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競爭 我國天然氣、石油產業「脫胎換骨」

多元化競爭 我國天然氣、石油產業“脫胎換骨”

關注我們,底部點贊或評論,即有機會獲得價值100元中石化加油卡

多元化競爭 我國天然氣、石油產業“脫胎換骨”

順應經濟體制的改革要求,我國油氣產業不斷調整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理順和推進國內油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在國家市場監管體系宏觀調控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市場競爭體系。價格機制是油氣體制中最核心和關鍵的環節,價格改革也一直走在最前列,將定價方法由“成本加成”定價改為“市場淨回值”定價,建立起天然氣與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效果也最為顯著。

據悉,中海油方面宣佈,今年冬季用氣旺季期間將允許其三座廣東省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向第三方開放。而稍早時候,中石油宣佈向第三方開放其在江蘇如東的接收站。這標誌著,中國LNG接收站的開放正逐步進入加速的軌道。另外,國家發改委牽頭審批的第三批混改試點相關企業正逐步揭開面紗。第三批混改試點企業中,油氣能源類央企子企業至少有兩家。

2013年至今,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油氣需求增速放緩,進入了換擋期,但總量仍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剛性增長。由於世界油氣資源豐富,供應相對寬鬆,加上國內油氣增產尚有潛力,儲備能力不斷上升,我國油氣供應有較為充足的保障。因而這一階段改革發展的重點是針對油氣產業體制機制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本著積極探索、試點先行的推進方式,我國大力推動油氣產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實踐,目前已形成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多元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市場競爭格局。

由於我國長期實行石油天然氣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的體制,市場壟斷程度高,導致進入壁壘高,市場競爭主體少。2017年5月出臺的《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而,上游資源礦權改革試點積極推進,進口原油“雙權”陸續放開,管網等基礎設施准入進一步開放,推動油氣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

2012年以前,國內擁有非國營貿易經營權的企業僅有20餘家,進口原油量佔國內進口原油總量的10%左右。繼2012年我國將原油進口權向特定企業(中國化工集團)開放和2014年原油進口權開始向民營企業(新疆廣匯石油有限公司)開放後,2015年我國又加速了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雙權”的改革進程。截至去年5月,26家地煉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配額,16家企業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經營權。

2013年,中石油引入泰康資產、國聯基金600億元資本成立了中石油管道聯合公司。2014年出臺《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支持各類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納入統一規劃的天然氣基礎設施”。其次是向第三方公平開放油氣管網設施。2014年《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發佈後,石油企業擁有的LNG接收站和管道向第三方的開放使用取得了新進展,如2015年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向廣匯能源江蘇啟東LNG分銷轉運站實行第三方開放;2016年中國石油開放大連、唐山LNG接收站和永唐秦管道;中國石化為崑崙燃氣、中國燃氣等企業代輸天然氣;中國海油利用廣東省內天然氣管網為江門華潤公司、東莞新奧公司代輸天然氣。2017年底中海油和中石油“南氣北調”。

下游加油站環節放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多年以來外資公司想要進入中國加油站市場,只能與中國公司設立合資企業,並由後者控股,在我國市場上的佔比微乎其微。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上月發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取消了對外資加油站建設、經營的數量與股比限制。目前我國石油企業已與外國公司簽訂了200多項石油合同和協議,以歐美大型石油公司為主的一大批外資大中型石油公司和專業公司進入我國油氣領域,投資發展的重點是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煉製、成品油營銷等。例如,道達爾、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公司參與的4個煉油項目已建成、正在建設或正在推進中。外資在華已簽約或達成意向性合約的合資建設加油站數目已達4300個,已建成加油站2000多個,約佔全國9.72萬座加油站的2.1%。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以形式多樣、資源導向、項目多元、專業開發為特點的境外油氣投資、油氣國際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油氣行業作為先行者,“走出去”的步伐邁得更快。截至2017年底,我國企業共擁有210個海外油氣項目,多達27家中國石油企業,包括廣匯、傑瑞等23家民營企業,海外業務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合作方式看,既有單純的資本投資,又有資產投資,參與具體項目合作等,合作領域方式趨向多樣化。從發展趨勢看,我國油氣企業“走出去”正在發生大轉變:從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一國保障思維,轉變為著眼亞洲共同安全;從追求規模速度轉變為製造標準、技術、人力資本的全方位走出去;從被動適應國際貿易規則轉變為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和定價中心建設。

價格機制是油氣體制中最核心和關鍵的環節,價格改革也一直走在最前列,效果最為顯著。

抓住國際油價震盪下跌的機會,2013年3月國家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核心內容是縮短調價週期,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油種。將汽、柴油價格調整週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同時取消了國際市場油價波動4%才能調價的幅度限制。此舉被稱為是成品油價格走向市場化的關鍵一步,此後成品油價格機制化調整成為常態。

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總體思路,從2013年起,我國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穩步快速推進。首先是大幅度提高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比例。2013年放開頁岩氣、煤層氣、煤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價格,2014年放開液化天然氣氣源價格,2015年放開了除化肥企業外的直供用戶用氣價格。2016年先後放開化肥用氣價格,儲氣服務價格和儲氣設施天然氣購銷價格。2017年明確所有進入交易平臺公開交易的氣量價格由市場交易形成。截至2017年,佔國內消費總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氣價格實現由市場主導形成。第二是逐步理順非居民用氣價格。將天然氣價格管理由出廠環節調整為門站環節,實行最高上限價格管理,並將定價方法由“成本加成”定價改為“市場淨回值”定價,建立起天然氣與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等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第三是改革管道運輸定價機制,構建輸配領域全環節價格監管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