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的明星去世後更火,有的卻不行?

前幾天寫過一篇《論樂壇影響力,王傑和黃家駒誰更牛逼?》的文章,本身只是公平對比,沒想到很多網友懟我。仔細一想,實際上我的分析也有問題,黃家駒已經去世,王傑也還健在,同時,黃家駒去世後更火,而王傑現在卻不如以前,如果我說王傑比黃家駒牛逼,很多人肯定是不服。但這也引發了我對另外一個話題的興趣------為何有的明星去世後更火,有的明星卻不行?接下來我們認真分析一下。

為何有的明星去世後更火,有的卻不行?

正面案例:黃家駒

既然說到黃家駒,我們先就說說他。我查了一下,Beyond當年在香港的地位,其實是不如草蜢樂隊的,和達明一派差不多。但是現在,Beyond的歌曲仍然能被傳唱,但草蜢樂隊和達明一派卻幾乎無人知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黃家駒去世太早,因為我們潛意識裡面仍存在對逝者更尊重的精神。

第二,相比之下,樂隊組合在那個年代,仍然是相對“稀缺”的資源,80年代香港有“譚張陳梅”,90年代有“四大天王”,他們搶了太多的風頭,壓制了樂隊組合的發展。在此背景下,Beyond的成長曆程和其音樂精神相同,都反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所以也更容易被後人敬仰。

第三,如第二點所說,Beyond的歌曲更多提倡的是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而並非通俗的情歌,這正是Beyond的特別之處。在傳統情歌這個領域,競爭是很激烈的,因為新作品太多,而Beyond通過柔和搖滾元素,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音樂道路,這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黃家駒才華的體現。

第四,對於黃家駒的死因,仍不乏陰謀論的說法,甚至有人說他還健在。這些無疑都增加了Beyond的神秘色彩,也推動了其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

為何有的明星去世後更火,有的卻不行?

正面案例:張國榮

坦白說,03年張國榮跳樓的時候,確實很多人對他不熟,可能有不少人看過他的電影,聽過他的歌曲,但對他的瞭解遠遠少於劉德華、成龍、張學友、周潤發等等。

不過張國榮有一點和黃家駒不同,就是去世之前已經火過了,80年代張國榮在香港的地位和譚詠麟相當,可以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是張國榮的巔峰。不過,退出歌壇對張國榮影響很大,如果繼續歌影兩條路走,那麼到今天,張國榮的地位或許會高過劉德華,但是退出歌壇後,其歌壇影響力會遜色很多。不否認張國榮在影壇也有一些成就,但是和成龍、周潤發、周星馳、李連杰等並不是一個層次,這就導致其作品和影響力很難持續。

也就是說,張國榮影響的應該是60後70後這代人,對80後而言,張國榮影響應該是最小。而張國榮去世以後,圍繞其死因的討論,很容易成為媒體炒作的焦點,所以媒體將其再次炒火博眼球。到今天,雖然仍有不少人在紀念張國榮,但其音樂作品的傳唱度,其實並不如Beyond。

為何有的明星去世後更火,有的卻不行?

反面案例:陳百強

陳百強和黃家駒幾乎是差不多的時間去世,都是93年。但如今陳百強的影響力顯然就不如張國榮、黃家駒。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陳百強走的是情歌路線,這一塊競爭激烈不用多說。相關作品不像Beyond,比較“特立獨行”,所以很容易被音樂大潮所淹沒。但是陳百強的優秀作品還是很多的,而且,他也能作曲,有一定才華。

為何有的明星去世後更火,有的卻不行?

其次,陳百強去世比較早,而當時他在香港的影響力,弱於張國榮和譚詠麟,後起之秀四大天王人氣非同凡響。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去炒作陳百強去世這一事件,因為那個時候媒體資源遠不能和今天相提並論。沒有媒體炒作,自然很容易被大家遺忘。

為何有的明星去世後更火,有的卻不行?

反面案例:張雨生

張雨生,97年因車禍去世,去世之前,張雨生在臺灣歌壇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要對比的話,張雨生應當是不如張信哲、周華健、張宇等人,所以,張雨生當年的地位和Beyond有些類似,就是不溫不火。

張雨生為何去世後也沒火起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優秀作品太少,說到張雨生,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大海》,這幾乎就是張雨生唯一的成名曲,其他如《一天到晚游泳的魚》、《我期待》等等雖然也不錯,但是知名度並不高。而且,張雨生生前一直想做的音樂作品,市場也不買單。

好在張雨生高音很厲害,所以至今為止,在男高音榜上,張雨生仍處於頂尖位置。而且很多高音歌手也更喜歡挑戰他的曲目。所以,其實張雨生去世後也有一定影響力,但是這個影響力,並不是在音樂本身上,而是在其高音的造詣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