的故事,實話說的確是個一眼望到頭的故事,而且很容易讓人想到馬丁·斯科塞斯《出租車司機》,或《怒火救援》《這個殺手不太冷》之類。但琳恩·拉姆塞通過反類型,把這個故事做出了脫俗感。當然某種意義上而言,她只是想借用這個孤獨的人物和類型外殼,這個故事本身也不是她所著重發力的。

敘事手法上,導演在大量的閃回裡使觀眾逐步摸清楚男主角的內心世界,童年陰影與戰爭創傷,都給予他一種自我毀滅的傾向與慾望,這是非常精準且影像化程度很高的心理意識構建,傑昆·菲尼克斯精彩的表演也把這個人物塑造得非常精妙(《驚魂記》也功不可沒哈)。劇情的走向無關老套的救贖,而是一直描摹他在一次次遭遇生活後的狀態,我覺得人物是使得這部作品站得住腳的第二個優勢。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但我還是沒法完全喜歡這部作品。因為這個電影和我之間,還是隔著一道玻璃門,再進一步的東西反是它把我拒之門外了。我想這也是很多影迷在看完這部電影后,豆瓣上分數驟降背後的一個群體心理。

一方面,它探討的關於自毀/生死臨界點與各事物臨界點的主題,在闡述的階段還是有些太硬,甚至無法引發我一個有一點點自毀傾向的觀眾的共情(並非需要煽情),而缺乏代入感。另一方面,它的閃回對我來說還是有些不夠多,結尾也收的較倉促,如前面所描述的,對待這部電影,我無法再進一步。

回顧去年戛納電影節上主競賽裡的同類,《好時光》或《聖鹿之死》都給我打開了這扇門。某種意義上而言,我所謂的這道“玻璃門”也是個臨界點,電影中的人物們或努力或下意識地維持著臨界,導演也在維持這部電影的臨界。終究留下的是精緻,而非突破。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把噗::

大家好,我是把噗。

琳恩·拉姆塞這位英國女導演,我是知道的。而且作為英國電影在當代僅有的代表之一,她在國際影壇還佔有一席之地。聽聞過她的處女作《捕鼠器》多麼厲害,但一直沒看。《凱文怎麼了》看過開頭,怎麼都看不下去,知道不是喜歡的風格,便也沒有強求,一直留著沒看。倒是兩部短片《煤氣收費員》和《游泳者》都看了,但覺得一般,非常典型的學院式視聽語言設計,目的就是完成劇情的敘述。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到我對《你從未在此》的觀看。

《你從未在此》在戛納同時拿到了最佳劇本和最佳男演員獎,讓我滿懷期待。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不僅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同時還拿下兩個獎,這絕非是一般作品能享用的盛譽。況且友鄰們從戛納現場發回的報道也在無形中加劇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可想而知,當資源出來後,我第一時間進行了觀看。而且不是一遍,而是反覆拉了好幾遍。最後,我只能認同於自己直覺,聲明它沒能引發我的任何情動。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一開始,我以為是我自己沒有看進去,就很好奇大家的好評到底從何而來。於是,我又回頭重新看了一遍,結果還是沒有任何能觸動我的地方,即便Greenwood的配樂能引發強烈的情緒體驗,但我的感覺是這些音樂好像是以精準的方式機械般加上去的。整部電影每一個鏡頭也都處理得像教科書一般完美,組合起來看沒有任何問題,如同藝術品一般精緻。但它似乎只限於觀看和分析,無法讓觀眾共情和體驗。

而對角色內心的共情和對各種情境的體驗,本該是這部電影理應提供的。這不是觀眾要求電影做到,而是當這部電影在琳恩·拉姆塞手上以我們現今看到的方式被設計與建構時,它自然應該具有的。我們都清楚,電影非常隱晦地講述了一個有童年陰影的殺手自救的故事,電影通過不斷的閃回來展示他內心的魔咒。

這原本是一部能帶領觀眾走入角色內心的作品,但最終呈現的卻是一個自說自話、將觀眾阻隔在外的堅實硬塊。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我覺得,根本問題不是導演水平有問題,相反這部電影已經能夠成為一本教材;而是導演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對話者是誰的問題,他拍電影到底是給誰看的,是給自己看的還是給普通大眾看的,我覺得這點很清楚地顯示在了電影中。除非作為一位懂得視聽分析的老道觀眾,《你從未在此》對他才有意義,因為可以通過分析鏡頭來獲得滿足感;但當我以普通觀眾的身份去看它的時候,我感受不到任何東西。

