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板橋遺蹟將原址保護 中軸線文物考古普查年內啓動

西城區恭儉衚衕南口有一處圍擋,那裡面是一處叫座西板橋的古橋遺蹟,這座古橋和一段29米的內金水河河道已破土重現,並將原址保護,考古報告顯示,推測至少明代起橋與河就已存在。今年起,本市啟動中軸線文物考古普查,類似西板橋這種已沉寂多年的中軸線遺蹟有望重現。

西板橋其實是拱橋

北海東門外,公交車站站名是西板橋。但橋在哪兒?一直說不清。

去年8月上旬,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拆違時,恭儉衚衕南口,景山西街與景山後街交會處發現了一處疑似古代石橋的橋面。隨後,市文物局組織市文物研究所對該橋及河道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原來,水泥地下藏著的就是西板橋。不過雖然稱作板橋,其實是一座單孔拱橋,南北走向。石橋考古報告顯示:古橋橋面呈近正方形,邊長6.5米,橋洞高約1.7米,拱腳坐落於橋臺上的金剛牆上。

再次重見天日,石條鋪砌的橋面已有殘損,現寬4.15米,下面鋪了一層青磚。砌橋石條規格也大小不等,長0.75至2.4米,寬0.45至0.75米,厚0.25至0.3米。市文研所工作人員張中華說:“青磚均殘,橋面兩側欄杆與欄板已無存。”

考古報告顯示,石橋和河道均具清代特徵,推測至少明代起橋與河就已存在。

29米河道連通北海

石橋下,河道清理受到地形限制,僅完成29米。“呈西北、東南走向,深約2米。其中河道寬4.15米,石條砌築泊岸寬0.9米。”張中華介紹,靠近北海公園處兩側泊岸保存著原貌,泊岸用石條砌築而成,白灰灌縫。“還有些石條泊岸上部大部分用大小不等的虎皮石砌成,水泥勾縫,但下部仍保留原石條。”張中華說。

據推測,部分河道遺存是清代乾隆時期留下的。1949年後,這段河道內側金剛石條大部分缺失,才又補砌了虎皮石牆。

這條河從哪兒來?流向哪兒?

文物部門根據史料和發掘情況給出結論:歷史上從北海公園濠濮澗流出,至西板橋南折,經白石橋沿景山公園西牆注入故宮筒子河。一直到1973年,這處河道改為暗河,中間穿雨汙水管道,橋址亦被填埋。

內金水河水系景觀將普查

一座小橋和一段不長的河道,卻為探討北京中心城區元代以來內金水河水系的歷史面貌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張中華說:“這些對豐富運河文化帶、老城區及中軸線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西城區正在制定老橋保護方案。有關部門還計劃著手對內金水河水系進行普查,恢復部分節點景觀。

這些都是即將啟動的中軸線考古調查中的一部分。文物部門透露,7.8公里長的北京中軸線,見證了古都數百年變遷,歷史遺蹟層層疊壓。這些秘密將隨著拉網式考古被重新發掘。“老城裡的考古,主要是配合一些建設工程進行,在有條件的地方打探溝,同時要根據史料記載,一點點摸排地面遺存,尋找歷史留下的痕跡。”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劉冕)

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開工

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近日正式開工,此次修繕範圍為鷹飛倒仰至北京結,即151號敵樓至154號敵樓及邊牆,總長744米,預計將於2019年6月底竣工。

2016年6月,箭扣長城啟動一期大修工程,修繕146至150號敵樓即天梯及鷹飛倒仰段,修繕過程八易設計稿。這段長城的保存狀況相對較好,因此在修繕中使用了不少以古法燒製的長城磚,用古建修繕的手法恢復長城原貌、排除牆體險情,最大限度保留住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由於地勢太過險峻,20多萬塊城磚全靠最原始的騾馱肩扛的方式運上山。歷時一年修繕完成後,已於2017年7月竣收。

與之前的修繕不同,此次開工的箭扣南段將堅持最小干預原則,不復原長城舊貌,而是保持遺址的滄桑感,除非影響到長城牆體安全,只要沒有坍塌危險,將不再動一草一木。也就是說,此次修繕將不再添新材料,無須如之前一般騾馱人扛將城磚運上山頂。懷柔區文委的相關負責人透露,此次工程仍由此前修繕箭扣長城一期的16代瓦作傳人程永茂主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箭扣修繕首次引入社會資金,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雁棲鎮政府作為雙甲方管理。資金去向全程公開透明,資金使用也更加靈活,可以按照實際情況追加投入。除了在資金方面引入社會資本援助外,此次箭扣修繕還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深度合作,前期開展考古清理工作,考古人員通過清理長城上面的浮土和植被等,分析研究該段長城工藝及磚石材質等,形成報告反饋給設計施工方。考古清理工作不僅可以豐富學術界對不同階段長城的認識,還能細化修繕方案,更有針對性、精細化地修繕長城。

據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專項基金副主任馬堯介紹,箭扣長城地勢險峻、植被茂密,傳統人工勘探、修繕、維護等工作較為困難,耗時耗力。此次啟動的修繕工程將應用更多的科技元素。“在前期踏勘過程中,採用了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高清圖像、數據和3D建模等進行遠程檢查和製圖,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長城的原始狀態,更加精確、高效、及時、安全地計算出需要修繕部分。”馬堯說,下一步,將通過三維數據和考古數據的採集、分析、處理,利用VR、AR等技術更加清晰、直觀地展現不同階段長城變化。修繕長城的同時,也將加強宣傳長城文化,增強公眾保護長城意識,不斷探索人工智能與長城修繕相結合,科技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模式。

此外,箭扣長城東段122號至130號敵樓近1200米長城有望在年內啟動修繕,南段的154號敵樓至162號敵樓共計1600米長城的修繕方案也已經初步成型。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從正北樓至九眼樓超過7公里的長城將全線貫通。據懷柔區文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懷柔境內的長城將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完成全面修繕,屆時從慕田峪西段未開放的部分開始,到九眼樓將全線貫通,並且有望與慕田峪合併經營,向市民開放。

新聞內存

50餘人“探秘”

北京千年

西板橋考古,發掘面積大約300平方米,只能算是最近1年市文物研究所完成的一個小項目 。

“去年,我們所圍繞城市副中心、新機場、世園會、冬奧會等基本建設項目開展考古調查和勘探201項,考古發掘70項,發掘面積8.2萬平方米。”市文研所所長白巖說,“還有8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包括漢代路縣故城、圓明園等重要遺址的揭秘。”

如此重的考古任務,市文研所的工作人員滿打滿算才50餘人,除去行政人員,專業考古工作人員大約20人。每名考古隊長負責發掘面積近5千平方米。

最近,五年一次的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共授予49個集體“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北京市文研所榜上有名。對於得獎,文研所工作人員都挺低調,“獲獎是鼓勵,更是鞭策。”白巖說,“更多的‘北京故事’等著我們去發現。”(記者 王可心 通訊員 孫才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