這是為什麼在反覆觀看幾遍之後,我還是覺得沒有看過一樣。除非我開動我的大腦,投入解碼的遊戲之中,一邊看一邊分析視聽語言的建構,一些樂趣才能浮現出來。但這樣做無疑不是正確觀影的方式,這隻能說明原本應當構築為一部體驗式作品的《你從未在此》最終被改裝成了一部必須由大腦參與、解析才能理解的作品。

我不會強求自己,且讓它留給那些智力旺盛的觀眾吧。我給《你從未在此》一個差評,不代表其電影水準,只作為對它遺忘觀眾觀看也是電影有機組成部分這點的小小懲罰。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開寅:

各位好,我是開寅。

我大概五六年前開始第一次看琳恩·拉姆塞的影片,首先接觸的便是《默文·卡拉》,感覺還挺驚豔。我比較少看到英語國家電影是完全跳脫在線性敘事之外,而純粹描述一個人物的遊離精神狀態,在這一點上《默文·卡拉》用一種古怪冷峻又溫和式瘋狂的方式給了我挺強烈的一擊。讓我感覺到琳恩·拉姆塞有一個細緻的女性視角,但是在表現方式和內在情感思路上,卻有男性一樣的果斷和強硬。

在某種程度上,她和凱瑟琳·畢格羅有著相似的影像作品個性,儘管後者在形式上一直以線性敘事和表意為主。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捕鼠者》肯定是九十年代最出色的英國獨立電影之一。它繼承了英國寫實主義的白描式傳統,但是又在其中滲透進了某種帶著童真式殘酷的內在元素,情感簡潔而細膩,在美學上外在波瀾不驚但內在律動強勁。我個人覺得《凱文怎麼了》相比前兩部有點過於花哨和注重線性情節的展開,儘管有著複雜的閃回和調度手段,但是那種簡潔白描式的手段消失了,但總體上仍不失是一部可看之作。

《你從未在此》我是在香港電影節上於影院中看的,所以它的強烈視聽組合手段給我了很強的衝擊力。我覺得琳恩·拉姆塞是一位不能用表意邏輯和符號化手段分析的導演,她拍攝每一部電影的終極目標都是使用直覺來塑造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僅此而已,其他一切的表意手段,尤其是敘事和意義都被她棄之不顧。

《捕鼠者》《默文·卡拉》和《凱文怎麼了》這三部影片都各自創造了一個鮮明的人物,而《你從未在此》也依然延著這樣的思路,刻畫了一個被幼年暴力和戰爭創痛所折磨,外在粗暴無情,但內心脆弱柔情的硬漢僱傭殺手形象。只要在影片的結尾我們在腦海中浮現出了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形象,這部影片的任務已然完成。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所以我不太同意這是一部需要進行技術和理論分析才能看懂的影片。恰恰相反,它是一部我們可以甩開一切理性觀影經驗,用直覺去體會人物內心的影片。我想戛納之所以會給這部影片一個最佳編劇獎,它褒獎的不是《你從未在此》的劇作呈現出了一個多麼完美的故事和百轉千回的劇情,而是它塑造了一個近乎於完美的銀幕人物的感性內心心理形象,這同樣也是劇作階段反覆雕琢的成果。

在我的眼中,《你從未在此》在形式上脫離了此前的曲高和寡,而在內核上又保持了琳恩·拉姆塞一貫的冷峻力量,是她迄今為止導演生涯中的《最佳作品》。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感謝三位老師的回覆,個人較為認可開寅老師關於本片“直覺式”觀看方式的評定,同時,您還提到了“線性敘事,注重表意”的凱瑟琳比格羅,同琳恩拉姆塞一樣,二人皆為女性導演,也均是具備相似的影像個性的創作者,那麼對於二人在敘事方式及表述側重上的差別,您更認可哪一位?可否舉例論證《你從未在此》只屬於拉姆塞而非比格羅?

關於把噗老師就本片在“正確觀影方式”上對觀眾的忽視和不尊重這一觀點,個人聯想到了本片在戛納參展時的那個“未完成版”,聽在戛納看過那個版本的彼得貓老師講解,較之目前大家都能看到的這個“完成版”,戛納“未完成版”的閃回更多,也更繁複,閃回交待出的訊息也更多更清楚,結合這個大家都沒看過的版本的描述,您可否試著闡述下您個人心中《你從未在此》的最佳版本應該是個什麼樣子?能否從一個本片中的具體片段舉例出發試著推倒重建?

若風老師提到的有關觀影體驗臨界點的“門”這個說法蠻有意思,同時還談到了《好時光》和《聖鹿之死》這兩部同樣隸屬於去年戛納主競賽單元的風格化作品,恰好,許多人都在將《你從未在此》與《好時光》放在一起對比,您可否也試著從這點出發,闡述下《好時光》較之《你從未在此》,除了“留下的精緻”外,它的“突破”在何處?可否從角色塑造或敘事風格方面試著論證?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如果我能描摹出《你從未在此》的最佳版本,可能也就不需要琳恩·拉姆塞了(笑)。況且我自認為尚沒有能力能構想一部比戛納競賽電影更好的版本,只能在導演所提供的作品基礎上分析利弊,然後想些辦法規避掉劣處。我完全不在乎《你從未在此》文本的薄弱,也欣賞它視聽語言的豐富。只是視聽創造應該以觀眾觀看為指向,而不是為視聽而視聽。

我為《你從未在此》找來的比對例子是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性本惡》,兩部電影相似地方還挺多的,比如作為主演的傑昆·菲尼克斯都捲入了各類事端,配樂同樣起到營造氛圍、參與敘事的作用,還有一處不可忽視的相似點:兩部電影都用精緻、繁複的視聽語言建構完成。我讚賞《性本惡》的原因是PTA電影中構造的視聽組件能自然直觀地引發細膩又豐富的視聽愉悅,即便我對電影一無所知,也能從PTA的電影中獲得視聽愉悅,而這我想是《你從未在此》所沒有的。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而且我也說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你從未在此》從一個簡單文本出發建構而成,某種程度上,僅從視聽語言角度看,這是一個無可挑剔的作品。我所感觸的並非在此,而是電影並未提供豐富的觀看方式,雖然視聽非常豐富,但說到底它仍是一個強斷觀眾觀看的作品。這也是讓我無法喜歡它的原因,甚至在看過幾遍之後,生出的竟然會是一種類似噁心的厭惡感。

每個鏡頭的編排和設計以某個一以貫之的理念貫徹,而觀眾所需要的就是認同這唯一的規則,然後以此方式投入觀影,如此才能抵達導演一開始便已預先設定好的目標。因此,在每個鏡頭和鏡頭與鏡頭組接而成的表意單元中,讀解方式的單一化決定了電影的僵硬和體驗的消失。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恰恰是在“直覺式”觀看上,《你從未在此》遭遇到了問題。按照這部電影設定的對觀看目光的規訓,它所要產生的效果正是想讓觀眾直接進入到角色內心,體驗他豐富又矛盾的心理活動,因而電影消解了可以從外部描摹內心的情節(故事極其簡單),直接用豐富多樣的視聽構造傳達角色內心實在的觸動和感受,這就是電影中的靈動的鏡頭、不斷的閃回、配樂等一系列影像構造手法所要達到的目的。

但與此同時,它所創造的體驗又非常可憐地幾乎是零,原因在於視聽語言這種創造情境的方式除非能隱於無形,不然以《你從未在此》這般“叫囂”的姿態出現在觀眾面前是會嚇跑他們的。這裡說“叫囂”是因為這部電影過度鮮明、過度直接的視聽設定將自己凸現了出來,形式逾越了要傳遞的內容。觀眾的注意不可能不被靈活多變的視聽語言所吸引,因此在觀眾直接體驗影像之前被迫先被視聽構造撬動了思維分析,從而使得體驗最終以失敗告終。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先說一下所謂的“臨界點”。《你從未在此》中的這個概念可以類比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如人與人之間的攻擊甚至殺戮。侵犯或者自毀,當它轉向外部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屠殺等破壞或一切毀滅性行為,它也會轉向人自身內部而出現自毀現象,如日常裡的自殘甚至自殺;死亡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轉化,如破壞性的本能可以轉化為一名勇敢的消防隊員救火的行為)。導演用強調塑造人物心理的方式來達成這一表述的傳達,包括在其中如何保持平衡、如何被吞噬與反吞噬。

但具體到敘述方式,劍走偏鋒之下卻又顯得保守,保持著“直覺”卻又沒那麼“直覺”,大約也是在尋找並維持這類臨界點,如那個爆頭後又馬上圓回來的結尾。我一直在期待著真正進入人物意識層面的崩壞與凝結,而導演每次都點到為止,在一切發生之前便以堵掉出口而告終。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其實拿《聖鹿之死》或《好時光》來比,我是有些偷懶,找了些主競賽裡“不算同類的同類”。《你從未在此》與它們同樣作為強視聽、簡化文本的例子,並未在人物塑造或敘事風格方面有比上述兩部拙劣的地方,它只是恰好沒有引發我的情感體驗。反觀《好時光》則徹底引發了我在情感上的深層體驗,實在是很難說清其中的具體緣由。

最後再稍微一提黑澤清,《你從未在此》在去年戛納上最相似的“同類”其實是《散步的侵略者》。“自我毀滅”與“事物臨界點”是《你從未在此》的兩個主要話題,而黑澤清的電影也一貫討論這些。也正是因為他,我才會用這個思路去理解《你從未在此》。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凱瑟琳·比格羅在我看來依然是一位注重“呈現事件”的導演,儘管在美國主流影人中,她已經是相當的劍走偏鋒,在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上努力突破好萊塢的傳統而力圖有所創新,這一點在《拆彈部隊》和《獵殺本拉登》中都有所體現,並不是那樣連貫的敘事和跳脫出類型框架的人物塑造都會讓人眼前一亮。但是總體上,她依然是一位依靠線性敘事和表意邏輯構建影片的導演,儘管在其中她以天賦的技巧滲透了相當程度的女性視角。比如在《拆彈部隊》這樣的全男性角色的戰爭影片中,依然有非常細膩的情緒深入對於人物的刻畫。

琳恩·拉姆塞從導演生涯的一開始就不是一位遵循美國式電影敘事模式的導演。她絲毫不注重劇作敘事的通常編碼模式,而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鏡頭組合邏輯和人物塑造方法。在《捕鼠者》和《默文·卡拉》中她更多的是通過人物的情緒和動作細節來做為影片的主體,並通過上述極為電影化而非文學化的手段來塑造人物的內心。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我覺得說到琳恩·拉姆塞與凱瑟琳·比格羅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採用了一種非方法派的方法在指導演員的表演。她並不為演員準備戲劇化而激情四溢的劇情來與他們日常的表演套路相匹配。相反,她在確定人物性格的大前提下,善於採用自然主義的方式用演員自身的氣質來填充人物的個性特徵,這讓所有的情緒表達都脫離了標準化的套路而變的微觀、細膩而充滿意想不到的反應互動。

這同樣也是《你從未在此》的特點,她將主演傑昆·菲尼克斯大幅度與敘事相關的表演套路切割,而是直接以定性化的情緒“喂”給演員,通過他的姿態、語氣和動作細節來構築人物的性格,並以此為影片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她所使用的一切電影表現手段——鏡頭調度手段、剪輯、音響和音樂——都是圍繞著體現情緒細節展開的。

所以《你從未在此》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一種只有人物和其所處的環境而缺乏明晰連貫事件的特徵,它是影像視聽化而非敘事化的語言,當讓也無法用理解通常電影的邏輯和思路來讀解它。也正是在這一點上琳恩·拉姆塞明顯區別於絕大部分的美國導演,這其中也包括凱瑟琳·比格羅。而在貼近影像本質的層面上,我顯然更欣賞《你從未在此》這樣的作品而多於《底特律》這樣的情節劇。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最後,我想以一個輕鬆的話題結束本次圓桌,《你從未在此》將傑昆菲尼克斯送上了戛納影帝的寶座,而傑昆作為一名異常優秀的性格演員,和詹姆士格雷、PTA等著名作者導演皆有過深度合作,深受迷影群體的欣賞和推崇,不知在三位老師的心目中,較之《你從未在此》,自己的傑昆No.1是哪一部?

把噗::

說實話,較之於導演,我對演員關注很少。表演很大程度上是導演指導、演員個人才能和劇情設計三者共同完成的,像達內兄弟和法哈蒂作品中的演員們屢屢獲得表演獎,除了手持鏡頭的手法可以使演員的臉不斷呈現在銀幕上,從而讓觀眾感觸到角色內心,劇本中早已設定好的衝突和情境也在無形中幫助角色的形象鮮明起來。後者就與演員的表演無關了,是觀眾通過對情節的解讀加諸到演員身上的。

因此,很可能並不需要多少演技也能獲得最佳表演獎,比如奧利弗·古爾邁憑其在達內兄弟的《他人之子》中的表演獲得當年戛納影帝,但電影中的他大多數情況下都以背面呈示在觀眾面前,於是他被稱為是“後腦勺影帝”。至於傑昆菲尼克斯的演技如何,似乎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我覺得他的臉本身就有與眾不同的層次感,即便他不表演,觀眾也會將電影中的情境投射到他的臉上,當作是他的表演。

相較《你從未在此》而言,我會更喜歡傑昆·菲尼克斯在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電影中的表演,比如《大師》和《魅影縫匠》。這很有可能不是傑昆·菲尼克斯個人演技使然,而是電影本身的優秀讓傑昆菲尼克斯好像有了超人的演技。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在此之前,我其實並不是那樣欣賞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總覺得他的演技中包含有相當程度的套路化運用。這一次《你從未在此》他脫胎換骨,從形體到表情都細化了下去,不是以標誌性的動作而是以整體氣場形成獨一無二的奪人氣勢。我認為這一次是他表演生涯的最佳。

徐若風::

《大師》。

《你从未在此》,从戛纳爆款到默默无闻?

電影《你從未在此》海報

-FIN-

本文首發於 深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